點擊標題下方的“源創圖書”關注我們。源創圖書,您身邊的教育專家!
來源:陳錢林說家教
1小孩子,有自尊;提要求,講時機
同一時間,對孩子提的要求不能太多。提得太密集,一是記不住,二是也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傷自尊。有些家長特別愛嘮叨,帶孩子外出時不住地提醒,這樣的旅途必定很折磨人。
我常看到媽媽們,一路上對孩子說教,看到熟人叫寶寶打招呼,說輕了些,馬上要重新叫一次,孩子稍有不如意,就當眾批評,這樣的要求,缺乏對孩子起碼的尊重。
我當校長多年,常有家長帶孩子到我辦公室,司空見慣的是,家長總是不斷地要求孩子“叫校長好”、“跟校長說再見”。我想,這些指令的背后折射教育的問題,提要求太隨便了。
我帶杳與杲出門,一般都是事先提些要求,不會在過程中再提要求。即使孩子在路上有不良表現,我也只會事后教育。在路上進行教育,顯然環境不宜。在不適合的場合提要求,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即使在家里,我對兩個孩子提要求時也特別注意選擇時機。如果我覺得氛圍不妥,哪怕心里有話也先忍著不說。只要把握好教育時機,家長提的要求才能“入耳”。
家長提了要求之后,就要慎重對待,要想方設法幫助孩子達成目標。孩子幼小時,如果對家長說的話都不理睬,生長過程將充滿風險。
如何更好地讓孩子聽話?是否民主很關鍵。與孩子商量時提出來的要求,孩子就容易做,也喜歡做。同時,要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體驗:達到要求就會得到賞識,達不到要求自然會受到批評。
2提要求,不板臉;聊天說,效果顯
杲杲9歲時的一天早晨,我和他一起去學校。車沒來,我們聊了起來。
我說:“一個父親,帶著兒子上學去。”杲杲特逗,接著我的話說:“一個兒子,拉著父親上班去。”
我說:“我帶著的可是未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啊,我高興。”“我拉著的可是未來的中國教育院院士啊,我高興。”杲杲說。
我說:“你讀書起得這么早,老爸也被逼得早起,以后得了什么榮譽,還得感謝你。”
一會兒,杲杲問:“如果我讀書不好,爸爸還會對我好嗎?”“哪有父母不對孩子好的?”我說,“讀書不好,做父母的同樣會對孩子好。”
“如果我讀書不好,爸爸肯定會為起得這么早而后悔。”杲杲說,“因為你沒有得到什么,我沒有什么報答你啊。”“父母送孩子上學,不是圖什么報答,這是一種責任。”我說,“只要有顆感恩的心,讀書好不好并沒有關系。”
杲杲動情地說:“我長大了我想會對爸爸好。”“好,好。”我說,“不是‘想對爸爸好’,而是‘應該’對爸爸好。父母關心孩子,這是做父母的責任;子女感恩父母,這是做子女的責任。”杲杲點點頭。
這些看似不經意間的對話,已經向杲杲傳遞了我的要求。杲杲成年后,還清楚記得這次對話的情景。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沒有意識到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發生。如何提要求,的確是家教的藝術。
3提要求,要明確;不可行,不要提
何為恰當要求?起碼,說得清楚,聽得明白。杳與杲的幼兒期,我不允許玩電子游戲。我說“電子游戲不能玩”,要求清清楚楚。如果我說“少玩電子游戲”,兩個孩子就難把握怎么算“少”。對看電視,我把可以看的時間規定好,兩個孩子就清楚。
我如果說“少看害人的電視”,兩個孩子就難把握,什么樣的電視是“害人的”?兩個孩子上學后,我引導制訂了作息時間表,學習時間不能玩,休息時間自由安排,勞逸結合的要求很好落實。如果我說“少玩些,多學習些”,自然也難把握。
提要求也要注意要求對孩子來說能不能做到,達到要求的難度大不大。如果是孩子不可能做得到的,家長不應該輕易提出要求。孩子頑皮,老跟人打架,身邊家長常提的要求是“以后不準打架”,但孩子還是照樣跟別的孩子打架,可如果你要求“堅持一周不打架”,就相對好做。
習慣行為要改變,需要時間,這一點在提要求時替孩子考慮到,太難達到要求,孩子可能也就直接放棄了。
有的孩子放學回家總是先看電視而遲遲不做作業,家長說:“以后如果還看電視,我就打死你。”這更有問題。孩子不可能不看電視,懲罰的措施也不可能做得到,這是家長為難孩子的同時,也在為難自己。
4提要求,勿嚴苛;要適度,才是好
要孩子聽父母的話,并不是時時、事事都要加以控制。有些家長,對待孩子要求過于嚴厲,動不動就訓斥,會在孩子心靈深處留下傷痕。
家長需要與孩子訂一些規則和要求,但不能太多。孩子畢竟是孩子,太多的要求和規則不容易記得住。
幼兒期,孩子相對順從些,盡管如此,家長也要對孩子多一些商量的口氣。小學高段開始,家長如果還希望強加控制,孩子往往會選擇反抗了。孩子的教育,以中度要求為好,既不至于太寬松而滋生壞習慣,也不至于太嚴格而留下痛苦的印記。
我的家庭教育,總體是寬松的。杳與杲非常自由地玩,一般我都少有干涉。兩個孩子的學習分數,我基本上不在乎。考試了,我會鼓勵一下;分數出來了,我先聽聽他們自己評價,之后也基本上只是鼓勵一下。
杲杲讀初一時,有次考試排全段第101名,學校公布了前100名光榮榜,杲杲有點難過,我母親說,“好啊,出個頭就好”。后來又考了次全段第51名,恰好學校只公布前50名學生名單,我母親還是說,“兩次出頭,更好”。杲杲向我匯報了我母親的話,我說,“奶奶也是教育家”。杲杲寬心了。
5提要求,抓重點;寬容些,真溫暖
孩子不斷出現問題,這是正常現象。孩子的缺點與問題,猶如身上的細菌,細菌并不可怕,希望身上沒有一點細菌,既不現實,還可能是潔癖。當細菌影響到健康,自然得治一下,大部分時候,大可不必小題大做。否則徒費精力,還可能有副作用。
杲杲性格有一個特點,凡不贊同的事,大人對他講,他也不反對,可就是不認真做。比如外出活動時的照相,如果不是自己想,我們要他照個相,他常常故意不配合。每當這時,我總是很寬容。如果對這些并不要緊的事情進行批評,起碼傷了外出活動的氛圍。
杳杳一直以來不喜歡體育課,尤其怕長跑,有幾次體育課還逃課。這也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我都裝糊涂。杳杳小學時,常常有點“心散”,因為總體成績很不錯,我也就沒指出問題來。讀初中后,杳杳嘗到了自學的樂趣,自然也就很用功了。在我沒有指出缺點時,缺點已經悄悄改變了,這事就處理得有點巧妙。
兩個孩子小時,互相有個伴,有了什么缺點,也都互相監督。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候發現對方有什么缺點,盯得很緊。這時候,如果馬上批評,一個孩子高興了,另一個孩子肯定不舒服。我一般都是把認為有缺點的孩子帶到樓上,關上房門談話。如果是比較大的問題,評論下,批評下。
如果是小缺點,我一般都不批評。我想,有了“上樓關房門”的程序,孩子自然會認識到問題了,也就不妨寬容一點。我常常用手指指我的臉,孩子就親下我的臉,這事就了結了。寬容對待孩子的缺點,讓我的家教多了一些溫馨。
作者:陳錢林,資深家庭教育專家,知名校長。家有龍鳳胎,兒子陳杲14歲讀中科大少年班,女兒陳杳16歲讀南方科大首屆教改實驗班,畢業時都獲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著有《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
本書是資深家教專家、全國知名校長陳錢林20 多年家教經驗總結,陳老師講述自己的家教故事,細說樸素深刻的家教道理,介紹簡單實用的家教方法,給您帶來啟發和幫助。
源創圖書 | 您身邊的教育專家!
ID:yuanchuangtushu
長按指紋,或搜源創圖書 關注我們哦!
覺得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