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發:語文課 好案例,或許你從未看到過
說在前面的話
那些對你喊難的人,怎么就成為名師了呢?而他們的同輩大多數悄無聲息呢?這是因為那些喊難的人沒有被那時語文界的胡言亂語給蒙騙著,只管探索實踐自己的語文教學,也就是不隨波逐流。當如孫紹振先生所說“每個語文人都該用心做自己的角色”。
當下語文教學之所以難,是因為大多數語文教師還被那時語文界的胡言亂語給蒙騙著,本身作為那種語文教學的產物又走上了語文講臺,骨子里就對所謂“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等錯誤的語文教學理念深信不疑,怎么期待他教好語文呢?可期待,用創新發展理念來解放思想,破除之。
怎么教好語文呢?教好語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好語文(教學內容選取得好),二是教得好(教學技能和水平高)。
(右一:余永海 右二:洪宗禮)
2014年12月里,蘇教版語文在江蘇組織一個教材研討,其間交流中我與洪宗禮先生探討如何改變長期以來習慣于文選式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洪老先生卻是搖頭不語。教材主編都無奈,作為語文教師要改變教材更是麻煩,便利的做法是改變我們的教了——學好語文讀為先,教好語文由寫始。這,就是我開出的藥方。
現行語文是文選式語文。首先,選用哪些文章,選多選少,隨意性都很大;其次,怎么指導學生來學,一個老師一個法,隨意性也很大,還美其名曰“教無定法”。說白了,這是語文教學理性的缺失,或曰沒有科學性。
正因為如此,指導學生讀了那么多好文章,大面積的學生卻不能有效的提高實際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這就要關注語文教學的科學性了,關注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其一就是教學的邏輯性。
邏輯性表現,其一是教學內容與這些內容的安排、組織以及教學方式、方法,要合符邏輯,不是隨意的;其二是使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與培養思維能力密切結合。常說閱讀和寫作是玻璃的兩面,這種感性的表達其背后的理性是什么呢?實乃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閱讀和寫作二者是反向思維。
一位初接觸“寫讀創”語文教學的老師,給我看其教學設計,其教學思路是閱讀分析內容、歸納寫法、賞析作用等。我說,你這樣是教讀書,不是教語文。他很怒反問何謂教語文。俺說:語文老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要有所為就是要教語文,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就是教讀書。
語文教師能有所為的是教語文,教語文就是教表達與思維,體現在教學設計上,就是用演繹思維來設計教學。舉個例子來,讓人明白得會更快:
周敦頤的《愛蓮說》意旨表達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懷,在此種君子情懷可附著的眾物中他類推選取了“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而作為讀者讀此文,恰恰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聯想到君子,此乃閱讀的思維,是歸納思維。學生要學習的是運用語言,當然老師的教就應當提供“怎樣表達的,如何表達的”。這樣,才是理性的語文課堂教學,“寫讀創”教學就是演繹思維下的教學內容與這些內容的安排、組織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重組,因而具有科學性,而非感性的閱讀教學。
前面所言教讀書,便指感性的閱讀教學,對此作為老師要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就是在學生閱讀的關隘處指導點撥一二,而非占據課堂教學主要通道和陣地。否則,就如孫紹振所說:從淺表性閱讀到淺表性教學,滑向低效無效教學了。
認清閱讀與寫作的思維方向(這點很重要),也就厘清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可為之處、著力之處,尤其是課堂教學路徑——教好語文由寫始。
教學內容及核心教學價值的確定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