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
首先讓大家來讀一讀滬教版教材的《葡萄是酸的》這篇課文:
?。ㄒ唬?br> 狐貍饑餓,看見架上掛著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臨走時,自言自語地說:“還是酸的?!?nbsp;
(二)②
狐貍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它在想怎么才能吃到它們。
它跳了半天,但總沒有能吃到葡萄。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難過,它說:“葡萄是酸的?!?br>
(三)③
饑餓的狐貍越過果樹園的墻頭,看到了豐盛的成串成串的葡萄。狐貍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陽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貍無論怎么也挨不近抓不住。眼睛看見,牙齒可咬不著!
狐貍白費了一個鐘頭,它只好走了。它憤憤地說道:“算了!雖然看上去挺好,實際上卻都沒有成熟!沒有一顆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我的牙齒酸得咯咯咯地發響呢?”
【注釋】
①本文選自《伊索寓言》。②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③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克雷洛夫。
看了上面的課文是不是被狐貍的行為逗樂了??!同時,我們也感覺到同樣是說狐貍自欺欺人地認為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的故事,卻在作者筆下呈現了三種不同的樣式同樣也給我們讀者以三種不同的感受。
《葡萄是酸的》這篇課文是由同一個故事三種不同的寫法的寓言組成.這三則寓言故事,三位作者的寫作風格迥異,而各有特點,《伊索寓言》中的寓言短小、精練,列夫托爾斯泰的寓言簡練又不失生動,克雷洛夫的寓言描寫細膩、情節生動。
這三位作者對寓言故事的描寫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和鑒賞,領悟出名家對同一篇內容題材的不同寫法,這讓我想到了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有一篇課文《酸的和甜的》,是一篇圖文并茂的課文。下面請大家先睹為快: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這是狐貍鬧得笑話,但狐貍也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得到了心里安慰,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親自嘗嘗,他們也許都將錯過這頓美餐呢!
對比了滬教版的三篇,再看看人教版的這一篇課文,小朋友們可以非常迅速地感受到人教版的這一篇童話故事比之前的寓言故事有趣得多了!關鍵的不僅僅是故事里多了新的角色,還有連環畫的形式也讓故事的可看性更強了。我們一邊讀文字,一邊看圖片,尤其是要仔細觀察每一幅圖中動物的神態和動作,并想象它們的語言,猜猜它們那時的心理活動,然后練習著有感情地朗讀幾遍課文,是不是就可以借助圖片做故事的復述了呢!
由兩篇表現形式不同而內容卻相近的課文想開去,作為老師要訓練孩子的不就是用豐富的語言做出生動的表達嗎?第一則語言的簡潔與最后這篇童話故事的活潑有趣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對比,但也不能說第一則寓言就是枯燥乏味的,換個角度想,我們甚至可以從第一則寓言里領悟到后面這篇課文所領悟不到的內容呢!第一則寓言給我們以想象的而余地和空間,而最后這篇課文卻用文字為我們創設了一個豐富的劇本式的情節,讓我們更加有興趣去讀這個故事了。二者各有所長,不能僅僅只從片面去做評價。
但從家長輔導孩子寫作的角度去思考呢,我們又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要想讓孩子的習作豐富又有可讀性,那么就需要在豐富情節,描寫對話,揣摩人物內心活動,還有刻畫人物動作以及神態等方面下功夫了!
例如文章里描寫狐貍想吃葡萄卻吃不到的焦躁,作者這樣寫:他一會兒轉來轉去,一會兒跳起來摘葡萄,可是一顆也沒摘到。
寫到樹上的小松鼠和樹下的小兔子時,作者用了兩處心理活動描寫:小松鼠想“狐貍很聰明,他說葡萄不能吃,那一定是很酸的”;小兔子想“狐貍和小松鼠都說葡萄是酸的,那一定不能吃”。
那么葡萄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呢?小猴子上場后故事有了戲劇性的改變:小猴子聽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小松鼠和小兔子見他吃得這么開心,也嘗了一顆。??!真甜。
原來,葡萄是酸是甜還得親自嘗一嘗才能知道?。?/p>
故事看到這里,牛老師對于兩篇課文從寫作意義的分析上也講完了。讓我們來看看人教版教材的課后題“讀讀比比”: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來。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來。
人教版教材的訓練點就是非常清晰的,讀了故事要學習的寫作知識就是把句子寫豐富了。通過什么技巧完成把句子豐富這個任務呢?看看課后題,我們就一目了然了!因此,牛老師還是想要說:課文學習就是學習范本和例子,就是在學習寫作的一些要素和技巧(方法),真正鍛煉寫作能力,還需要我們多多地品讀好書(好文),然后不斷地挖掘寫作素材,為自己的寫作服務??!
文章都看完了點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