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嚴重偏科
以前上學的時候,班主任就對我們說:7-1=0(當時考試有7門)!即使你其他6門課再優秀,只要一門嚴重拖退,那也考不了好的大學。
的確,很多學習不好的學生就是從偏科開始的,因為一門短腿,就很難讓總成績名列前茅了,這樣極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掉隊,被劃分到“差等生”行列。
所以孩子如果出現偏科,往往都是因為對這門學科沒興趣,家長可以從培養孩子興趣開始。
比如閱讀不好,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教給孩子,然后再讓他們復述一遍;數學不好,千萬不要上來就讓孩子做難題,不僅浪費時間,還會讓孩子更加討厭這門課,先確保孩子掌握基礎的知識后,再逐步拔高。
2
沒時間概念
要尊重孩子的磨蹭,但是尊重不代表放任。就拿寫作業來說,一道數學題很難,孩子試了好幾種方法都沒解決,那作為家長可以等。
但是如果孩子沒能按時完成作業,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一會上個廁所,一會吃個水果,那就要高度重視了。
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很難靜下心來做一件事,不僅課堂效率不高,容易走神;還容易沒有時間觀念,考試的時候,就算題目不難,也還是會答不完題,成績自然會下降。
所以,孩子必要的時間觀念還是要培養的。
平時孩子說時間,最好精確到分鐘,比如7點24分就不要說快到7點半了;不僅要讓孩子知道今天星期四,還應該告訴他們今天5月11號了,讓時間概念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
然后讓孩子自己制定作息表,平時上課應該怎么學,周末應該怎么安排,幾點起床,幾點刷牙,幾點吃飯,幾點看書……
家長更多的指職責是監督,當孩子松懈的時候,可以稍加提醒,一般來說,孩子會自覺去執行的,畢竟當初計劃,作息時間也是自己定的。
時間概念就像一把尺,時刻衡量著做事的效率,孩子的拖延和惰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3
學習方法不合理
無數科學實驗、數據都表明,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大概在90至110之間。
那為什么有的孩子就能學起來非常快,而有的孩子怎么努力,成績就是上不去呢?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方法。
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主動學什么,學的知識怎么如何運用,對學過的知識只會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更別說,通過掌握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系統的結構了。
合理的學習方法就像戰場上士兵的武器,如果沒有,即使一身武藝和技能,也抵不過槍林彈雨。有個比較通用的學習方法,大家可以試試:
課前做好預習,看看哪些知識點自己能夠看懂,哪些內容自己不理解,上課老師講到這個部分的時候,要高度集中注意;
課堂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老師提出的問題即使沒有叫自己,也可以在心里回答;
課后的復習,要著重檢查自己犯過的錯誤,并記錄下來,以便考前準備。
方法大同小異,家長們在根據自己孩子的學習效率,記憶特點,把這些內容安排在合理的時間就好了,比如晚上預習,早上復習等等。
事半功倍說的從來就不是聰明,而是用對了方法。
4
對新知識接受能力弱
通常來說,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好奇心是最重的,但有時候因為學識,接受起來會有些難度。
尤其是剛剛進入初中的孩子,忽然出現了物理、化學等新的學科,之前完全沒接觸過,一時半會兒還不適應,很容易導致成績下滑。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在小學就注重孩子的基礎知識。往往小學基礎好的孩子,學習新的學科會相對容易一些,這就好像小時候學拼音一樣,剛開始覺得很難,可是多一段時間在回頭看的時候,發現原先記不住的聲母韻母,全部都會了。
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后面的知識后,對拼音漢字在大腦中,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而良好的知識結構能夠同化新知識。
所以,如果孩子對新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可以讓孩子先回頭把之前學過的知識復習一遍,在本子上畫出樹狀圖。
正所謂砍材不誤磨刀工,及時復習是為了學得更好。
5
討厭某個老師
每個不想起床的早晨,孩子都會假裝“頭疼”、“肚子疼”。當然除了懶,還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想見今天上課的老師。
不可否認,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面面俱到,肯定會忽略一部分人的感受,這就會一些比較敏感的孩子覺得很難過,久而久之,便會厭惡一門課,自暴自棄,喪失學習動力。
其實同一個班,所有孩子享受的教學資源是一樣的。那些老師喜歡的孩子,大都是上課認真思考,踴躍回答問題,所以只要孩子學習態度端正,一定會受到老師重視的。
家長首先教孩子學會放下不滿,主動去學習,比如上課跟著老師思路想問題,認證做筆記,不懂的下課就去問老師,多跑幾趟辦公室,會加分哦。
生活中也是這樣,自己稍微有點不滿,就會產生排斥心理,這是典型的孩子思維。而想讓孩子成長,就必須教會他們用實力去獲得機會和關注,這將會受益終生。
作為家長,孩子成績下降了,或許很少有人真的會一味的指責和批評。
畢竟,孩子在某個時段的能力水平是相對穩定的,某次考高幾分,或低幾分,有多大意義?不過,一旦形成某種趨勢,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孩子學習的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我們可以陪著他們,一起面對,共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