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試讀
跟孩子定的規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個要點:提醒孩子看著你、告訴孩子怎么做、站在旁邊看結果。
1、提醒孩子看著你。
跟孩子說話時,你不僅不能分神,還要學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史蒂夫的例子中,媽媽跟史蒂夫說話的同時,自己卻在忙活其他事,在房間里進進出出的,根本不知道史蒂夫有沒有按她的話做。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你可以通過“吸引孩子注意力”來改正。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叫孩子的名字。不過,這可不是隔著墻叫一聲就行,而是要和孩子產生眼神交流:離孩子近一點,再叫他的名字,或者讓他來你的房間,或者你直接去孩子的房間。即使你和孩子不在同一個房間,但叫他開開門或開開窗看著你,也能讓孩子更按你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不理你,那你可以對孩子說:“看著我。”或者走到他跟前,看著他的眼睛,再提出你的要求。一定要這么做,否則,無眼神交流的命令,無疑會減少孩子聽話的可能性。
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呢?兩個人之間進行眼神交流時,就會有一種約定感,說起話來也更有說服力。眼神交流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如果孩子正玩得起勁,他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在跟他說話,而跟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則可以讓他暫停手上的事,認真聽你說話。
史蒂夫的例子中,媽媽多次在另一個房間沖他說話。這就似乎表明,讓兒子聽話,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史蒂夫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直覺告訴他他可以再磨蹭一會兒。如果這時媽媽看著史蒂夫的眼睛說話,那史蒂夫就會明白媽媽是認真的,要好好聽媽媽說話,這就能讓他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快速地完成媽媽交給他的任務。
2、告訴孩子怎么做。
一旦和孩子有了眼神交流,你就可以告訴孩子怎么做了。每位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方式都不同。不過,有幾個萬能小貼士,它們適合所有家長,可以讓孩子更聽你的話。
①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孩子的眼睛。
②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說話時的態度尤為關鍵,因為你的態度很難掩飾,很容易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在生活中,你可能會更喜歡身邊那些對你尊重或親切的人,而那些壓制你、動不動就對你冷嘲熱諷的人,無疑最遭你反感。
我開講座時,經常聽到家長難過地說: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許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都用一種居高臨下、憤怒、挖苦的語氣。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銳察覺到,這會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也以同樣的語氣與家長對話。
有的家長在沒招時,會用哀求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比如“你能幫我……嗎?”這些家長可能還不太明白為什么孩子還是不聽。因為孩子只會從字面去理解這句話,覺得“這個忙可幫可不幫”,而很顯然,你并非是要表達這種意思。
有時,家長也會這樣說:“你可以……嗎?”這也不是一個好方式,因為孩子很容易用一個“不”字把你拒之門外。對孩子來說,說“不”是件輕松、不費力的活。因此,和孩子說話時,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絕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達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詢問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么做,然后保持眼神交流,讓他做一件具體的事,如“請馬上開始收拾玩具”。
③非語言交流要嚴肅、沉穩。
這里的非語言交流,主要是指你的姿勢、手勢、表情、語氣及語速、音量等。一般說來,你可以背著手站在孩子面前,表情要嚴肅、正經,語氣要堅決(聲音稍高,但并不是吼叫)、沉穩、慎重。
孩子越小,他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過非語言交流傳達出威嚴的態度。有研究表明:給嬰兒觀看同一個人不同面部表情的照片或視頻,嬰兒們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出每一種情緒,并作出相應的回應(如果是笑臉,他們就會笑;是苦瓜臉,他們就哭;如果是發怒的表情,他們則會回避)。而且,這種試驗在不同種族嬰兒身上的測試結果都完全相同。
越小的孩子,對你的語言信息回應得越少,對你的非語言信息回應得就越多。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他才會注重語言信息,但同時也會察覺你的非語言信息。如果你的話語表達了一種意思(如“我希望你聽話”),而非語言信息卻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如“這到底管不管用啊”),那么孩子立即就會意識到你的躊躇不定,從而對你說的話更有抵觸心理。
在此出現了一個困境:你的非語言交流一方面反映了你的真實感情,很難“裝模作樣”,一方面你又必須努力做出一副堅決果斷的樣子。那么,你應該怎么辦呢?你可以暗自給自己打氣,保持冷靜,并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這種信息會通過你的非語言交流傳達給孩子,并讓孩子意識到你絕不是隨便說說。
另外,在和孩子說話時,你要避免讓他產生一種強迫感,否則氣氛可能會瞬間緊張起來,甚至會讓孩子跟你大吵一架。當然,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很克制,孩子還沒認真聽你說話,那你可以稍稍給孩子一點壓力,比如雙手扶著他的肩頭,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④不要爭執不休。
孩子如果想跟你討價還價,你不必向孩子過多解釋他為什么要遵守規矩。通常來說,你只需給孩子一個簡明扼要的理由即可(如“因為到了吃飯時間了”或“因為我們要出門了”),不要重復規矩的內容。
如果孩子還纏著你,你只需說:“剛剛不是已經給你說過了嗎?”不用過多理會孩子的鬧騰。你要明白,你可不是在求孩子同意你的要求,也不是在勸孩子相信你的話,否則,你和孩子的關系就不平等了,孩子也會繼續鬧下去。
⑤一次只講一件事。
吩咐孩子做事時,一定要簡單、直接,一次只講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完成幾件事,那你可以先讓他做第一件,并讓他完成以后過來見你;然后再讓他做第二件,完成后再來見你,這樣進行下去。對孩子來說,做一件事遠比做幾件事容易得多,他的抵觸情緒也不會太嚴重。而且,如果一次讓孩子做好幾件事,那他很可能做著做著就被別的東西吸引住了,從而做不完所有事。
⑥讓孩子復述你定的規矩。
這一點并非必不可少,但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你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你說的話,那這一點就會對你大有幫助,因為它能讓孩子更遵守你定的規矩。對孩子說完你定的規矩后,如果他說“明白了”,那你可以對他說:“既然你明白了,那就請重復一遍吧。”在孩子重復的時候,你可以糾正他說錯的地方,然后堅定地說:“真棒,那現在去做吧。” 3。站在旁邊看結果。
跟孩子定完規矩后,你不用做任何事,只需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大約持續15秒。不要走動。給自己計時,從101開始數,在心里默數到115或120。
你可能會覺得這一點完全不必要,但其實奇跡往往就是因此發生的:這會給孩子施加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完成你的要求。但注意,千萬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否則只會激化矛盾。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讓你做一件事,你答應之后,他卻一直站在旁邊盯著你,這時,你會有什么感覺?是不是渾身不自在、很有壓力?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把你的要求告訴孩子之后,你只需站在一旁看著他,這樣既不失人性化,還能讓孩子更快完成任務。
如果孩子問你為什么要看著他,你可以笑笑不予理會,也可以告訴他這是因為他還沒完成你要他做的事,或者說你只是想看著他而已。大多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按照規矩做事,雖然他們只是想快點擺脫家長的“糾纏”,但這已經是個好開端。
看著孩子時,如果孩子還沒開始按你的要求做,或者一直撅著小嘴說“不”,你也不用說什么。只要孩子發現你并不打算離開,他就會感覺到無形的壓力,從而開始服從。一個現實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當家長要孩子收拾起玩具時,孩子開始時會說“不,我還沒玩夠呢!”,不過,當家長繼續待在一旁盯著他,盡管他會一臉不情愿,他還是會開始收拾,家長的目的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達到了。
P31-3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