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3000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鐘
小編說
當為人父母的校長和教師遇到暑假,自然也會遇到“補習班”這個另很多家長困惑卻趨之若鶩的問題。
然而,一方是清華附中校長叫停女兒奧數班,從事補習行業20年的教師“寧可孩子成績爛掉,也不報補習班”。
另一方是中國的研究證明:沒上輔導班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美國教育部的6年研究表明:決定成績的是不是補習班,而是另一件事......
清華附中校長叫停女兒補習班,沸騰朋友圈!
最近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主動叫停女兒的奧數班。
為何要喊停女兒的奧數輔導班?——他自己做不出奧數題。
曾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的王殿軍校長稱:
做不出奧數題不是因為題目難,而是奧數班解題的方法是“不正?!钡模@會讓學生們“思維走歪了、興趣學沒了”。
從事補習行業20年教師揭露行業“黑幕”
一個在補習行業浸淫了20年的教師則表示:寧可孩子成績爛,也不上補習班。
通常家長送孩子來補習班,只希望看到一個目的——成績提升。他們最希望補習班帶給孩子的,就是“填鴨式教學”——
老師上課都先把公式抄在黑板上,教學生套公式、得正確答案。學生呢,也只要簡單的方案,有明確的公式套,基本上是不求甚解的。
我不否認給公式、套解法,是目前能幫孩子最快得分的方式,但是,這也是扼殺思考和創造力的最有效的方式——越來越多學生放棄“理解知識”,只要最后能得分即可!
研究表明:沒上輔導班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
上海市教委組織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開展了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
除社會性外,其他指標均在是否參加過輔導班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動性、專注和堅持、身體健康、情緒和睡眠適應性上低于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而沒有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僅僅在知識適應性上(如拼音、識字、寫字、數學學習和英語學習)低于參加過輔導班的孩子。
研究表明:
在可持續學習方面,沒有上過輔導班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素養多個維度上的表現要好于上過輔導班的學生。
從孩子的長期來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學習品質才是其可持續學習的重要基礎,而非一時的知識儲備。
美國教育部的6年跟蹤調查——這件事比補習班更重要!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成績?這些因素或許比逼著孩子上輔導班更重要。
美國教育部ECLS在全美隨機挑選兩萬多個孩子,記錄他們從幼兒園到五年級的學業成績,并搜集孩子們的各種資料(比如種族、性別、家庭結構、家長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等,以及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多種數據)
最終得出了與孩子成績相關和無關的8個因素。
8個與孩子學習成績有強烈相關的因素
父母教育程度高(正相關)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正相關)
母親在生育孩子時已超過30歲(正相關)
孩子出生體重低(負相關)
父母在家講英語(在中國,指的是普通話)(正相關)
孩子是收養的(負相關)
父母參加PTA家長教師聯合會(正相關)
孩子家里有很多書(教輔書除外)(正相關)
8個和孩子成績完全沒有關系的因素
孩子家庭完整,非單身父母
父母最近搬去一個比較好的街區
母親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兒園前是全職媽媽
孩子上HeadStart(低收入家庭服務學校)
孩子經常挨打
孩子經??措娨?/span>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閱讀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和圖書館
這項研究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
“父母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成績起決定性作用,強烈正相關。通俗地講,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孩子就是什么樣的人。
小派說
比起盲目報班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如從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力開始,讓孩子感受學習魅力,主動學習吧!
知名老校長的9點建議:補課不如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作者簡介:謝應平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前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
別上補習班,鼓勵自學+討論
對于補習班我是這個觀點:
不要去讀,浪費錢是小事,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更得不償失;
若養成孩子對補課的依賴性,養成上課不認真聽的習慣,則損失更大。
現在很多補習班魚龍混雜,資質也很值得懷疑。
我主張學生自己有問題去找老師、同學或家長問,而不是固定一個時間請老師來給學生補課。這就是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
我也提倡同伴之間的討論互助。自己學會的東西,教別人一遍,自己領會的更深,而且討論可以產生新思路新方法。
所以,討論的結果是雙贏的,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也能得到培養。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里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里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里,牙簽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
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承認差異發現孩子的潛力所在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抵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么高。
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長處。人有差異性,要承認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方面更有潛力,更有優勢。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到底什么樣的孩子是好孩子?是不是只有100分的是好孩子?如果孩子為人很好,動手能力很強,常愛提問題,那也是好孩子。
家長要尋找、激發孩子的優勢項目,在這方面多鼓勵孩子。
其實家長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是要培養智慧型的孩子,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么,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回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么。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倒過來了,小學學奧數,高中背外語,這就錯過機會了,事倍功半。什么年齡要做什么事。
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的作為。
莫言為什么會喜歡寫作?他自己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范文讀出來。
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作為家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還有一點可以做,就是讓孩子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為孩子解決具體問題
對家長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
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鑒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題的時間記錄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于抄寫詞匯等作業。
這樣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用孩子喜歡的方法激發好奇心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于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里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里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后埋入泥土里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
我覺得像變魔術一樣,因此就想長大了要做生物學家。
后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晶體管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受到廣播那一刻真的很興奮,我又想做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也是家長可以帶孩子做的,對于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家長做榜樣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
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
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
家長有什么事情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 來源:校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