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順簡介
傅登順,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建德市教師進修學校書記,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學高級教師,全國教科研先進個人,多項課題獲國家、省市級獎。幾十年來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發表教學論文150余篇,出版個人專著:《尋夢十年——特級教師傅登順語文教改觀》《習作知識教學的思考與策略》《語用視野下閱讀教學的思考與策略》。
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的編排特點及教學策略
(上)
傅登順
統編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專門編排了習作單元,這是全新的教材編寫體例。使用并發揮習作單元的教學功能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新教材使用有一個從認知到完善的過程。而習作單元之所以不好教,一是新教材嘗試以習作為中心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對這一全新的習作單元的編排意圖理解不到位;二是教師走不出以閱讀為中心的習慣教法,用普通閱讀單元的思路開展習作單元教學,依然對課文內容和情感依依不舍,而沒有把閱讀課文作為提高學生習作意識和寫作水平的憑借。
一、習作單元編寫體例解讀
(一)習作單元的整體安排
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整個小學教材共8次。習作單元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見下表。
綜合表1分布情況有以下三大特點。
1.注重習作關鍵能力,表情達意,而非文學創作。包括想象作文,不是非要孩子寫童話。注重最基本的敘事、描寫和說明能力。
2.注重體現年段特點。習作單元除了縱向螺旋式推進,還與其他單元聯系密切,如三年級下冊習作單元你“奇妙的想象”,是第二單元“看圖畫,寫作文”想象的持續,第八單元“這樣想真有趣”習作單元要求的發展、提升。
3.強調讀寫有機聯系。習作單元仍然保持傳統“讀寫結合”的編寫體例,只是在實踐理念、板塊設計和訓練結構方面有所突破和超越,寄希望執教者站在學生習作素養發展的高度,深入領會編者意圖,重視各板塊的讀寫活動設計,讓習作單元能發揮出特有的效應。希望長期影響小學習作教學效率的瓶頸問題在此獲得求解。
(二)一個習作單元的編排體例
教材執行主編陳先云指出:“學生在學習習作單元之初,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本單元學習主要是寫一篇習作,單元中各項內容都是圍繞此次習作編排的,各項內容之間環環相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摘自陳先云的《課程觀引領下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
1.厘清單元板塊鏈接。導語:提示單元語文要素,包括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閱讀為習作服務,重點訓練習作要素;精讀課文,讓學生從名家名篇中體會表達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明確習作知識;“交流平臺”歸納、梳理、提煉精讀課文體現的習作知識;“初試身手”是從精讀課文感性認知和“交流平臺”理性提煉習作知識后的嘗試實踐;“習作例文”是對單元寫作要素和知識淺顯的“演示”,便于學生模仿、借鑒與轉換;“習作”是習作單元教學效度的展示與習作的集中訓練。習作單元構建一次習作教學的閉環。
2.分清楚各部分關系。習作單元集聚了更多的寫作資源,整個習作單元是一個以語文要素為統領,以習作資源為內容,以習作訓練為過程、以“習作”成果為終點的課程系統。在習作單元教學時,首要的是圍繞語文要素去開掘能夠走向習作和習作教學的習作資源。其中語文要素是習作單元的圓心,精讀課文的重點段落、文后練習(練筆)、“交流平臺”“初始身手”“習作例文”單元“習作”是圍繞該圓心的圓周。
3.明確兩回合的功能。以往教材的習作是在單元主題閱讀之后、基礎練習之前的楔入的一個“插曲”而已,通過一兩堂課便完成了的教學任務。而習作單元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不折不扣的習作主旋律。如果按照學期課程教學進度劃分,一個習作單元的教學周期不少于兩周。整個周期分兩個回合推進:前一個是“小回合”,即“精讀課文”中發現習作知識,“交流平臺”明晰知識要點,“初試身手”嘗試運用習作知識要點的片段練習。第二個是“大回合”,有了基礎段落或者重點段落的習作經驗,習作知識運用從段走向了“篇”:一是在“習作例文”中習作知識在不同文本中呈現兩種不同的運用類型,彰顯習作知識的多面性與靈活性;在單元“習作”中,通過“小回合”的推進和習作例文的“演示”習作知識已經成長為“寫作支架”本身。成為學生聚焦中心,布局謀篇的工具和手段,習作知識隨之也轉化內隱的習作技能、習作策略以及習作能力。
習作教學鼓勵創新,但它是在尊重教材前提下的創新。如對語文學科獨特理解的創新、有教學研究成果支撐的創新、體現學生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創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