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心梗去世。
就在五一假期的前兩天,前國足隊長張恩華去世。據媒體報道,張是因飲酒后引起的心梗突發,而28日那天,正好是他48歲生日。
2020年11月,一代球王馬拉多納也因心梗去世,享年60歲。據媒體透露,這名足壇巨星從昏迷到最終去世,大概只有12分鐘的時間。
同樣在去年,臺灣藝人小鬼—黃鴻升,在家中因心梗發作而亡,年僅36歲。小妙也曾混跡臺灣綜藝,算是看著小鬼的節目長大的。據說前一天他還在與家人一起吃飯,沒想到24小時就發生這樣的意外。
近年來,被心梗“帶走”的名人并不少。心肌梗塞是一種現代人常見高發的急性心臟疾病,此病對于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構成極大的危害。
據央視新聞報道,中國每年心梗60萬例,僅3萬可以得到及時救治。10%的心梗患者在搶救的路上死去,15%的心梗患者會在第一時間撥打120,50%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因心肌梗而猝死,而在三十年前根本就沒有那么多人
是什么原因造成心肌梗塞的患者越來越多,專家表示,與以下3大原因密切相關:
1)運動越來越少
你喜歡運動嗎?由全國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國民的鍛煉率非常低,且在經常鍛煉的人群中多是退休老年人。而40歲以上的中年人群鍛煉率極低。
上海男性健康研究的一項結果表明,每周走路超過4小時、運動2小時的人,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減少24%。
2)口味越來越重
中國人“窮怕了”,老一輩人,生活條件差,常常為三餐溫飽而煩惱。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人人都從吃糠咽菜轉到頓頓有肉。尤其是節慶,大魚大肉肯定少不了。這些食物的轉變,也意味著心臟病、肥胖、血糖高、高脂血的風險。
除了食材的變化,中國人用油量也是相當高的。國家衛生計生委曾公布,我國八成家庭對油的攝入量超標!油脂攝入過多,同樣會導致血液中脂肪酸過多,容易造成動脈硬化,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3)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
研究發現,生活壓力也是心梗的誘因。嚴重的或長期的壓抑、憤怒、激動、緊張都會不同程度增加心肌缺血加重,誘發心肌梗死。
此外,作息不規律,連續勞累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就如同一個隨時會發生爆炸的“定時炸彈”,若是不注意它發出的“拆彈信息”,只會加快引爆時間。心梗其實有“3次”警報,就看大家夠不夠細心了。
1)無聲的報警
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很容易離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越來越近。
這是第一次無聲的警報,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警告。長期抽煙酗酒,久坐不運動,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壓力大等都會使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成倍增加。所以有家族史、高危因素、三高等,是心梗第一次報警。
2)明知三高不控制
明知自己是心梗的高危人群,但是毫不在意,該吃吃,該喝喝。即使已被確診為冠心病,如果身體沒有特殊反應,便不積極配合治療,或者寧愿相信保健品,也不吃藥。這些行為無疑會加重病情,引起血栓。
3)反復發作的心絞痛
最后的一次警告,就是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癥狀——心絞痛。
胸悶是常見的心絞痛癥狀,除此之外還會伴有胸部不適,尤其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惡心、憋悶感等。心絞痛并不僅僅局限于胸部,有患者可能會表現出肩胛骨痛、左上肢無力、上腹疼痛、腳底疼痛等。但這些疼痛似乎與心臟病并不相關,很多患者便不覺得是心臟有問題,于是就沒有去醫院進一步確診。
心梗的預兆讓許多人意想不到,所以當我們無法有足夠的自信去感知它的到來時,不如先從我們所能改變的生活習慣下手,降低心梗的發生風險。
第一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2017年美國心臟協會就指出,美國近半數心血管死亡是吃出來的!2019年發表在《中國循環雜志》上的刊文建議,無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病的成年人,飲食上都可以參考下表:
第二站:控制好“三高”!
得了三高并不一定就會導致冠心病,不少人即使后半生伴隨三高,一樣活得長壽。專家表示,慢性疾病用藥要“穩”,無論是藥量、藥品種類,都應遵從醫囑,每天定時服用。治療慢病還是要慢慢來。
第三站:防止冠心病加重!
解放軍總醫院董蔚醫師表示冠心病患者,除了看醫生,自我管理更重要,重點是記住一檢二管三動四服五復查。
一檢:自檢血壓、體重、心電圖等,要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比較好,哪方面不好,及時調整。
二管:管住嘴,飲食總的原則是四低二高,低鹽、低糖、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
三動:運動千萬別過,運動的強度以不感覺疲勞為宜。
四服:堅持服用降壓、降脂、降糖藥物。
五查:一定要按醫生叮囑定期、定點復查。
心梗發作在老年人較為常見,尤其是春冬兩季。早晚溫差大,可誘發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增加心臟負擔。若是出門鍛煉,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氣候不佳時,不妨選擇在家運動,緩慢步行,打打太極,同樣也起到鍛煉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三十年前心梗很少,為何現在那么多?原因是讓人深思…》.健康時報.2018-07-17
[2] 《中國心肌梗死的現狀,數據令人痛心!其實大部分心肌梗死能夠預防》.心血管王醫生.2019-06-04
[3] 《心梗有6站旅程,別等走到最后一步才悔悟!》.健康時報 .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