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心理學的名詞解釋叫“從眾”——指個人受到他人行動的影響而作出的行為或信念的改變。主要由兩種表現形式——順從&接納。
順從是指我們表面上和群體一致而內心并不贊同(有的人西裝革履上班,內心卻更喜歡休閑的著裝)。
當順從行為是由明確的命令所引起的,我們稱之為服從(公司規定必須西裝革履上班)。
有時我們真的相信群體要求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正確的,這種真誠的、內在的從眾行為叫做接納(上班就應該西裝革履)。
研究從眾行為的三個經典研究
謝里夫的規范形成研究
被試者觀察黑暗環境下光點的不規則游動并判斷距離,隨后再讓其他幾個實驗助手以肯定的口吻判斷光點距離。經過幾次試驗后,被試者的距離判斷越來越接近實驗助手給出的判斷,但是光點距離根本沒變。
顯示了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模糊情境下,群體依賴、群體壓力的存在和群體規范的形成。
也顯示個體易受群體的暗示。暗示作用會導致社會傳染效應,如一個人咳嗽、笑或打哈欠,周圍其他人也這樣——該現象稱之為“心境聯結”。
社會傳染效應的另一種形式是“變色龍效應”——媒體報道了爆炸事件后,爆炸時間會突然增多。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顯示了群體的壓力下的從眾行為可以讓人“顛倒黑白(是非)”。同時提出疑問“如此小壓力人們就表現出了從眾行為,若在直接強迫清醒下,會表現出順從而做出其他殘忍的行為嗎?”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被試扮演老師,依據學生(群眾演員)對試卷的正誤進行電擊體罰。45V開始電,450V封頂,每錯一題根據研究者的命令增加15V繼續電學生。過程中可以聽到學生被電擊時的痛苦喊叫(錄音)。實驗開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其會在135V之前不服從電擊命令,事實上卻有65%人一直進行到了450V。
實驗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即順從的極端表現形式——服從,有時候很可怕。
經典研究的反思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揭示了服從如何先于道德。聯想到軍隊訓練士兵服從上級——猶太大屠殺的主要負責人阿道夫·艾希曼辯解其只是執行了命令。也許他并未說錯,我們對他的評價有可能亦犯了基本歸因錯誤——低估了情境的力量。[詳見《人類判斷中的錯誤與錯覺|心理學碩士課程(二)》]
如《人是個偽君子——態度&行為|心理學碩士課程(三)》所述——“我們會逐步相信自己的所做所為”,即使是因為服從而做出的殘暴行為,在態度緊隨行為的過程中,服從著會開始將態度轉變為接納, 繼續做殘暴的行為…(作者寫這段文字時手腳冰涼…)。當然,人類也有另外一種潛能——英雄主義。如 《辛德勒的名單》中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行為,最初的幫助強化了承諾,而承諾導致了更多的助人行為。
社會背景的巨大影響力,即使沒有銘文規定亦指導者公眾行為——從眾。而邪惡,并非一定是壞人所謂;普通人,也會因從眾而贊同謬誤或向殘忍屈服。最可怕的地方是,態度緊隨行為,大惡往往是從小小的邪惡發展而來的。尤其當工作被細分,大家各司其職時,邪惡似乎更容易進行(例:德國的公務員愿意處理有關大屠殺的公文,他們認為他們沒有屠殺,只是在做文書工作)。
好人有時也做壞事。在邪惡力量的致誒下,善良的人們也會墮落,同時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自我說服。所以普通的士兵會服從命令槍殺平民,普通工人會生產地溝油,奶粉會被添加三聚氰胺…
個體為什么會從眾
實驗表明人們之所以從眾主要表現出兩個理由——規范影響&信息影響。
規范影響:偏離群體規范(遭社會拒絕)往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出于得到人們接納或贊賞的目的“與群體保持一致”。
信息影響:面對缺乏必要信息的模糊情境,與群體保持一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解釋。
日常生活中,規范影響與信息影響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如:別人慶祝圣誕節,我也要過圣誕節——規范影響;別人過圣誕節吃蘋果(嘿嘿嘿),我也要吃蘋果(嘿嘿嘿)——信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