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⑴,狼籍殘紅⑵,飛絮濛濛⑶。垂柳闌干盡日風⑷。
笙歌散盡游人去⑸,始覺春空。垂下簾櫳⑹,雙燕歸來細雨中。
⑴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⑵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散亂的樣子。
⑶濛濛: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⑷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
⑹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首句“群芳過后西湖好”。平淡的一句,卻勾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一心想要看看百花已經凋落的西湖能美到那里去。“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和煦的春風中,殘花輕盈飄落,在紛雜的枝葉間點點殘紅分外醒目;柳絮飄舞,猶如云霧迷茫;飄蕩的柳枝輕拂著湖水,怡然自得。形象的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雅、動而寂靜的暮春圖。面對同一片風景,不同心情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出現不同的情感。落花、飛絮、垂柳等正是暮春特有的意象。這一景象多數人都會產生惋惜,或傷感,或留戀之情。而作者卻為此給予贊美叫“好”,充分表達出作者舒暢的心情和恬適淡泊的胸襟。
下片“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游春之人盡數散去,歌聲、喧鬧之聲消失,使得整個西湖又是那么的寧靜、清幽、空靈,使自己心情更加舒暢?!笆加X”是從繁華喧鬧消失而清醒過來后頓時產生的感覺。這一句就把“笙歌散盡游人去”之后西湖的寧靜、清幽的意境進一步渲染的更加濃重。
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span>是說,詞人看到雙燕從蒙蒙的細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結束了對這一美麗風景的欣賞。最后二句,一是將人物與自然景物“飛燕”相互映襯,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二是暗中交待是詞人在憑欄觀賞,而且直至傍晚燕子歸來之時,可見其留戀之情。
這首詞通篇寫景,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章法縝密,構思嚴謹,層次井然,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