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b.cn XJ】水熱穴是指什么?水,即因腎肺功能失調引起的水代謝異常,也可稱之為水病;熱,則是因臟腑失調引起的熱病,包括胸中、脾胃、四肢等熱病;穴,就是治療水病和熱病的具體穴位。
【原文】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
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于腎乎?
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于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浮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點評】本段主要解讀腎肺功能失調引起的水病。
①腎者,牝藏也,牝[pìn],雌性,與牡(雄性)相對,泛指陰性,這里指腎為陰臟。
②腎汗出逢于風,于,被。此話意義,腎汗出來時,被風吹到。
③客于玄府,玄府,即汗毛孔。體表出汗的孔竅,因其細微不可見,故稱玄府。
④ 名曰風水
風水與腎風是同病而名異。風水是根據病因加主癥命名的,腎風則是根據病位加病因命名的。
陽水與陰水是一個總綱,按陰陽來區分各類水腫,風水作為一個病名,屬于陽水范疇。皮水也是一個病名,由風水發展而來,是風水進一步向正水轉化的中間類型,因還有熱證及實證的一面,故皮水亦屬陽水范疇。
風水與肺脹兩病皆有面腫,但有本質不同。肺脹以咳嗽、氣喘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程遷延日久,可以因咳喘而引起顏面浮腫,但其腫并非必具之癥,病勢偏于氣。
風水則是由外感而引發的顏面浮腫,臨床表現上亦可有咳嗽等肺經癥狀,但以浮腫為主癥,病勢偏于水。
風水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瘡毒及腎虛三個方面。其機理主要為素體腎虛,因外感風邪或瘡毒侵襲人體,而至肺氣不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引起水濕潴留,泛溢肌膚發為水腫。
無論風寒、風熱、風濕傷及人體,引動內濕而至表邪不解,水濕郁遏,必然蘊而化熱。后期則表現為濕邪留戀,真陰受損的動態病理變化規律。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少陰為什么主腎?腎又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說:腎屬于至陰之臟,至陰屬水,所以腎是主水的臟器。肺屬于太陰。腎脈屬于少陰,是旺于冬令的經脈。所以水之根本在腎,水之標末在肺,肺腎兩臟都能積聚水液而為病。
黃帝又問道:腎為什么能積聚水液而生病?
岐伯說:腎是胃的關門,關門不通暢,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體上下泛溢于皮膚,所以形成浮腫。浮腫的成因,就是水液積聚而生的病。
黃帝又問道:各種水病都是由于腎而生成的嗎?
【原文】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于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沖。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點評】此段重點說明腎肺引起的水病的不同表現。
①此腎之街也,腎之街,人體部位名。指足少陰腎經行經的道路,位于伏兔穴上方。《素問·水熱穴論》:"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王冰注:"街,謂道也。腹部正俞凡有五行,俠臍兩傍則腎臟足少陰脈及沖脈氣所發,次兩傍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
②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分,分別;
為,被
相輸,相互輸送(病氣)
俱受,都受到(影響)
者,原因
也,是
此話意為,肺腎兩臟分別被水病而相互輸送、影響的原因,是因為水氣停留引起的。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它們屬哪臟所主?
【原文】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于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寫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此之謂也。
【點評】闡述四季針刺法。
①冬取井滎,春不鼽衄
鼽衄[qiú],病名,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證。《素問·金匱真言論》:"春善病鼽衄。”王冰注:"鼽,謂鼻中水出。衄,謂鼻中血出。”
井為木也,滎為火也。冬合之時取井滎者,冬陰氣盛,逆取其春井,瀉陰邪也;逆取其夏滎,補其陽也。故冬無傷寒,春不鼽衄也。
【整段翻譯】
黃帝問道:春天針刺,取絡脈分肉之間,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春天木氣開始當令,在人體,肝氣開始發生;肝氣的特性是急躁,如變動的風一樣很迅疾,但是肝的經脈往往藏于深部,而風剛趕發生,尚不太劇烈,不能深入經脈,所以只要淺刺絡脈分肉之間就行了。
黃帝問道:夏天針刺,取盛經分腠之間,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夏天火氣開始當令,心氣開始生長壯大;如果脈形瘦小而搏動氣勢較弱,是陽氣充裕流溢于體表,熱氣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內影響于經脈,所以針刺應當取盛經分腠。針刺不要過深只要透過皮膚而病就可痊愈,是因為邪氣居于淺表部位的緣故。所謂盛經,是指豐滿充足的陽脈。
黃帝問道:秋天針刺,要取經穴和輸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秋氣開始當令肺氣開始收斂肅殺,金氣漸旺逐步盛過衰退的火氣,陽氣在經脈的合穴,陰氣初生,遇濕邪侵犯人體,但由于陰氣未至太盛,不能助濕邪深入,所以針刺取經的"輸”穴以瀉陰濕之邪,取陽經的"合”穴以瀉陽熱之邪。由于陽氣開始衰退而陰氣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經”穴而取"合”穴。
黃帝說:冬天針刺,要取"井”穴和"滎”穴,是什么道理?
【原文】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愿聞其處,因聞其處,因聞其意。
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云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支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點評】
①未能領別其處
領,領會
別,辨別
②因聞其處
因,因此,(下同)
③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越,消散:"精神勞則~”。此處為瀉之意。
④皆熱之左右也
之,的
左右,把控、支配、操縱之意。這處可翻譯為治療。
【整段翻譯】
黃帝道:先生說過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俞穴,我已經知道其大概,但還不知道這些俞穴的部位,因此,請告訴我它們的部位,并說明這些俞穴在治療上的作用。
岐伯說:頭上有五行,每行五個穴位,能泄越諸陽經上逆的熱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這八個穴位,可以瀉除胸中的熱邪。氣街、足三里、上巨虛和下巨虛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胃中的熱邪。云門、肩髃、委中、髓空這八個穴位,可以瀉出四肢的熱邪。以上共五十九個穴位,都在治療熱病的俞穴。
黃帝說:人感受了寒邪反而會傳變為熱病,這是什么原因?
水病,在本篇中,主要涉及了兩個臟器,腎和肺。通常情況下,腎出了問題,是下肢水腫,而肺出了問題是喘。我們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工作一天了,到下班時小腿都會腫,一按一個坑。此時,把腿放高點,過一會兒,水腫情況就會好轉,那這是腎出了問題了嗎?可很多人去檢查,腎并沒有出問題,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父親是2010年4月16日去世的,享年85歲。他最后的死因是心衰。去世時,不僅是下肢水腫,到最后,手、臉也都腫了,并且總是不停地喘。(詳見:http://www.byb.cn/doc_1636-1.aspx)
他從40多歲起患有高血壓病,從此不停地吃藥來維持。在其去世前十年,我就注意到他的腳就開始水腫了,當時認為可能是降壓藥引起的,通過更換降壓藥,有時能夠緩解。
慢慢的,因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發展成腎功能不全,進而肌酐值很高。再后來,當其吃不下東西時,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其血色素僅4克,并開始喘。
最后住院時,醫生不停地給其輸血來提升血色素,為了去除水腫,就不停地用得尿劑,其癥狀暫時能夠緩解。但醫生告訴我說,老爸已經出現心衰了。她向我解釋說,別人的心臟是一個泵,能不停地收縮將血液循環帶動起來,而老爸的心臟則是一個大管子,幾乎起不到一個泵的收縮功能,因而才會出現全身的水腫。她說,心臟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大管子,而不是一個泵,主要是其長達40年服降壓藥的結果。降壓藥的一個主要作用是擴張血管,總擴張,最后血管就沒彈性了,就像皮筋一樣。
因此,當一個人出現慢性水腫時,不僅要考慮到腎和肺的問題,還要考慮心臟的問題,當心功能失調時,全身的水液都無法帶動起來,水腫就會發生在各個部位,尤其是在離心臟最遠的肢體的遠端。
還是那句話,不要到病已成才治之,做好保健,定期疏通經絡,將身體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才是上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