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nèi)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迭峰,有云臺山等全球唯一的喀斯特特征名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的特點擁有四季之美的美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覆蓋率達62.2%,被稱之為“天然氧吧”。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苗侗民族占全州總人口的68.4%。這里有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當你來到這里,你會感覺到這不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在這里還保存著唐代發(fā)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穿著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脫粗曠的小伙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有“百節(jié)之鄉(xiāng)”的美稱,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數(shù)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xiāng)”“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場面,風情別致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芒。
牛癟,又被稱為“百草湯”,是黔東南地區(qū)獨特的一種食品,深受侗族苗族人民喜愛,被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視為待客上品。“牛癟”的制作工序復雜,人們將牛宰殺后,把牛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內(nèi)容物拿出來,擠出其中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放入鍋內(nèi)文火慢熬,煮沸后將液體表面的泡沫過濾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