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研究人口發展,人口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相互關系的規律性和數量關系及其應用的科學總稱。人口學包括:人口理論、人口統計學還包括研究人口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諸現象間的相互關系的規律性和數量關系等分支學科。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一定時間、一定地域,實現其生命活動并構成社會生活主體,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
計劃生育:
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在全社會范圍內,實行人類自身生產的計劃化。
人口統計:
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人口現象數量資料的整個工作過程。人口統計也泛指人口統計工作、人口統計資料和人口統計學。
性別比:
人口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別構成的指標之一。
出生率: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同期人口總數之比。又稱總出生率或粗出生率。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數表示。
生育率:按一定性別一定年齡計算的每千人生育的活嬰數。
總和生育率:一定時期(如某一年)各年齡組婦女生育率的供不應求數。
平均年齡:根據各年齡組人數或比重所計算的、反映某一人群的代表性年齡水平的指標。平均年齡的數值取決于該人群最高年齡的水平和各年齡組人數的比重,通常以算術平均數公式計算,即:平均年齡=(各年齡組的組中值×各年齡組人數)之和/人口總數。
年齡中位數:將全體人口按年齡大小排列,位于中間的那個人的年齡。也稱為中位年齡。可用來代表整個人口的年齡水平。
平均預期壽命:
在一定的年齡別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確切年齡X歲后平均還能繼續生存的年數。簡稱平均壽命。0歲(即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表示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活的年數,具有特殊重要意義。通常使用平均壽命一詞,多指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
死亡率: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比。說明該時期人口的死亡強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人口增長率:人口增長程度或增長速度,即一定時期內人口增長數與人口總數之比。通常以一年為期計算,用百分數表示。
自然增長率: 表明人口自然增長的趨勢和程度(或速度)的指標。即一定時期內人口自然增長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人口總數之比。通常以一年為期計算,用千分數表示。
生命指數: 某一時期的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之比,或出生率與死亡率之比。即每死亡100人共出生多少人。
人口平均增長速度:
在兩年以上的時期內,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程度或增長速度。最常用計算方法是幾何平均數法。
人口倍增時間:若人口按某一固定增長率增長,其總人數增加一倍所需的時間。通常用年數表示。
人口調查:
按照一定目的,采取科學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搜集有關人口方面的各項原始資料的活動。人口調查包括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和人口統計調查。
人口抽樣調查:
按隨機原則從被研究的人口中抽選一部分單位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所得資料,推斷全部人口相應各項指標值的一種非全面調查。
人口抽樣調查的方式:
主要有純隨機抽樣、機械隨機抽樣、分類隨機抽樣和整群隨機抽樣等。
人口普查:
對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內的全部人口,在特定時點上的善,進行調查以及資料整理和公布的全過程。它是在一國政府主持下,在國家規定的統一時間內,用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對標準時點上的全體人口狀況進行的專門的全面調查。
人口密度:
一定時期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數來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
人口遷移:
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變更。人口為了某種目的或動機,離開原來的居住地,時間或長或矩,距離或遠或近,或者返回或者終生不再返回而定居于某地,均稱為人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