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三月初三,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今天上午9時20分,在河南新鄭皇帝故里舉行。由此讓我聯想起,海內外華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為何只見祭拜黃帝而薄了炎帝。主持人與嘉賓都稱黃帝是人類始祖,那置伏羲于何地。總覺得有些話的底氣不足,經不起推敲。
“軒轅黃帝是華夏人文初祖,是中華文明的開啟者。”請注意:這里說黃帝是華夏“人文初祖”,而不是“人文始祖”。有人時不時的將兩者混為一談,容易對史實產生誤解。其實,”人文初祖”與“人文始祖”僅“初”與“始”一字之差,但其相隔何止幾千年。
史料記載,黃帝時代前的華夏大地已經歷了:
一、是伏羲時代(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前后延續2700-3000年,為華夏民族的5000年文明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文明的先河。伏羲時代對后人的貢獻:1、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這是我國漢字的萌芽;2、制定男婚女嫁的婚禮制;3、傳授谷物種植,桑蠶飼養;4、馴養家畜,烹飪肉食;5、發明了琴瑟,有了美妙的音樂;6、發明了漁獵工具,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其中,最大的貢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八卦,創立了六十四卦,確立了元日,自此,使人們有了更準確的作息時間。這易卦文化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神農時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共計520年。這一時期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不過這一時期有“神農與炎帝的關系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淮南子》云:“赤帝,炎帝,號為神農。”視神農、炎帝為同一人”;羅泌《路史》明確指出:“神農在先,屬于母系氏族社會;炎帝在后,屬于父系氏族社會……炎帝是神農的后裔。”此處提及炎帝,這是因為“炎黃子孫”的炎即指炎帝,炎帝同為“人文初祖”。這一時期,1發明了犁等農業生產的工具;2、發明了中草藥;3、規定了建屋的準則,完善并創建了建筑風水學。
一二不過三,到此中華歷史才進入黃帝時代。
三、黃帝時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2054年),由黃帝元年(公元前3574年)至帝舜逝世前夕(公元前2054年)共1520年。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史學界一致認為,具體地點在今河南新鄭。黃帝的功績說法很多,有十大功德,七大發明之說。我之見對后世有影響的主要有:1、平定天下,進入了一個社會穩定發展的黃帝時代;2、建立了一整套維護社會秩序的制度,使整個社會進入了有序發展的時期,開創了華夏文明;3、制定了“龍”成為中華民族的總圖騰,直至今日,海內外華人仍自譽為是龍的傳人;4、統一了文字,統一了歷法;5、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黃帝內經》。
說到此,大家都知道,其實黃帝不是一個具體個人的稱號,而是一個族的名稱;黃帝族氏延續的時間不止是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
為一個“初”與“始”字,啰啰嗦嗦說得這么多,就此打住,管他初還是始,關自己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