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道德經》的最早書名應為《老子》,但成書年代不可考。后來經古代學者不斷地編纂、增刪、演繹,書名改成《道德經》或《德道經》,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這正好說明《道德經》不是老子一人所寫,但主要文字和核心思想是老子的。所謂《道經》《德經》《道德經》和各種書名及版本,都是后人所為。老子如果正兒八經地寫書傳世肯定不是這個樣子。《道德經》是老子與歷朝歷代文人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首推尹喜的功勞,沒有尹喜就沒有《道德經》的傳世。
《道德經》最早版本是郭店竹簡本《老子》,但文字缺失太多,很多章節都沒有,是傳世本五千余言的五分之二。其次是馬王堆帛書本《老子》,分甲乙兩種。帛書本原文不分章。因原文中有“德三千卌一”隔開和“道二千四百廿六”尾注,學者將其分為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傳世諸本《道德經》絕大多數認為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共81章,也有分為77章、72章和68章的。當代通行本《道德經》分章不分篇,贊同“道”在前,“德”在后,保留81章。
(網絡圖片)
人說《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是因為《道經》講道,《德經》講德。其實不然,《道德經》中“道”字出現了76次(帛書本為73次),其中,上篇《道經》為34次,下篇《德經》有42次,還多了8次;“德”字一共出現了45次,其中,上篇《道經》為9次,下篇《德經》有36次,下篇比上篇多得多。這說明“道”是貫穿整個《道德經》的,“德”主要在下篇強調,強調道的應用。如果硬要把《道德經》分成《道經》和《德經》,那是不合理的。道德是一體,不可分離。老子也說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為體,德為用,尊道而貴德。
(網絡圖片)
《道德經》為什么分八十一章呢?據說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的是西漢大學者劉向。劉向收集到各種藏書五篇,刪除重復的三篇,定為兩篇八十一章。這是《道德經》八十一章的最初由來。
后人運用數術和易學的原理推定“八十一章”的合理性。數術學是“天五地六”,以五行演天數,以六經演地數,世間萬物皆有其數。易學則是,一三五七九為陽,5個數字相加為二十五,是天數;二四六八十為陰,5數和為三十,是地數。“終天之數紀之以三,又之于六”,這便是八十一章的演繹由來(25×3 +6=81)。至于為什么要乘以三,為什么要加上六,那是“湊數之學”,反正與老子無關。古人信天命,信定數。
經過復雜的版本變遷,最終所有的版本趨同于九九八十一章?!熬啪拧笔侵仃?,老子喜歡陰柔,按八十一分章肯定不合老子的心意。不過,現代人讀《道德經》取其精華,獲得哲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