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本章文字相對較多,主要是說做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也是老子對仁義的態(tài)度。因為,老子不主張仁義,他推崇尊道貴德,并把仁、義、禮排了序,先仁后義再講禮。最后老子還是要告誡大家要敦厚樸實,不要薄情虛華,違背自然。
【現(xiàn)實意義】: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何謂“前識者”?《韓非子·解老》:“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緣而妄意度也。”也就是指那些愛臆測,喜歡憑空想象的先知先覺之人。這種有先見之明的人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對大道而言,他只能知其虛華而已,實際上是愚昧的開始。做人要腳踏實地,輕浮推測只能了解一點皮毛,是違背自然的愚蠢行為。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何謂“大丈夫”?我們知道的常用詞語“男子漢大丈夫”的解釋是: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
《孟子》中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史記》中也有大丈夫:劉邦“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些都是老子之后的大丈夫。老子說的“大丈夫”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章句:“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也就是得道之人或曰道者。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處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處樸實,而不居守虛華。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這就是“大丈夫”與“前識者”的區(qū)別。
附: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新譯】:
有高尚品德的上德之人,不彰顯自己的德行或者說不炫耀自己,這才是真正有德。所謂有德的下德之人,為了不失德,經常彰顯自己的德行,生怕別人不知道而故意顯擺自己,這是無德的表現(xiàn)。
品德高尚的上德之人總是順其自然,從不刻意為了達到什么目的而行事。所謂有德的下德之人是刻意行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作為。有大仁愛的上仁之人是真心追求仁愛的,卻不刻意為仁愛而仁愛。有大義的上義之人是在追求正義,但其正義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所為。講大禮的上禮之人刻意追求禮法,有意宣揚卻沒人響應,就伸出胳膊強行拉著人家去學禮法。
所以,喪失了道,然后才有德;喪失了德,然后才有仁;喪失了仁,然后才有義;喪失了義,然后才有禮。禮的出現(xiàn),就是人們的忠信輕薄了,也就是禍亂的開始。
自以為有先見之明的人,不過是得到了大道的一點虛華而已,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善處敦厚,而不居守薄情,善處樸實,而不居守虛華。所以要按照此理去取舍:去其虛華,取其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