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演義,評書。總是為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著急上火,急于皇帝的愚鈍,重用小人導致江山丟了。后來吧,就是把皇帝當成最大的壞人,總是要迫害我們好人,但為什么要個壞皇帝的?。但看史書吧,依然充滿諸葛亮進君子遠小人的這種論訴方式,好像江山丟了,都是皇帝奢靡之風,近小人導致江山丟了。那為什么天天每個朝代都是這個問題呢。歷史會是這么臉譜化的嗎?怎么能找到歷史背后的故事呢?
其實,歷史也簡單。怎么說呢!就是平衡。夏開始家天下,商開始有甲骨文,多少史料記載少,就以周開始。周朝呢,仔細想想,怎么管天下。沒啥好辦法,只有分封制,也就是大地主,家大業大,兄弟多,咋辦只能分家過唄,就是這么簡單。這一點和日本西歐差不多,也是分層次的管理,周天子,諸侯,士大夫,士幾層關系。規定好義務和權利,以及效忠關系等。日本的是天皇,大將軍,大名,武士幾層。歐洲是國王,貴族,騎士等。分封制是個比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制度,就是將權利和義務劃分一下,分層管理。這種制度,日本現在的大公司里依然有其影子。
這種制度的弊病就是紛爭不斷,時間久了,封臣之間利益沖突會有紛繁的戰爭。如果規模不大,會形成幾個大的封臣之間的平衡;君主就是是諸侯平衡的產物。
但這個規律對中國不適合,為什么?因為中國太大了。比如中國東周任何一個諸侯都是西歐一個大國的體量。任何一個諸侯都有席卷天下的實力,并且中國由于地緣政治的原因,統一是歷史大勢,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抗北方草原入侵講,這是必須的。從一開始在黃河中下游地形上,是一片平原, 耕種是好地方 ,打戰不好,無險可守。就這樣打來打去,出了春秋五霸。畢竟各個諸侯國是堂兄弟們,要點臉面,打仗還多少有些顧忌。但從三家分晉開始,大夫奪諸侯權開始后,就撕破臉了。這就是戰國七雄的兼并戰,說白了,就是搶你家的地。秦有地理原因的優勢,然后嚴刑峻法的變法,秦國變虎狼之師,隨吞并天下。
秦有天下,發現麻煩也來了。有周的分封制的教訓。經驗教訓就在眼前呢?知道不能分封了,那就郡縣制吧。可是問題也來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管理的有效距離也就馬一天跑的距離,管不過來。秦始皇再精力旺盛,每天也就看十幾斤的書簡吧,再加上一味依靠吞并六國的成功的方法,嚴刑峻法,秦有二世而亡。其實和暴政關系不大,主要是才剛有天下,管不過來。社會已經不是西周初期的混沌狀態。一味靠嚴刑峻法,不顧及地方情況千變萬化,各地有不同的問題,簡單靠秦始皇有吞并六國之威,還能壓得住。直到漢武帝推恩令,才算解決了劉姓王國的麻煩。為了吸取秦始皇的嚴刑峻法的教訓,漢朝開國只好用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這才有文景之治。但這種方式治國,造成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壯大,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所謂門閥士族的興起。
門閥士族的興起,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直接影響了中國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盛唐士族的勢力才消失在歷史長河。從西漢到盛唐,歷史人物雖說風起云涌。但基本呢,得士族有天下,但也受制于士族。士族的興起,造成王朝的統治被士族把持,東漢是士族完全壯大時期,多少有名義上共主,東漢后就是分分合合幾百年。看似混亂,其實背后都是士族勢力的爭斗。無論是南陽的豪強,山東的大族,還是關隴的軍事貴族,本質上就是世襲的士族。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地方豪強勢力。
士族勢力的興起,顯示出我們大帝國的困境。無論如何國家太大了,皇權必須有人依靠才行。其實主要的問題就是,統一這么大的國家,皇權不可能直接管理,必須依靠一定的層次去間接管理。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中間層次的失去控制。漢朝和唐朝就是在國家強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對中間層次的控制。漢其實亡于門閥士族,唐亡于藩鎮割據。本質上就是管不了。
從宋到明清等王朝,開始采用加強文官,重用科舉,提防武將等措施,保障了王朝的對地方的控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王朝早期的一些辦法就不好用了,必須得變化了,這就是每個王朝都有變法的原因。但往往變法要針對中間層次,也就是官僚體系進行改革,會使他們利益受損。在這一背景下,使得問題沒解決反而又產生問題,使得更加失去控制,使得王朝崩潰。這背后就是原因就是管不過來的問題,早期人少地多,有問題了多少處理有余地。到王朝后期中間層次膨脹到王朝無法平衡的地步,也就是回旋余地不多。地方事物不管更是不行,有士族、藩鎮的教訓,不管遲早會出現更大的麻煩。這就是王朝的宿命,不管不行,管又管不過來。宋以后的問題就是王朝管不過的問題。這就王朝的三百年的命運,這些人失去控制的時間上限就是三百年,三百年
宋朝外患最重,內政被忽視了。其實宋朝防武將,防外戚,防宦官,但王朝最后受制于宰相。政令均出宰相,南宋的臨安投降書沒有宰相簽章居然是不合法的。
元是一個不想統治的胡亂鬧的外來政權,興于弓馬,敗于弓馬。
明朝有宋宰相之禍,罷相。但發現依然沒法,皇帝畢竟管不過來。只有依靠文管體系,不得已有了內閣,不是宰相的宰相機構,皇權不得已只好依然靠有控制的宦官制衡文官。明朝宦官再厲害也是對文官的制衡,皇權對此有絕對控制力,不是漢唐時的宦官當權。但依舊是最后管不過來,官僚失去控制。要不崇禎不會說文官個個可殺,最后陪崇禎依舊是個老太監。
清雖然用外國人的影響,但主要原因還是太平天國運動后,清政府失去對中層漢族人的控制。雖未亡于曾國藩,但還是亡于北洋的袁世凱。其實也是王朝最后管不過來的問題。
唐朝先后存在了289年,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存在了268年,都沒有超過300年,而存在的時間在長短上面又非常接近。因此,就有人猜測,是不是存在著一種關于中國古代王朝存在時間長短的規律。或者又存在著幾種中國古代王朝盛衰的模型。
小編覺得,這樣的規律是不存在的。因為縱觀中國歷史,300年并不是一個普遍的砍兒,漢朝和宋朝都超過了300年,秦隋只有幾十年,晉朝只有一百多年,元朝還不到一百年,而且每個朝代所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所以不存在這樣一個周期律,或者存在某種數學意義上的王朝興衰和更替模型。即便是某個或者某幾個朝代之間存在那樣的情況,也多是巧合。
不過,有一點必須承認的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在許多基本問題上還是有相似性的,所以,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衰雖然沒有時間上的規律,但是在基本邏輯和歷史演變上面還是比較像的。
比如,中國古代的土地問題,但凡沒有很好的解決土地問題的王朝,其王朝存續的時間內,都會不斷的爆發農民起義,比如號稱“不立田制”的宋朝。但是因為宋朝的貿易和商業發達,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實際上過得不苦。因此,宋朝存在的時間也就相對長了些。但是如果把土地問題很好的解決了的,比如實行“一條鞭法”的明朝,實行“攤丁入畝”的清朝,存在的時間都比較長。
中國古代因為王朝更替不止一次,所以,普通老百姓對于王朝更替有了更多自己的認知,一旦皇權出現問題,許多人就會揭竿而起,這一點與日本不太一樣。不要說到兩百年,就是一百年的時候,一般的王朝都會面臨比較大的危機,就看統治者怎么化解,化解好的像明朝可以持續近三百年,化解不好的,比如像元朝,持續只有89年。
因此,小編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這樣一個王朝之間更迭的時間長短的規律可循。 封建時代的歷朝歷代,再長都不會超過300年,即便相對強盛的唐朝,明朝,清朝也都沒有打破這個尺度,似乎是一個奇怪的歷史規律。但是其實也并不奇怪,這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必然。由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稅收制度與自然環境等多重因素左右,決定著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首先,政治制度上,進入封建時代后,就存在著一種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央集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夜之間就摸索出最好的制度。秦代開創了郡縣制的先河,有效了解決了夏商周以來分封制的弊端,國家開始進入大一統時代。但隨后的兩漢,刺史和州牧的設置使得地方權利開始抬頭,豪強地主日益壯大。東漢以后,國家陷入長期的混戰,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爭戰亂幾百年。隋唐之后,國家再次大一統,相應的制度使得封建社會經濟達到了封建時代的新高峰。但是唐代中期節度使的設置,再次讓地方權利擴大,隨后國家又一次陷入長期的戰亂。宋代對地方官員的權利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后,農民起義時有發生,但地方割據開始逐漸退出中國歷史。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傳承,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到了清代可以說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地方分裂逐漸消失,可見歷朝歷代在中央集權的加強中是一代代人長期摸索的結果。但是地方始終存在著分權的狀況,一旦中央政府衰落或者出現問題,國家就會出現分裂與戰亂。清朝之后,民國時期國家又一次軍閥混戰,持續多年。
第二,土地制度上,封建時代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農業社會里,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財富。但是土地私有制存在,使得土地兼并是遲早發生的事。封建時代自然災害多發,也沒有社會保險與福利,單個家庭在對抗天災人禍方面畢竟能力有限,因病致貧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就算沒有這些天災人禍,總有好吃懶做的人。所以歷朝歷代開國時,因為前朝末年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多數人其實都有土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總有人會失去土地。自耕農失去土地退化為佃農并且依附于地主。慢慢的,土地兼并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自耕農失去土地,社會矛盾逐漸加大。這個時候,國家其實就比較危險了,換句話說就是風云飄搖。如果統治者相對開明,做出一些調整,保障農民的生存,這個朝代持續的時間可能就會稍長一點,但是也不可能永遠續命,除非統治者自己發動“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當然,根本不會有統治者(利益既得者)自己坑自己的。如果統治者無動于衷,視而不見,那么農民起義的時間也就不遠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朝代再長也不會超過300年。因為土地兼并是不可阻擋的,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就無法避免。國家的土地就那么多,能養活的人口也就那么多,封建時代的國家也沒有任何政策保障下層民眾的最基本生存,因而到了一定時代,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戰亂。
第三,稅收制度。歷朝歷代在稅收上雖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以人頭來征稅和服徭役的。雖然個別朝代在一定階段也試圖按照財產來收稅,但是在封建時代,隱瞞財產的難度肯定要遠遠小于隱瞞人口。因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朝代在剛剛開始時,多數農民都是自耕農,擁有土地,因而可以正常的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提供賦稅,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社會就會正常發展。即便賦稅重一點,但是只要有土地,總還有活路。不過一旦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民失去土地,壓力就變大了。財產明明集中到了地主和富商的手里,但是稅收的任務卻要讓無地農民承擔,問題就產生了。而多數時期,按人頭收稅的制度也使得下層民眾非常艱辛。應該多交稅的富人逃避了大量的賦稅,而貧苦百姓卻承擔了不應有的賦稅與徭役,農民失去了活路,國家的財政也會惡化,多數朝代越是財政惡化,就越是荒淫無道,賣官鬻爵,吏治更加敗壞,官員上任前都是花錢上臺的,上臺后肯定變本加厲盤剝百姓,國家也就進入了死亡倒計時了。
最后,自然因素。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水的年變化非常大。因而漫長的歷史中,真正意義上的風調雨順是很少的。古代中國以耕種業為主,降水變率大就要求水利設施要弄好。普通家庭是沒有能力承擔水利設施建設的,因而中央政府要合理使用民力來搞好農業水利建設。統治階級開明的情況下,國家在這一塊搞得就比較好。而統治者如果昏庸無能的話,水利設施往往就會荒廢,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影響,農業社會里,如果農業荒廢了,國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綜上所述,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和長期以來按照人頭來征稅的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造成了古代中國各朝代剛剛建立時,社會矛盾相對較小,而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農民失去生計,國家財政出現危機,問題就會迅速增加,如果統治者采取改革,緩和社會矛盾,國家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太平。如果統治者破罐子破摔,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地方分離勢力的抬升,整個國家將迅速走向衰亡。因而命長者200多年(不到300年),命短者可能就十幾二十年。
古代王朝的興衰也告訴我們后人,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必須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下層民眾基本的生存。國家可以存在貧富差距,但是切不可貧富懸殊,一定要把公平和效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此外,稅收一定要合理,高收入者高稅收,低收入者低稅收,貧困人口不需要稅收。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