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么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于老實人不善交際,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在現代社會,朋友少就好像路不通,不能四通八達、互通有無,辦起事來自然就磕磕絆絆。俗話說的好,“多個朋友多條路”,正是這個道理。
與其說老實人能力差,倒不如說其交際觀念存在著偏差更為合適。
說到底,一切有關人際關系方面的學問和技巧都來源于對“人”的本質的研究和體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及時地掌握其心理變化,并相機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前提和基礎。而老實人恰恰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說得更尖刻一點,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們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因此總是消極被動、事與愿違。
簡單地說,就是老實人不能理解人的差異性和復雜性,不懂得靈活運用道德標準,不是根據現實需要而是只憑藉主觀理念來思考和處理問題。
老實人存在著人際交往上的偏誤,導致了不善外交成為老實人最致命的弱點之一,也是老實人事業無成的關鍵所在。
為什么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么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于老實人不善交際,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
老實人只與合得來的人交往。
所謂的“合得來”,并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習慣、趣味等的相似性而產生的感情相娛相悅。這種“合得來”是以非功利化為指向的,它不看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對方給自己帶來什么實際利益,它只是出于一種精神的需要,帶有情緒化的特征。
許多老實人只交往合得來的人,那么,凡是不符合其標準的人就一概拒絕,不相往來,也不顧及其中的利害關系。這種處世方式帶有很明顯的書生氣,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非常濃厚,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以功利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這個時候,還抱著一副書呆子氣,自以為清高有境界,結果只能是離群索居,被人孤立,處處吃虧。
老實人以道德感和主觀好惡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鄙視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利益動機和利益行為,凡是與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主觀好惡不同的人,一概不與交往。許多老實人還以清高脫俗自居,自認為有道德品質上的優越感,這更增強了其以主觀好惡取人的行為模式。人生中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這決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著需要各種各樣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們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樣也需要事業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的人生同樣的不完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所以,以“合得來”與否作為人際交往的唯一標準實在是一種偏誤,正確的做法是:既要交合得來的朋友,也要能交合不來的朋友。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們因相互需要而結成的共同體,因此,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通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些老實人也明白通過哪些交往能給自己帶來哪些利益,但他們就是做不到。與合不來的人交往,他們會感到心理負擔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體地掩飾和控制自己的這種不適,結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壓抑,遠不如獨來獨往那般輕松自在,而跟他在一起的他會感到尷尬。老實人最典型的一種心理就是,“跟你合不來,還要敷衍你,真是受不了”。這與老實人的道德感過強有關,道德感過強者往往會走極端,即用道德來劃界線把人分成黑白好壞兩種對立的類別,這往往會使他們缺乏理解和寬容,變得視角偏狹、心胸狹窄,缺乏必要的容忍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實人不容易當上領導,也不容易團結一大批人干成大事業。
以能否合得來作為交友的唯一標準,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一個后果就是,你融不到別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困難時也不會有人站出來維護你的利益。有的時候,即使你甘于清貧淡泊、一心想做隱士也做不得,因為獨善其身者的自我防衛能力也太差了,只要你惹得別人不高興,麻煩就會自動找上門來。所以老實人為了開拓視野,增強生存能力,就必須放下架子,廣交朋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沒有一點社會關系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擁有多少社會關系,并且是否認真思考過它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意義,或者說,從理論上誰都懂得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面臨生存困境,很多人并未想到自己的社會關系還能幫自己賺到金錢。
首先,很多人認為自己現有的關系對于賺錢沒有幫助,同時又認為要想賺錢,就必須結 交經濟界的關系。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卻太浮淺,眼界也太狹窄。
只有經濟界的朋友才對自己賺錢有幫助嗎?下邊的例子也許不合適,但將說明一些道理。
我們知道,在一些職能部門工作過的人,包括新聞記者,做起生意來總是容易得多,成功率也高。他們是賺的腐敗錢嗎?其實他們也不過是妥善地利用了自己的關系而已。
為什么老百姓賺錢總是那么艱難?
第一,確實社會關系太少。
第二,不太懂得社會關系的重要和社會關系如何運作。
我想后一點也許更重要。
所以,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我們首先得解決一個觀念問題,不能一談到關系,就想到不正之風。其實,只要關系運用得得當、合法,多一些關系不是多一些生存的幫手嗎?就是在最文明的國度里也是這樣。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沒有一點社會關系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盡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有他的成功。相對的,我們卻常常見到老實人不斷抱怨環境惡劣,社會不公,因為他缺乏喜樂和富裕。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先行——態度或成功?答案是,在所有的情況下,要先有勝利的、正面的態度,才會有終生的富裕。
你的環境本來就如此;從來就沒變。你被欺騙了,被占了便宜,或遇上破產——這些因 素都無法改變。如果你的父母無法送你上大學,如果你必須半工半讀,或者走十公里去上學——這些都是你的過去。抱怨是沒有用的,現在該是忘記他們,繼續前進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