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2)
4.學習特點
中學是人生知識基礎的奠定時期,而初中又是整個中學的奠基階段。在課堂上,初中生比小學生學習的門類多,而且每一門學科的內容逐漸趨于專業化,并接近科學體系。小學自然學科只講自然常識,在初中則分成生物、物理、化學等,數學科也逐漸向多分支發展,分為幾何、代數等。他們面臨的學科的常識性知識越來越少,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與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越來越強。
在學習方法上,由于小學的學習內容多為常識,要求記憶的多,理解的少,故死記硬背成為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中學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在能夠理解基礎上記憶,記憶基礎上靈活運用。初中階段,老師們不再像對小學生那樣,手把手地指導學生。隨著學科的多樣化、深刻化、要求初中生的學習具備較強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獨立性,逐步學會組織自己的智力活動,使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換,積極主動去安排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摸索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
三、怎樣做好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
由于我們面對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潮流,面臨著21世紀科技教育的突飛猛進和人才的競爭,新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以及錯綜復雜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又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心理、思維、學習等特點,決定了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復雜性,怎樣才能幫助孩子較好地度過這一難關?本人談談自己一些膚淺的看法。
1.家庭教育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并構成教育的有機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因為,家庭教育的特點:一是“從小”,孩子一出生便接觸到父母,可塑性強,從小教育效果好;二是“時長”,孩子在成家前有三分之二時間與父母相處,父母對孩子長時間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大;三是“親密”,孩子對父母的親密感情,使他們善于模仿父母的言行,學習父母的思想,父母對孩子有很大的示范作用。為人父母者和教育工作者要自覺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發揮家庭教育這種不可替代的作用。
許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愿望,為孩子提供了優越的經濟條件,但把握不當,教育不得法,往往陷入“誤區”。這里也有兩個觀念的根本轉變的問題。
一是從重物質生活向更重精神生活轉變。不少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充足富裕的物質條件,是家長的責任。較多地考慮孩子的衣食住行,對孩子嬌慣溺愛,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一味遷就,甚至用金錢、物質刺激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從小使孩子陷入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拜物主義,產生羨慕向往追求高消費的思想,使孩子喪失自立自強、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品德和立志成才、為國爭光的崇高志向。家長要優先考慮孩子讀書、成長所需,重視精神生活條件。首先鼓勵教育孩子樹立建功于國家,自立自強的觀念和意識,這才是對孩子的最深切的愛護,最明智的安排。其次為孩子將家庭的文化建設放在優先的地位,物質生活寧肯放慢一點,重視和加大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這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家長。再次注意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培養孩子寬容、和悅的大家風范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困難、障礙、曲折,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去處理、去完成,使孩子領略成功的喜悅,增強精神享受,豐富精神生活。
二是從智力培養向全面培養轉變。不少家長認為,只要學習好,分數高,其它都可以不予計較,家庭教育的任務只是配合學校抓好學生的學習。“分、分、分,孩子的命根”。于是一廂情愿,請家教、加大作業量,進補習班一擁而上,使孩子成為拿分高手,考試機器。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教育孩子怎樣做人,首先要注重德育,從而推動中學生智能和身體素質的發展。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法紀的教育,在德育的關鍵時期,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往往受益一生。其次在智育方面,家長應正確關心孩子的聽課、復習、作業并給予必要的指點,指導孩子看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輔導材料、學習經驗等,指導孩子科學用腦,培養觀察、記憶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使其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再次,初中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除合理搭配營養外,加強體育鍛煉,多讓孩子進行戶外的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傊?、智、體全面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不可偏廢,你的孩子才能智力強、素質高、身體壯。
2.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相一致
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行動,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的思想。由家庭教育的特點可知,子女的性格、思想、生活等父母都非常熟悉,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才容易奏效。家長不能忽視和放松對子女的教育,片面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個別家長把子女送進學校,就不聞不問,甚至連學校召開的家長會也不來,認為有學校、有老師教育就行了。這樣的家庭環境,子女是難以成才的。
第二、老師對孩子的意見,家長要正確對待。為了教育好學生,教師會向家長反映情況的。大多數家長是積極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教育。但是也有少數
第三、對孩子的要求應與學校一致。學校教育是從德、智、體、諸多方面相結合的,而有的家長在家另搞一套,孩子無所適從。有的家長重智育,把孩子的學習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成了學習的奴隸。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如怎樣發橫財,怎樣享受人生,夸大社會陰暗面等等,把學校的正面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凈。
3.家庭教育要以愛為基礎,多一些激勵
家庭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情感為基礎,其核心是一個“愛”字,愛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付諸的行動往往起著關鍵性作用,孩子的積極性往往反映出家長的積極性,成才的孩子常常是在家長的激勵下成長起來的。
瑞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對某小學兒童進行“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他挑出一部分學生,并告訴老師,這些是有發展前途的,將來定能成就偉業,實際上這些孩子全是隨機抽取的。老師們對這批孩子有著熱切的期望,給予了極大的激勵,而孩子們對未來也充滿了憧憬,內心奮發向上。八個月后實驗結果表明這些學生的行為變化顯著,成績大大高于其他學生。大量研究表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表現出來的信心、期望會激勵受教育者努力上進,而受教育者的進步,又會提高教育者的信心和期望。
相反,家長如果對孩子采取壓制、甚至歧視態度,往往會扼殺了孩子的聰明才智。大多數違紀受處分的學生是因為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動輒打罵,使孩子被沉重的思想和學習負擔所壓,自尊心受損,無心學習,自暴自棄。
愛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只有愛孩子的家長,才會認真考慮對孩子的教育。同時,使孩子懂得愛,學會愛,自覺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教育。家長不僅要有一顆愛心,還需要有愛的藝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勵。
4.父母要提高自身修養,樹立威信
孩子進入初中后,活動能力迅速增強,視野日益開闊,觀察辨別能力不斷提高。父母不再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其形象在他們心目中也不再那么高大,對父母自身素質、修養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要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生活小節,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用自己謙虛、誠懇、豁達、天朗的性格去感染子女,用自己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自主、自強的毅力去熏陶子女,用自己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去激勵子女,使孩子感到:我的父母是最棒的??傊议L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力爭成為孩子的楷模。這樣不僅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而且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更能產生實效。
我們每個家庭都毫無選擇地面對著教育子女這個課題,這是困難而艱辛的,但也富有樂趣和慰藉。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作為整個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如此。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世界的未來,要使我們的祖國早日繁榮昌盛,就要有一批批層出不窮的,健康成長的一代。如果我們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能不失時機地給予幫助引導,那么,我們就會擁有一代代茁壯成長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