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理解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伐,在出師前寫下這篇表文。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據以上說明,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1.廣開言路 2.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敘三顧茅廬之事。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見。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span>2)、三條建議是:①開張圣聽(廣開言路);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span>3)、分析形勢:① 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谟欣闹饔^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span>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span>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span>6)、先后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span>7)出師目標(“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span>9)表達感情: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結于孫權,與曹軍戰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與關羽守荊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劉璋,亮與張飛、趙云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領益州牧,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漢中,進位漢中王。
蜀漢章武元年(221),先主稱帝,以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師伐吳,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敗后還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鄧芝通好吳國。
建興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還成都。
建興五年(227),亮出屯漢中,上《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克定二郡。
建興九年(231),亮復出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建興十年(232),亮休士勸農于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年(233),亮使諸軍運米,集于斜谷口。
建興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