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重生。
“黑豹”坦克是二戰納粹德國最著名的中型坦克,曾創造20分鐘以零損失擊毀28輛蘇聯T-34坦克的記錄。日前,在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推出了其新研制的第四代主戰坦克——KF-51“黑豹”,“黑豹”重生引發熱議。
測試中的KF-51“黑豹”坦克。
輕車重炮的“黑豹”
“黑豹”坦克重約59噸,相比德軍現役的“豹2”A7(70噸以上)以及美軍M1A2坦克的最新型號(70噸以上)輕,而在動力方面則采用和“豹2”A7相同的1475馬力柴油發動機,因此在理論上具備更高的機動性。
雖然“黑豹”身子變輕了,但火力卻變得更強。該坦克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裝備了一門萊茵金屬新研制的NG130型130毫米滑膛炮。新型130毫米滑膛炮擁有51倍徑身管,采用高強度鋼制成,內膛鍍鉻,配備立楔式炮閂、電擊發裝置,炮膛容積有所增加,可發射體積更大的炮彈,以獲得更高彈丸初速和穿甲能力。按照萊茵金屬的官方說法,這門NG130滑膛炮的藥室容積為15升(老式120毫米滑膛炮為9.8升),設計膛壓880兆帕,比120毫米火炮效率高出50%以上,將提供更遠的射程,可以擊穿2000米外900~1000毫米厚均質鋼板。
“黑豹”坦克是二戰時期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
為了充分發揮這種新武器的威力,萊茵金屬公司正在開發一種新的13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這種彈應該由一種新的鎢合金制成,它還配備了半可燃藥筒和新的推進劑。整彈重量約30千克,長度1.3米,計劃在2026年左右正式生產并配備給新型坦克使用。同時,萊茵金屬公司還打算開發一種新的130毫米高爆炸性空氣爆破(HE-AB)彈,以取代由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L44和L55坦克炮發射的DM11HE-AB型炮彈。該公司的代表在之前就表示過,這種新型火炮將能夠擊毀俄羅斯T-14 “阿瑪塔”主戰坦克和T-15重型步兵戰車。同時該炮配備了尾艙式自動裝彈機,乘員數量也降低到3人,但預留了第4個人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供武器和子系統專家或指揮人員使用。
除了火炮口徑變大外,“黑豹”在炮塔尾艙還安裝了一部4聯裝Hero-120巡飛彈發射器,Hero-120巡飛彈是以色列UVision公司的產品,最大作戰半徑可達60公里,有效續航時間為1小時,這款巡飛彈還帶有4.5千克重的戰斗部,既可以為坦克提供偵察情報和監視信息,也能直接對目標發起自殺式打擊。該發射器或許還可以發射輕型防空導彈,以應對來自空中的威脅。坦克炮塔后右側搭載有一架小型旋翼機,同樣可以幫助提升坦克對周邊戰場環境的態勢感知能力。“黑豹”的其他武器則包括一挺12.7毫米同軸機槍和一個可選的Natter武器遙控站(內置一挺7.62毫米機槍以及相應的光電探測設備)。
在防護方面,德方稱該坦克內置了一套集被動、主動和攻頂防護于一體的防護系統。其中StrikeShield主動防護系統將用于防御反坦克武器和自殺式無人機等威脅。StrikeShield 最初被稱為APS-Gen3,是萊茵金屬公司制的第三代主動防護系統。與DARPA的“鐵幕”(Iron Curtain)項目一樣,StrikeShield采用了“分布式”技術方案,不再將攔截彈集中部署在炮塔頂部,而是圍繞車體進行布置。系統在探測到來襲導彈后,在其命中坦克前的瞬間引爆攔截彈摧毀導彈。由于距離坦克極近且使用非聚能裝藥,攔截彈能夠在有效毀傷導彈的同時保護坦克。
德國裝備的“豹2”坦克。
此外,StrikeShield的攔截彈并未采用傳統的向外發射方式,而是幾乎垂直向下發射,因此其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彈片絕大部分均被地面吸收,使其對平民和友軍的傷害降至最低。雖然這種極近距離的硬殺傷攔截對于無防護人員來說仍然高度危險,但依舊要遠遠好過攔截距離與方向完全隨機、次生傷害范圍不可控的傳統方式。目前StrikeShield是同類系統中第一個通過嚴格的獨立安全評估的系統,德方認為這將有助于減輕潛在客戶的擔憂,并顯著提高裝甲戰斗車輛操作人員與指揮控制機構在復雜環境下安全使用主動防御系統的信心。
另外“黑豹”還將為車組人員提供數字網絡功能,以便提高作戰效率;每個車組成員都可以根據需要調用來自所有傳感器、武器、電源組和其他子系統的數據。德方稱,由于每個車組成員都能夠接替其他成員的任務,因此該坦克還可以在未來配備無人炮塔,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無人駕駛的版本。
KF-51“黑豹”配備了巡飛彈,具備更強的遠程打擊能力。
MGCS項目的挑戰者
有分析認為,“黑豹”在法國首次亮相,對于法國和德國坦克部隊的未來很可能會產生影響。其實有關歐洲新一代坦克的消息早已不是新聞了,2012年以來法國和德國一直在未來地面戰斗系統(MGCS)開發方面進行合作,研制MGCS的目的是取代法國陸軍現役的“勒克萊爾”坦克和德國的“豹2”坦克。在2018年6月11日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法德聯合推出了由“勒克萊爾”炮塔與“豹2”底盤組合而成的新式主戰坦克演示模型。
目前,MGCS項目團隊提出了四種平臺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一種單一履帶式車輛,車上將安裝大口徑外置火炮,可能采用萊茵金屬公司的130毫米滑膛炮,也有可能采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最初合作研發的140毫米未來坦克主要武器系統(FTMA)。在該方案中,MGCS的乘員將位于一個有防護的乘員裝甲隔艙內,這一點與俄羅斯的T-14坦克相似,該平臺將采用先進的推進系統,也有可能采用柴油機和電機混合驅動系統。
MGCS項目的目的是取代法國陸軍現役的“勒克萊爾”坦克和德國的“豹2”坦克。
第二種方案也采用單一履帶式車輛,但主要武器系統采用的不是傳統火炮,而是其他方案,如激光系統、導彈發射器和其他先進武器。
第三種方案是多平臺的輪式車輛(可能為8×8), 這些平臺既有有人平臺、也有無人平臺,車上裝有不同的傳感器和武器系統。
第四種方案也是多平臺輪式車輛(也可能是 8×8) , 平臺也有有人和無人兩種配置,采用集群技術及“引導者-跟隨者”概念。
MGCS項目由法國奈克斯特系統公司與德國克勞斯·瑪菲·韋格曼公司聯合主導,萊茵金屬公司雖然也參與其中,但德國媒體的報道表明,該公司對其在MGCS計劃中的地位并不滿意。有觀點指出,KF-51“黑豹”很可能是萊茵金屬公司對MGCS項目不滿的回應。因為按照計劃,即使一切順利MGCS新型坦克也將在2035年前量產,而由于俄烏沖突的關系,東歐的安全局勢正在變得糟糕,一些國家擔心在不遠的將來會在歐洲土地上爆發坦克大戰。如果此時萊茵金屬公司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一種可與MGCS媲美的成熟產品推向市場,那么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無疑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對于MGCS也將構成不小的挑戰。
(作者系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