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
劉某,女,57歲。
主訴:五官瘙癢6年余。
刻下癥:鼻癢,打噴嚏,或流涕,或干癢,眼干,口干,夜半欲飲水自潤,舌咽皆癢,飲食大便尚可。每年7到8月份發病,天冷自愈。素體畏寒,怕風,汗多。舌質淡,脈沉細略緩尺弱。
西醫診斷:五官瘙癢癥
中醫診斷:癢風
辨證:腎陽虛證
治則:溫補腎陽、通竅止癢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處方:熟地黃3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10克(后下),細辛5克,蒼耳子10克,辛夷15克(包煎)蔓荊子1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烏梅30克,桑螵蛸30克,川牛膝15克
4劑,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飯后分服。
二診
癥狀減輕鼻已通氣,雙目微癢,舌咽仍癢,矢氣多,但舒服。
處方:麻黃10克,制附子15克(先煎),細辛10克(先煎),黃芩10克,辛夷10克(包煎),熟地黃20克,鹿角霜30克,干姜皮15克,桂枝15克,蒼耳子10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
4劑,服法同前。
三診
癥狀繼續好轉。
前投溫補腎陽、通竅止癢之劑,尚覺合度,仍守原意出入。原方加烏梅30克,川牛膝15克。
4劑,服法同前。
四診
基本痊愈,上方4劑鞏固。
此為王玉璽先生醫案。
此患者夏病冬愈,平素畏寒怕風,舌質淡,脈沉細略緩尺弱,可考慮為腎陽虛證。
腎主五液,腎陽虛,氣化失司,津不上承,五官不得滋養,故干癢不適;龍雷之火,相火也,虛火也,其燎于上而致諸癥。
此患者發病機制,正如明代醫家趙獻可在《醫貫·相火龍雷論》中所述:“蓋冬時陽氣在水土之下,龍雷就其火氣而居于下;夏時陰氣在下,龍雷不能安其身而出于上。明于此義,故惟八味丸,桂、附與相火同氣,直入腎中,居其窯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相火安得不引之而歸原。”上述諸般說法雖有不同,但醫理相通,治療上大可融而合之。
王師用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以助氣化生津。加細辛、蒼耳子、辛夷、蔓荊子發散通竅;加白鮮皮、地膚子止癢;加烏梅斂陰;桑螵蛸固澀,佐制熱藥,以防傷津;加川牛膝配桂、附,取引火歸原之意,補命門之火,溫化下焦腎中陰寒,使過勝之陰得平,上越之虛陽得復。
二診,癥狀已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與陽和湯化裁,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寒中少陰而復連太陽之劑;陽和湯使周身之陰邪盡去,此非陽和之方,而取陽和之意。
前投溫補腎陽之品,已使津氣有所升騰。今繼投附子溫經扶陽,細辛辛香走竄,通徹表里,熟地黃、鹿角霜合用,滋陰養血、補腎助陽。上四味甘溫之品共奏溫補腎陽之功,立法不變。
麻黃一味,功用非淺,其宣通經絡而開腠理;在溫陽藥作用下,可宣達陽氣,使之由里達表,暢通腠理;并且使津氣上承而布頭面,五官得以滋養。干姜皮、桂枝溫陽利水,使水道通利。加辛夷、蒼耳子宣通鼻竅,加陳皮理氣,使熟地黃、鹿角霜補而不滯,加黃芩佐制熱藥,防溫散太過而傷上焦嬌臟。
三診,又加烏梅收斂陰津,川牛膝引熱藥下行入腎消陰翳之理,可謂辨證準確,立法分明,經方妙用,配伍精當,療效卓著。
本文 摘自:肖月園,劉貴軍,王松巖,等.王玉璽教授運用溫陽法治驗舉隅.中醫藥學報,2008,36(2):41 。由籃子整理編輯,僅供學習交流,轉載請注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