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按:
這是我的研究生楊云松整理的華庭芳先生脈診的經驗,對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脈診是中醫的四診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也是最容易神秘化的方法之一,很多人將脈診神秘化,無非是為了招搖撞騙,應該引起學術界的警惕。
華老一生精究醫理,勤修醫技,以其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一方百姓的稱頌。他淡泊名利,熱衷教育,成為我輩后學者之楷模。由于整日忙于診務,無暇著書立說,后人只能從他留下的醫案中感悟和體會醫道的玄妙和精深。
華老精通內、外、婦、兒各科,臨床皆有很多治驗和特色,它辨析脈象尤其精細,主張脈癥參合考慮,處方用藥有規有矩,方圓機活,可見,他對于脈診有獨到的理解和體會。
在中醫臨床上,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現出相同的癥狀,這是經??梢姷氖虑?,按理說,我們是否應該采用完全一樣的治療呢?但是,事實上這樣做的效果是不令人滿意的。
中醫強調治病求本,也就是說,臨床治療只有切合這個疾病根本才能有效。怎么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唯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其中,脈診歷來就被醫家所重視,并且它們都一致強調脈癥結合進行辨證。
所以,同樣一種疾病,即便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現出相似或相同的癥狀,如果脈象有差別,說明二者的疾病本質還是有差別的。因此,在治療用藥上雖有大同,也有小異。這一點從華老的臨證實踐中可見一斑。
比如同是小兒麻疹一病,兩位病人都表現出發熱、出疹、自汗、咳嗽,食欲不振,小便黃等相同癥狀,但是脈象有差別:一位病人診得脈細數,一位病人診得脈數。華老給病人開出的方藥基本相同,然而方中有幾味藥的用量有差別。
脈細數者,用丹皮一錢、黃芩二錢、寸冬二錢;脈數者,用丹皮二錢、黃芩三錢、寸冬一錢,同時添加了犀角、黃連、梔子。理由是什么呢?
華老認為,脈數者,氣分熱勢尚盛,故當加重清解氣分的藥物,以防熱入心營,擾亂心神。加用麥冬一錢是為了顧護心營。而脈細數說明心營已經耗損,邪熱已經離開氣分直奔營分,清解不可取,唯有透熱轉氣,急急顧護心營,方為上上之策。
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的身上未必表現出相同的癥狀,其中的原由很多,個體對疾病的反應有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臨床上中醫強調辨證,不注重辨病,既然同一種疾病在兩個不同病人身上呈現出不同的癥狀,那么就應該采取不同的治療。可實際上這樣思考的結果是不能取得預想的治療效果的。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抓住疾病的本質,并且忽略了脈診的臨床價值。
試想,同一疾病,不同癥狀,但兩個病人所切得的脈象相同,我們該怎樣采取治療呢?華老在臨床上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很好的解答。
如他治療了兩例小兒痄腮,兩位患者年齡相近,均為女孩,一位表現為頜下紅腫硬痛,大便干燥,三日一行,指紋色紫;一位表現為兩耳邊紅腫及面,大便溏,時泄水。但是,切診均得數脈。
華老以普濟消毒飲加減對兩位患者進行治療,但用藥有差別,大便干燥者,加川軍一錢;大便水瀉者,加澤瀉一錢。
這治療過程中的大同小異又該如何解釋呢?痄腮本是風熱邪毒侵犯機體,結聚經絡氣血所致,“風邪傷人,上先受之”,故病發于頭面。今兩位患兒皆得此病,癥狀各殊,然切其脈都見數象,說明病本相同,所以投以普濟消毒飲,但是,患病之體有差別,所以治療之法又當權變。
大便燥者,此胃強也,加川軍一錢以撤其熱;大便溏泄者,此脾弱也,加澤瀉一錢以利其濕。華老認為,此分利之法,小便增多,水分從前陰出,則大便自干,泄水自止。此外,入里之邪熱也從小便得解。
不同的疾病由于病因病機不同常常表現出不同的癥狀,但是,有些時候盡管病因不同,但是病機相同也會出現相同的癥狀。因此,在臨床上,我們不能認為,不同的疾病就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治療,相反,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療方藥。
為什么呢?因為中醫講“異病可以同治”,理由是中醫強調辨證,疾病雖然不同,但是能出現相同的證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療。
但是,不同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現出相同的癥狀是否就能采用相同的治療呢?顯然這樣考慮是錯誤的。因為僅僅憑借癥狀相同還不能判斷其證候相同,還需要結合脈象診斷。
如果脈象上能反映出相同的疾病本質,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療,如果脈象反映的疾病本質有差別,說明治療就該區別對待。這一點我們從華老的臨證中可以看出。
如醫案記載,三位女性分別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曾來華老這兒就診,主訴都是經血量多不止,氣短乏力、腰腿酸疼。經華老切脈,青、中、老三位女性脈象分別為脈右沉、脈弦、脈沉弱,其所患疾病分別診斷是經血過多、老年經漏和子宮癌瘤經漏。
華老認為,三位病人所患疾病的病因雖不同,但是結合脈象來看,當前屬血虛氣陷,氣不攝血之病機階段,所以具有相同的證候本質,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療。
故以參芪四物湯加減化裁,加入升麻、柴胡以升提氣機,加入地榆炭、杜仲炭、海螵蛸、龍骨、牡蠣、五味子等以收斂止血。
除此之外,針對三種不同疾病的脈象還分別添加了不同的藥物。脈右沉者,加塊苓三錢;脈弦者,加續斷三錢、阿膠一錢半;脈沉弱者,加川斷四錢、赤石脂五錢。
在中醫臨床上,不同疾病常常表現不同的癥狀,但是有時候卻表現出相同的脈象。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情況下脈象能夠反映出疾病本質。既然不同疾病呈現相同脈象,是否意味著能夠采用相同治療呢?我們看看華老在臨床上是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的。
有四位病人:
第一位是70歲的女性,癥狀表現為二便癢極,咳嗽吐白痰,頭眩。
第二位是9歲女孩,癥狀表現為發熱、自汗,咳嗽、頭眩,渴喜涼飲,惡心不欲食,大便燥。
第三位是19歲男性,癥狀表現為干咳無痰,咽喉干燥,渴喜涼飲,胸滿發熱自汗,無力氣短,頭眩心跳,五心煩熱,食欲不振,小便黃赤。
第四位是62歲男性,癥狀表現為咳嗽痰中帶血,胸背疼,氣短無力,食欲不振,大便燥。
切其脈都可見右大于左。通過華老診斷,這四位病人所患疾病分別為陰癢、溫病、咳嗽、咳血,所給予的治療完全不同。
華老對四位病人的脈象給出了理解,他說,第一位患者,脈右大于左,說明有濕熱;第二位患者脈右大于左,可以確定是溫病,由此區別于傷寒,傷寒左脈大于右;第三位患者脈右大于左,說明陰虛內熱;第四位患者脈右大于左,提示肺有郁熱。
通過華老的這段解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相同的脈象不一定采取相同的治療,因為相同的脈象不一定能呈現相同的疾病本質,要想正確理解脈象對疾病診斷的意義,必須結合病人的癥狀進行分析。
傳統中醫認為,治病必須求病本。什么是病之本?為什么要求病之本?如何求病之本?我想通過前面介紹的華老的臨證實踐中,我們可以有所體會和認識。
什么是本?本者,木之根也?!峨y經》中古人以根亂則葉枯為比喻,說明了這個道理。樹葉長得好不好,可以反映出樹根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樹葉出現枯萎的跡象,要想挽救就得從樹根上著手。
對于疾病來講,所謂病本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病根。那么什么是本呢?我們知道,疾病發生都會伴隨著出現一系列的癥狀、體征,這些癥狀體征是疾病呈現于外的現象,他提示出人體生命活動出現了異常,正處于不健康的狀態。
然而,究竟是什么因素通過什么機制促使疾病發生呢?我們需要解答清楚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就不知道該怎么去治療疾病。
所以,中醫首先要通過四診收集疾病信息,然后借助中醫理論知識認真分析處理這些信息,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即證候類型,這就是中醫講的辨證。辨證的過程也就是求本的過程。這個證候類型辨得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效果,準確辨證對于臨床正確治療意義重大。
在中醫臨床上,切脈歷來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是常常被人忽略。當然,也有一些人把脈診說得很神奇、很玄妙,甚至認為僅僅通過診脈就能辨證。這些認識和做法雖然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卻極其荒謬可笑。
中醫強調四診參合的原因就是要求全面客觀地收集疾病信息,只有盡可能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在正確的分析下能辨出相對可靠的證候類型,換句話說,才能最大可能性地抓住疾病的根本。
所以,臨床上單純依據脈象并不能為辨證提供什么,只有脈癥參合才有助于辨證。
前面說到,辨證就是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哪些信息需要留取,哪些信息需要舍棄,這里需要一個尺度,即是否能反映疾病本質。臨床上,我們不論舍癥從脈,還是舍脈從癥,都需要遵循這個尺度。
注:文章收錄于《華庭芳學術經驗集》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