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528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胃癌的發病率約占整個消化道癌腫的40%~50%,占消化道癌腫的第一位。胃癌大多發生于40~60歲間,85%的病人是在40歲上,但約有5%的病人年齡在30歲以下。我國男女之比約為2.3~3.6∶1。我國在世界上屬于胃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尤其是甘肅河西走廊、膠東半島及江浙沿海一帶。
全球胃癌發病率分布圖
中醫認為,胃癌是由于正氣內虛,加之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原因引起的,以氣滯、痰濕、瘀血蘊結于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以脘部飽脹或疼痛、納呆、消瘦、黑便、脘部積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惡性疾病。
胃癌發病一般較緩,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或以胃脘疼痛、噯氣作脹、胃納不佳、大便色黑等為首發癥狀。
1.胃脘部飽脹或疼痛與飲食無明顯關系,藥物治療疼痛緩解不明顯。偶有疼痛呈一定規律或用藥有一定療效者,但隨病情發展,疼痛加劇而無規律。
2.納呆、消瘦早期即可出現,厭食油膩、消瘦進展迅速,常伴氣血虧損、面白浮腫等癥。
3.黑便現象多時斷時續或呈持續性,少數出血較多者可伴有嘔血,大量出血者可出現氣隨血脫證候。
4.胃脘部積塊癥狀出現較晚,可觸及邊緣不整齊、質硬的腫塊,疼痛拒按,腫塊位于賁門者則有吞咽困難或呃逆,位于幽門部者可出現反胃。晚期痰瘀流注于左頸窩或左腋,可出現如栗子或花生米大小的痰核,質硬壓痛。
胃癌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其發生與正氣虛損和邪毒入侵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1.飲食不節
如煙酒過度或恣食辛香燥熱、熏制、腌制、油煎食品,或霉變、不潔之食物等,使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滯津停,釀濕生痰;或過食生冷,傷敗脾胃之陽氣,不能溫化水飲,則水濕內生,日久致病發。
2.情志失調
如憂思傷脾,脾失健運,則聚濕生痰;或郁怒傷肝,肝氣郁結,克伐脾土,脾傷則氣結,水濕失運,日久致病。
3.正氣內虛
有胃痛、痞滿等胃部不適者,久治未愈;或因年老體虛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致脾胃虛弱,復因飲食失節、情志失調等因素,使痰瘀互結為患,而致本病。
胃癌病位在胃,但與肝、脾、腎等臟關系密切。本病初期痰氣交阻、痰濕凝滯為患,以標實為主;久病則本虛標實,本虛以胃陰虧虛、脾胃虛寒和氣血兩虛為主,標實則以痰瘀互結多見。
凡有下列情況者,應高度警惕,并及時進行胃腸鋇餐X線檢查、胃鏡和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1.40歲以后開始出現中上腹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節律性并伴明顯食欲不振和消瘦者;
2.胃潰瘍患者,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癥狀仍無好轉者;
3.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及輕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4.X線檢查顯示胃息肉>2cm者;
5.中年以上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消瘦和糞便隱血持續陽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