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大師講經典”
大師講經典名師解惑
此文摘自第二期大師講經典,郝萬山教授在課后所接受的提問環節。
學員
太陽病的自然病程是7 天,如果你不用藥,當這個自然病程結束的時候,它將要好的時候,它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達到退熱的效果呢?
圖*郝萬山教授
?
從《傷寒論》提供的資料來看,太陽自解有這么幾種情況:
一種是自汗。
當它的病程將要結束的時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熱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自衄。
頭痛發燒,全身疼痛,沒有汗,到了第6、7天的時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隨著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煩了,頭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隨后燒也退了,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說,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體表的邪氣,這是為什么?
是因為汗血同源。
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
在營分的這種邪氣,
可以通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體外,
在營分的這種邪氣也可以直接通過出血的方式排出體外。
當然這種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陽體表的邪氣,
而只有肺竅離太陽最近,所以通過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陽的邪氣。
2
比方說便血能不能排除體表的邪氣?
不可能,那里是里熱,里熱可以通過便血。
我們講的太陽病的腑證,蓄血證的時候,
講那個桃核承氣湯適應證的時候,
會提到當血熱初結的時候,
如果有熱迫血行的這種變化,血自下,下者愈,
就是下面出血,熱隨血泄,可以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對于太陽表證來說,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樣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戰汗而解。
戰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戰,
原來一直發熱、頭疼、身疼,突然出現了寒戰,這是邪氣和正氣相爭的表現。
隨著寒戰之后,又出現了發熱,這次的發熱,是正氣奮力袪邪的一種表現。
隨著發熱之后,就出現了汗出,汗出熱退病就好了,這叫戰汗作解,
我們以后還會有多次提到,它的機理我們還要具體談到。
所以太陽病自解,有這么三種情況。
好,太陽傷寒與衄解,
第一種情況是,傷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種情況是,傷寒日久,不愈,用麻黃湯發汗,結果汗不出而出現衄解。
吃了麻黃湯以后沒有出汗,結果鼻子出血了,隨著鼻子出血,頭疼、身疼緩解了,發燒也退了,這就叫衄解。
因此后世的醫家把這種情況,吃了麻黃湯以后沒有出汗,結果鼻子出血了,叫紅汗。
對于這種情況,又叫以衄代汗。
這個衄字過去在字典上讀(nǜ),可是醫學界和一般的人都讀niù,
讀的時間長了,所以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也承認了這個字就可以讀niù了。
這就叫以衄代汗,鼻子出血了,燒也退了,你就不要再用麻黃湯了。
我們在用麻黃湯的過程中,
病人鼻子出血了,你不要緊張,
這很可能是紅汗,汗血同源,
邪氣可以通過汗這條路排出體外,
也可以通過鼻衄這條路排出體外。
3
第三種情況,傷寒日久,見衄,出現了鼻衄,出現了鼻子出血,但衄血點滴不暢,半天滴一滴,衄血點滴不暢,這就什么呢?
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徹,
它就不足以解除邪氣,鼻子是出血了,
但是半天滴一滴,似有似無。
你說它沒有吧,用紙擦一擦,還有一點紅,
你說它有吧,又很不暢快,雖然見到一點血,但是頭痛、身疼仍然存在,
發燒仍然不退,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徹,不足以解除邪氣一樣。
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用麻黃湯發汗。
因為血分這條路走不通了,然后就改汗的這條路,這叫什么?這叫以汗代衄。
這是在傷寒的病程中,可能出現衄血的三種情況。
第四種情況,傷寒論原文沒有提到,那就是衄血不止,高熱不退,這是怎么回事?
這就不是傷寒衄解了,
這常常是寒邪入里化熱,熱邪內入營血,
熱迫血妄行的這樣一種表現。
在講“風溫病”的時候,高熱汗出而熱不退的是風溫。
高熱鼻衄而熱不退的,是熱入營血,熱迫血妄行。
這時候怎么辦,我們決不能再用麻黃湯,
那應當用犀角地黃湯一類的,來涼血止血。
在傷寒病的病程中,出現衄血的情況,大體就有這么多。
趙同學
大師講經典是啥樣的培訓班?
小師妹
【大師講經典】分為:
現場課:
【大師講經典】高級研修班
【大師講經典】郝萬山傷寒精修班
微課堂:
VIP【大師講經典】微課堂
邀請國醫大師以及著名中醫藥專家授課,主講中醫經典及經典如何運用到臨床以及大師的臨床用藥經驗及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