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醫圣-張仲景-所創《傷寒論》立下六經辨證,其法簡捷易明,現將其六經辨證以啟蒙各位中醫愛好者,承蒙各位共勉進研。傷寒之立六經,各有綱領一條,猶大將立旗鼓,使人知有所向。故必每經各立提綱,使后人審病切脈,不惑入歧途。
【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惡痛身熱為提綱。
【陽明病】——以胃家實為提綱。
【少陽病】——以口苦、咽干、目眩,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嘔為提綱。
【太陰病】——以尺寸沉而津不到咽,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為提綱。
【少陰病】——以脈微細、舌干口燥,但欲寐為提綱。
【厥陰病】——以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煩滿囊縮為提綱。
三陰三陽經脈癥
東漢· 張仲景云: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則發熱惡寒,傷風則鼻塞惡風。然傷風有汗,傷寒無汗。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又曰:不惡寒而作渴,為在經;不惡寒反惡熱,自汗出,大便難,為在腑。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而嘔。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己。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于隘,故腹滿而咽干。直中者,或腹痛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直中者,則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腹痛或咽痛。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襄縮。直中者,則唇青舌卷,筋急不欲食,或吐蛔。此三經受病,已入于腑者可下,直中者可溫。
己上六經辨證,其三陰之癥,乃自陽經傳來,故宜下。非若陰經自中之寒,則為真陰癥也,宣用四逆之類。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小建中湯。脈沉短者,囊必縮,為毒氣入臟,承氣湯下之。利不止,四逆湯溫之。
此文段乃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之總結,辨六經脈論之大法,僅供受古中醫之賢士參研。
傷寒論活人指掌賦:傷寒變為雜病載后卷。
且如陽癥下之早者,乃為結胸;
陰癥下之早者,因成痞氣。
發狂為血畜于內,又大便之極實。發黃乃熱積于中,兼小便之不利。
微喘緣表之未解,喘滿而不惡寒者,當下而痊。微煩為陽之相勝,煩極而反發厥者,乃陰所致。
狐惑蓋緣失汗,蟲食臟及食肛。蚘厥卻緣多饑,蟲攻咽及攻胃。渴乃煩多,斑為熱熾。
陽明內實,則為寒熱往來。太陽中風,因作剛柔二痊。
衄血雖為欲解,動陰血為厥竭之憂。厥利雖若尋常,反能食有除中之忌。既有二端,治非一類。
陰厥脈沉而細,初緣利過;陽厥脈滑而沉,始因便秘。治陽則芒硝大黃,治陰則附子姜桂。
死生系反掌之間,脈藥可折肱而治。因知風溫汗不休,當用漢防已。
胸痞利不止,宜服赤石脂禹余糧。
并病歸于一經,邪不傳兮,表解即愈。戰汗分為四癥,陽勝陰兮,熱退身涼。
咳逆者,羌活附子。
腹痛者,桂枝大黃。
微虛相搏,則為短氣。
勞食再復,乃成內傷。
陽明背惡寒而唇口燥,懸知白虎為最。
少陰身體痛而筋肉惕,乃聞真武至強。
將欲發黃,先出頭汗,頭汗出至項而還,發黃癥也,茵陳湯。
始因火迫,終至亡陽。
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五苓散。
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湯。況乃大青龍兼理風寒。小承氣正蠲潮熱。
不得眠而煩燥甚,雞子入于黃連,煩燥者,心熱則煩,腎熱則燥。但有熱而嘔噦頻,姜汁加于竹葉石膏湯。
一匕瓜蒂散,吐傷寒中脘痰涎,瓜蒂乃絲瓜蒂也,俗名藤蘿。
三物桃花湯,理少陰下利膿血。
厚樸、半夏治腹脹為偏宜。
蔥白、麻黃理頭痛為至捷。
己汗不解,頭痛如破者,蔥白葛根湯、連須蔥白湯;
太陽頭痛,麻黃湯;
陽明頭疼,白芷石膏湯;
少陽頭疼,小柴胡加川芎;
三陽俱頭疼,前三方合而用之。
調溫毒可用黑膏,散赤斑當行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