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量化的七種武器
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財務報表中,蘊含著大量關于公司運營的基本面信息。如何有效的分析與理解,進而對公司股票進行價值評估與調整,是基本面量化的主要課題之一。
在這一篇,我們先來看看基本面量化中,經常使用的針對財務分析的七種武器。
經營企業的首要目的是盈利。因而無論投資于哪個行業、哪家公司,對于盈利能力的關注是必不可少的。
盈利能力指標衡量企業利用資源實現收入,進而創造利潤的效率。由于盈利能力直接決定著公司的業績和內在價值,因而投資者通常青睞盈利能力指標高而且能夠保持持續增長的公司。
常見的盈利能力指標如下:
資本回報率 | 凈資產收益率 | ROE
資本回報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資本回報率 = 稅后凈利潤 / 平均所有者權益
資本回報率衡量了公司股東投資的資產所實現的回報。資本回報率越高,說明公司對資本金的利用與管理越有效,帶給股東的保障和回報越多。但是,杠桿率過高也可能導致資本回報率僅僅看起來很高,因此該指標需結合資產回報率和資本結構進行判斷。因為優先股的性質類似債權,所以資本回報率通常衡量的是普通股股權部分的盈利能力。如果公司也發行了優先股,一般會從凈利潤中減去優先股股利,從凈資產中減去優先股股權再進行計算。
資產回報率 | ROA
資產回報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資產回報率 = 稅后凈利潤 / 平均總資產
資產回報率綜合衡量了公司利用資產獲取回報的效率。一般而言,資產回報率越高的公司其盈利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越高;但是,輕資產行業(比如高科技行業、服務業等)公司的資產回報率普遍高于重資產行業(固定資產比重較高)。有時,也可以用營業利潤代替凈利潤進行計算。
銷售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毛利率 =(銷售收入 – 銷售成本)/ 銷售收入
銷售毛利率反映了公司對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和產品的初始獲利能力。該指標較高的公司,一方面可能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較強或者享受規模經濟效應,從而可以壓低產品成本;另一方面可能有著很高的品牌效應,因而定價較高。競爭越激烈的行業,銷售毛利率水平一般越低;銷售毛利率越高的公司,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越強。
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主營業務利潤率 =(銷售毛利 – 各種經營費用)/ 銷售收入
由于剔除了非銷售利潤因素,主營業務利潤率直接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的盈利能力。因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很大一部分在于控制各類營業費用,所以該指標的變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
凈利率
凈利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凈利率 = 凈利潤 / 銷售收入
凈利率最直接、最簡單的衡量了企業將銷售額轉化為股東利潤的能力。
即使是盈利能力很強的企業,也可能因為沒有足夠的現金流用于償付到期債務而面臨清算乃至破產的可能。
短期償債能力一方面衡量了企業流動資產相對于流動負債的充足程度,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企業的變現能力。利用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可以盡早的發現企業隱藏的流動性危機。
一般而言,債權人更加關注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常見的衡量指標如下:
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衡量了作為流動負債償還保障的流動資產水平。流動比率越高,一方面意味著債權人面臨的違約風險越小,另一方面說明了企業營運資金越充足。但是,過高的流動比率可能暗示著企業存貨積累過多、應收賬款難以收回或者現金管理出現了問題,這些都是造成企業盈利能力低下的隱患。
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速動比率 =(流動資產 – 存貨 – 其他流動資產)/ 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更為保守的衡量真正能夠迅速變現,以償還短期負債的那部分流動資產水平。由于存貨和預付費用等流動性資產變現難度大、跨期長并且會有所折價,因此該比率從流動資產中剔除以存貨為主的其他流動資產。速動比率偏低的企業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如果速動比率與流動比率之間的差異很大,則意味著企業的流動性主要靠大量存貨囤積形成。
現金比率
現金比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現金比率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 短期可交易證券)/ 流動負債
作為最保守、嚴苛的流動性比率,現金比率衡量了能迅速用于償還短期債務的現金持有量。但對于企業而言,持有過多現金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因此現金比率的適用性十分有限。
清償能力衡量企業償還長期負債的能力。它一方面反映企業潛在的違約風險,另一方面提供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財務杠桿的信息。投資者通過分析清償比率,能夠判斷企業是否擁有持續充足的現金流進行債務的償付,從而防范企業破產的可能性。
清償能力的常見衡量指標如下:
負債比率 | 資產負債率
負債比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負債比率 = 總負債 / 總資產
負債比率衡量企業所運用的財務杠桿。負債比率越高,說明公司總資產中來自債權人的資金越多;杠桿越高,公司相應承擔的風險也越大。財務杠桿是把“雙刃劍”,它會同時放大企業的盈利和損失。需要注意的是,負債比率中包含了一部分由經營業務產生的必要債務(應付賬款等)。
產權比率
產權比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產權比率 = 總負債 /(普通股)所有者權益
產權比率衡量所有者權益對于債權人投資的保障程度,反映了企業財務結構的穩健性。產權比率越小,代表公司的財務杠桿越低,因而承擔的風險也越小。有時投資者會用一個更加保守的產權比率(將分母替換為有形凈資產,即所有者權益 – 無形資產),此時一些依靠大量并購積累聲譽的企業的有形凈資產可能為負值。
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數 = 息稅前利潤(EBIT)/ 利息費用
利息保障倍數衡量企業依靠盈利所得償付債務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越低,企業對當前債務水平的承擔能力越弱,也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而言,該指標低于1.5的企業,其清償能力存在一定問題。判斷一家企業清償能力的持續性,應注意分析其在一個經濟周期內利息保障倍數的變化。
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將總資產轉化為銷售額或者現金的效率。營運能力對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影響很大,一旦企業無法有效的完成營運周期(比如,存貨滯銷導致難以轉化為現金),就會導致許多應付賬款等短期債務難以得到準時償付,從而出現流動性問題。
營運能力的常見衡量指標如下:
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率 = 銷售成本 / 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率反映企業存貨周轉速度和銷貨能力。存貨周轉率越高的公司,存貨出售的更快,存貨管理效率更高,占用資源更少,積壓風險更小。但過高的存貨周轉率也可能意味著存貨過少,難以應對增長的市場需求。
應收賬款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應收賬款周轉率 = 銷售收入 / 平均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周轉率反映企業應收賬款變現的速度和效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公司的收賬能力越強,因而流動性越強,壞賬率一般也越低。但是,過高的應收賬款周轉率也暗示了企業賒銷規定可能過于嚴苛,導致其失去了一些銷售機會。
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周轉率 = 銷售收入 / 平均總資產
總資產周轉率衡量企業利用資產產生收入的效率。總資產周轉率低的企業,其利用資產的效率低或者在資本密集的環境下運營。當然,這也可能與企業選擇資本密集型而非勞動力密集型的策略有關。
固定資產周轉率
固定資產周轉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資產周轉率 = 銷售收入 / 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固定資產周轉率衡量企業的固定資產產生收入方面的生產力,反映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效率。對于重資產行業的企業,這項指標發揮的作用更大。該指標越高,企業的固定資產利用率越高,投資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高。但是,過高的固定資產周轉率也可能暗示企業的固定資產擴張受到一定的限制,未來的規模增長較難實現。
成長能力的分析可以用于預測公司擴張經營能力、未來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包括公司規模的擴大以及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公司成長能力往往隨著難以測量的市場環境而變化,但投資者仍舊可以使用相關指標來量化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成長能力的常見衡量指標如下: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 = 本年度銷售收入 / 上年度銷售收入 - 1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率衡量公司一個會計年度內銷售收入的變化程度。一般而言,銷售收入增長率越高的公司,其市場占有率擴張的越快,未來成長也更樂觀。
凈利潤增長率
凈利潤增長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凈利潤增長率 = 本年度凈利潤 / 上年度凈利潤 - 1
凈利潤增長率直接衡量公司當期凈利潤與上一年度同比的增長幅度,凈利潤增長率越高的公司,其盈利能力越強。
總資產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總資產增長率 = 本年末總資產 / 上年末總資產 - 1
總資產增長率衡量公司在一個會計年度內資產規模的增長狀況。資產是公司取得收入的資源和償還債務的保障,發展性強的公司一般會保持穩定的資產增長率。
固定資產占比
固定資產占比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固定資產占比 = 本年末固定資產 / 本年末總資產
固定資產占比衡量公司是否存在固定資產導致的資金閑置現象。從資金運用角度而言,固定資產占比越低的公司,其資產利用效率越高,但不同行業在該比率上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
對現金流情況進行分析,能夠最直接的展示企業當前的運營狀況;同時,反映現金流的指標受會計準則的影響較弱,被操縱的可能性較小,能夠更真實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
現金流情況的常見衡量指標如下:
單位銷售現金凈流入
單位銷售現金凈流入需要的數據來自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銷售現金凈流入 = 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 / 銷售收入
單位銷售現金凈流入衡量企業將銷售額轉化為現金的能力。能夠維持較高單位銷售現金凈流入比率的公司,其獲取現金的能力更強,流動性風險和財務造假可能性更小。
債務保障率
債務保障率需要的數據來自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債務保障率 = 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 /(流動負債 + 長期負債)
債務保障率衡量企業現金流對債務償還的充足程度,更真實和保守的反映了企業的清償能力。債務保障率越高的企業,其違約風險越小,發展潛力越大。
自由現金流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比值
自由現金流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比值需要的數據來自現金流量表,其計算公式如下:
自由現金流與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比值 =(經營活動凈現金流 – 資本支出)/ 經營活動凈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是企業真正能用于擴展業務、進行并購和投資等其他非主營業務的資金來源。因此,自由現金流占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比例越高的企業,其財務實力越雄厚,投資質量越高。
與其他財務指標不同,計算衡量公司市場表現的比率時,所需要的數據不再只是財務指標,而將包括市場數據。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析市場表現比率來判斷公司是否被錯誤定價。
市場表現的常見衡量指標如下:
每股收益 | EPS
每股收益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市場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每股收益 = 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 / 對外發行的普通股股數
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股東投資的獲利水平。一般可以從數據庫中獲得兩種每股收益,其中稀釋每股收益是將企業發行的可轉債等潛在股權工具也計入普通股股數得到的每股收益,是一種更保守的算法。
市盈率 | P/E
市盈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市場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市盈率 = 普通股每股市價 / 每股收益
市盈率是在相對估值模型中最常用的市場倍數之一。市盈率高的公司,一般在未來短期內會有更高的盈利增長率,即成長型企業;但同時,市盈率過高的公司,其被市場高估的可能性較大。
市凈率 | P/B
市凈率需要的數據來自資產負債表和市場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市凈率 = 普通股每股市價 / 每股賬面價值
市凈率衡量新股東為了獲得公司凈資產所付出的投資額或者經理人為現有股東創造財富的能力,給投資者提供了市場對公司估值與公司清算時股東所能獲得的價值的差異。市凈率較低的公司存在股價被低估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由投資滯后所導致。市凈率更適用于對資本密集型或金融行業的公司進行估值。
市銷率 | P/S
市銷率需要的數據來自利潤表和市場數據,其計算公式如下:
市銷率 = 普通股每股市價 / 每股銷售收入
類似市盈率,市銷率衡量公司獲得單位銷售收入所需的股東投資額。銷售收入受會計準則的影響更小,因此市銷率是一個比市盈率更可靠的估值乘數。市銷率偏低的公司被低估的可能性更大。
以上七個維度,全面的刻畫了上市公司的各項能力,共同呈現了企業的財務全景圖。
最后,感謝然然老師的總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她的著作《基本面量化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