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幾乎所有窮人家的孩子都是聽著這句話長大的,家長就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靠自己的努力脫離底層社會。
但是,通過努力,真的能讓你的生活圈子上升一個階層嗎?
國外有一系列研究給出的結論是:并不能,因為在成長的最初級階段,窮人的孩子就比富人的孩子起點低,想超越很困難。
具體是怎么回事呢?我來具體解釋一下。
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蹤了將近800名孩子的成長記錄,結果發現,這將近800個孩子里,只有33個實現了底層逆襲,也就是逃離了底層社會;而另一部分本來就比較富裕的孩子里,只有19個從上層掉到了貧困階層,也就是說,很少有人能突破家庭原來的階層。
調查還說,我們以為自己比父母那一輩過得好其實是個錯覺,現在的辦公室白領和幾十年前的紡織女工從社會地位上來看沒什么區別,都是普通人。
那為什么從底層逆襲這么難呢?
首先,富人家庭的父母在“協同培養”這一方面,做得要遠遠好于窮人家的父母。所謂的協同培養,就是父母配合學校共同培養子女,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學業,也要關心心理成長。協同培養除了比責任心之外,就是比父母能投入的資源了。
研究發現,那些社會底層的孩子在學校期間,跟富人家的孩子差距并不大,但每當假期過后,富人家的孩子就明顯成長一大截。因為這些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培養孩子,也有能力投入更多的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相反,窮人家的父母整天忙于生計,孩子基本就是放養,沒有成長的機會,結果就變成了:一個暑假過后,窮人家的孩子在成績等各個方面都會被落下一大截。
其次,父母的教育背景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結構。我們都知道,大腦皮質溝回的面積直接影響了一個人的智力。而研究發現,父母學歷越高,孩子大腦的溝回面積越大。高中學歷父母的孩子比本科以上學歷父母的孩子少3%。
你可能會問,這是因為遺傳嗎?實際上并不是,問題出在培養孩子的環境和策略上。那些高學歷高收入的父母,由于生活壓力小,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跟孩子溝通。數據顯示,在三歲以前,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要比中產家庭孩子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這就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大腦發育。
另外,研究者們還發現,貧困家庭生活壓力大,孩子的大腦會產生神經毒素,所以,處理壓力的杏仁體會變大,但是負責學習和記憶的海馬體,發育會受到抑制。也就是說,與高學歷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大腦結構這種硬件配置上,也會更差一些。
正是以上兩點原因,導致了窮人家的孩子想在學業上逆襲會比較困難。
那你可能要問了,自己拼搏都不行,難道是鼓勵大家都去找有錢人結婚嗎?
當然不是,因為國外有一個漢密爾頓項目的研究也表明了,以后門當戶對會越來越嚴重,有錢人更可能跟有錢人結婚,窮人也只能選擇窮人。甚至在未來,婚姻可能會成為富人的特權,窮人可能連結婚的機會都沒有了,更多的窮人只能選擇不結婚或者未婚生子。
當然了,以上只是科學家的解讀。貧富差距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我們只能從自身開始努力去提升自己。
另外,本周日我們特邀到資深教育專家冠老師,為大家帶來《剖析家庭教育經典案例》的公開課,所有想學習的都可以報名參加。
下面這些問題估計每個人都會遇到:
1.父母究竟如何激發孩子的潛力?
2.老人帶娃,隔代教育好不好?
3.孩子惹你生氣,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4.孩子不聽話,你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