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大司天
湖南大學 靳九成 教授通過現代天文學研究計算發現,七曜(日月與木火土金水星)視運動具有60年的準周期性,即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的循環周期為60年,即一個甲子,又稱為一元。六元共360年,合周天360度。
在五運六氣體系中,每年都有不同的“司天”、“在泉”之氣(分別對應天地),司天之氣主上半年,在泉之氣主下半年。這只是“中司天”。小司天是日支,詳見《運氣精華》欄目。大司天則是以一元60年為單位,配屬六氣,大司天管前30年,大在泉管后30年。
小司天:日
中司天:年
大司天:元(60年)
明·薛方山《甲子會紀》:
“溯自黃帝命大撓作甲子,貞下起元,
從下元厥陰風木運開始,(巳亥之紀)
少陰(君火)為上元,(子午之紀)
太陰(濕土)為中元,(丑未之紀)
復以少陽(相火)為下元,(寅申之紀)
則陽明(燥金)為上元,(卯酉之紀)
太陽(寒水)為中元,(辰戌之紀)
與六氣相配屬?!?/p>
黃帝之臣,大撓作甲子,容成制歷,從黃帝8年(甲子年)起定為第一元,屬巳亥之紀,厥陰風木大司天。由此輪推至今,為第79元(1984~2043年),亦為巳亥之紀,風火當值,故全球變暖。我國近代氣象學家 竺可楨 說,秦漢以來,華夏大地上的氣候變遷情況基本符合六氣大司天規律。
應“運”而生的中醫流派
在中醫的發展長河中,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并形成了各家學說。
漢末張仲景撰著《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到了金元時期,出現了四大家,劉完素好用寒涼,朱丹溪提倡滋陰,張從正又主張攻邪,而李東垣則注重補土。
為了糾偏,明代出現了以張介賓為首的溫補學派。
清代又興起了占據中醫半壁江山的溫病學派,以及鄭欽安的火神派。
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多派別,歸根到底是時運變遷的結果,中醫各家學說都是應“運”而生的。
明清·費啟泰《治痘須知大運論》:
“嘗稽東桓一以保脾為主,
河間一以寒涼為重,
子和一以蕩滌為先……
要知大運之使然,非三氏之偏僻也?!?/p>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六氣大司天》:
“仲景之用青龍、白虎湯也,以其所值為風火也;
守真…為三一承氣湯,以其所值為燥火也;
東垣以脾胃立論,專事升陽者,以其所值為寒濕也;
丹溪以知柏治腎,專事補陰者,以其所值又為火燥也。
明乎此,而知古圣昔賢著書立說,都是補偏救弊?!?/p>
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氣大司天之為病?!?/p>
一、傷寒學派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生,約公元215~219年逝,終年六十多歲,經歷了兩個大司天:
三十多歲前是第48甲子(124~183年),太陽寒水大司天,太陰濕土大在泉;
三十多歲后進入第49甲子(184~243),厥陰風木大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傷寒論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p>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結束,都屬于第49甲子,風火當值,故這里所說的傷寒其實以溫病為主。
學中醫的都知道,廣義的傷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而不僅僅是感受寒邪,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保ㄔ碓斠姟镀谱g“傷寒有五”》)
后世溫病學的建立與《傷寒論》所形成的某種對峙讓人誤以為《傷寒論》更適用于狹義傷寒,實則非矣。
二、河間學派
劉完素(1110~1200):
34歲前是第64甲子(1084~1143),相火大司天,風木大在泉;
34歲后是第65甲子,燥金大司天,君火大在泉。
由此可見,他一生均生活在風火燥熱的氣運里,民病多熱證,故提出火熱論,用藥主張寒涼。
三、攻邪學派
張從正(1156-1228):12歲后生活在第65甲子(1144-1203),燥金大司天,君火在泉,燥熱相臨?!督鹗贰け緜鳌罚骸捌浞ㄗ趧⑹卣妫盟幎嗪疀??!?/p>
四、易水學派
李東垣(1180~1251):24歲前是第65甲子(1144~1203),燥金(肺)大司天,君火(心)在泉。
泰和二年(1202)發生了大頭瘟,22歲的李東垣創立了普濟消毒飲?!稏|垣試效方》:
“此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
遂處方,以黃芩、黃連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
24歲后是第66甲子(1204~1263),寒水大司天,濕土在泉(脾),故李東垣24歲后的人生都處在寒濕流行的時代,特別是晚年的54歲~72歲,《內外傷辨惑論》和《脾胃論》成書的那段時間,更是濕土大在泉之時。
五、滋陰學派
朱震亨(1281-1358):
生活在第67甲子(1264~1323),風木大司天、相火大在泉;
以及第68甲子(1324~1383),君火大司天、燥金大在泉。
一生都是風火燥熱的時代,所以他觀察到人們“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朱丹溪40歲棄文從醫,43歲~72歲是少陰君火主司,陰虛火旺,故提倡滋陰降火。
六、溫補學派
張介賓(1563~1640):時值第72甲子(1564~1623),寒水(腎)大司天,濕土(脾)在泉,故注重溫補脾腎。
七、溫病學派
吳有性(約1582~1652):42歲后是第73甲子(1624~1683),厥陰風木大司天,少陽相火在泉,風火當值。崇禎十四年(1641辛巳),即吳又可59歲時,瘟疫肆虐。吳氏《瘟疫論》:
“此邪不在經(表),汗之徒傷衛氣,熱亦不減。
又不可攻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p>
這說明,當時的瘟疫之邪多在半表半里,正合大在泉少陽之氣。
葉天士(1666~1745):
生活在第73甲子(1642~1683),風木大司天、相火大在泉;
以及第74甲子(1684~1743),燥金大司天、君火大在泉。
一生都是風火燥熱,《溫熱論》應運而生。
吳鞠通(1758~1836):他三十多歲才漸漸開始行醫,46歲進入第76甲子(1804~1863),相火大司天、風木在泉,《溫病條辨》應運而生。
王孟英(1808~1866):生活于第76甲子(1804~1863),相火大司天、風木在泉?!稖責峤浘暋窇\而生。
八、其他醫家
黃元御(1705~1758):39歲前是第74甲子;39后是75甲子(1744~1803),濕土大司天、寒水大在泉,《四圣心源》的核心思想正是“燥運脾土”。
張錫純(1860~1933):1923年之前燥金大司天、君火大在泉,民病多燥熱,故張錫純又被稱為“張石膏”,他認為石膏不算太寒。晚年時他在自己的一篇醫案中寫道:
“愚未習醫時,見醫者治傷寒溫病,多有用承氣湯下之則愈。
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學時,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僨事(僨:敗壞,破壞。僨事:搞壞事情)……
后至愚年過四旬,覺天地之氣化又變……”
這是張錫純的真實體會。
當今時運
2014年至2043年是少陽相火大在泉(在下),少陽相火即手少陽三焦,少陽在下即足少陽膽,故宜從三焦和膽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