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述
男,1996年立春后出生,子命,時年24歲(虛歲25)。
患者為小學教師,形體高瘦,鼻梁挺拔,偏屬木形。
既往有貧血(非地中海貧血)、痔瘡。
2020年4月,患者出現便血,在親朋指導下服用中成藥槐角丸,便血停止。
5月底開始陸續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噯氣、臍周痛等癥狀,在親朋指導下先后服用參苓白術散、六味地黃丸、附子理中丸等,不效,遂至私人門就診,診斷為胃腸炎,予口服西藥、輸液等治療,亦不效,后自服龍膽瀉肝片,亦不效。
7月底,出現小便發黃,職工體檢發現膽紅素輕度升高。
8月1日至3日出現反復發熱,伴惡寒、項背僵痛,在親朋指導下服用999感冒靈顆粒,不效,后至私人門診,予輸液、口服西藥,熱退,但小便顏色加深,出現明顯乏力。
8月4日疲乏加重,至中醫院就診,門診予祛濕健脾類中藥:白術,法半夏,炒白扁豆,木香,黨參,麩炒蒼術,姜厚樸,廣藿香,干姜,茯苓,陳皮粉,甘草粉。服用不效。
8月5日全身發黃,身目俱黃,呈暗黃色(陰黃),伴尿液深黃,全身無力。
8月6日住院。期間連續嘔吐胃內容物、膽汁,眩暈,反復高熱,汗出則退熱。
由于溶血嚴重,中度貧血,于8月10轉院。予輸血、輸血漿、免疫調節、抗感染、護肝、堿化尿液、護胃及對癥支持等治療。
8月20日好轉出院。出院時情況:有輕微頭暈、疲乏。查體:皮膚黏膜稍蒼白,鞏膜輕度黃染。出院診斷為:
1、溶血性黃疸(藥物性肝損傷導致)
2、重度貧血(患者入院時血紅蛋白為120克/每升,后降至70、50,經輸血后回升至100。)
3、膽囊炎(細菌性感染,入院時急性發作)
4、肝功能異常(藥物性肝損傷導致)
運氣醫算
一、發病運氣背景
庚子歲得病。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凡此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主客氣皆為濕土),溽(濕)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民病寒熱,嗌干,黃癉(疸),鼽衄,飲發。”
《金匱要略·黃疸病篇》:“黃家所得,從濕得之。”
二、受病經脈
子命,庚子年病,五運受病(內傷雜病)起例得己卯-陽明病,
根據《
脈象干支模型》,己卯的脈象是“脈至澀浮而緩”。(澀主血虛,浮主表,緩主濕)
足陽明走人身前面,經過腹部,主消化系統病癥,亦主高熱。
《傷寒論》對黃疸的論述就是集中于陽明病篇: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1.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262.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厥陰與陽明相通,故肝的病變會表現于陽明經。
厥陰、陽明主里,故曰“寒濕在里”、“瘀熱在里”。病邪在里,但癥狀在表(體表發黃、發熱)。
三、五行病機
主病(主要病癥):戊土
行流(誘發主病的器官或體液):乙木
《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土的病色是黃,陽明戊土主病,其色也黃。
膽囊炎主要因膽道梗阻(90%為膽結石)、膽汁淤積引起繼發感染所致,導致梗阻的主要原因是結石,而反復發生的感染可促進結石形成,從而進一步加重膽道梗阻,形成惡性循環。
肝藏血,膽道梗阻、膽汁淤積、藥毒傷肝導致肝臟形成瘀血,瘀而化熱,蓄于血分。瘀熱以行,隨血液行流于全身,遂致全身發黃。乙木行流,實際上就是血液里的膽紅素,行走流動于全身。
乙木克戊土,肝病犯胃,故出現脾胃病癥。(膽汁排泄異常,導致脂肪消化障礙,故出現腹脹、厭油膩、腹瀉等癥)
嚴格來講,黃疸其實是黃綠色,隱含著肝膽的病變,實際上是木土同病。
主病行流訣云:
“腑(空腔)則為虛,臟(實體)為實”,戊代表土虛(運化不利),乙代表木實(膽道梗阻),土虛木實,治以瀉肝補脾。
“虛乃輕微,實病難”,戊土之病輕微,乙木之病難治。
“外實(乙)內虛(戊)宜發汗”,內虛是飲食不足、氣血虧損(血紅細胞大量破壞),外實是外有實邪(時令濕氣)。
《傷寒論》陽明病篇: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定時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予)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移棺(戊土被克)見鬼(乙木主克)后加寒”,其病先熱后寒。經過西醫治療(輸液兩周)后更寒,故疾病后期治法宜溫。
治法方藥
既能調和肝脾,又能發汗解表,還能溫補氣血,只有一個方:
《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桂枝、芍藥、黃芪、甘草各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方中桂枝補肝,發汗解表;芍藥柔肝,清血分瘀熱;黃芪利尿,合甘草、大棗益氣補血;生姜止嘔,合甘草、大棗健脾胃。
西醫認為肝功能異常不能服用中藥,這個也看情況,西藥傷肝,是金氣肅殺太過(如抗生素)而傷肝木。“夫肝之病,補用辛,瀉用酸,益用甘味之藥調之”,桂枝加黃芪湯正是辛酸甘并用,對肝損傷是有治療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