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年輕人是便利店的主要消費人群。而在日本,覆蓋的則是各個年齡層。便利店推出了很多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全家、7-Eleven 都開設了送貨上門的服務。
“便利店的價格、專門店的美味”是日本便利店食物服務的宗旨,除了標配的關東煮、冷熱飲等,便利店推出的特色食品已經越來越多,比如 100日元的現磨咖啡、甜甜圈、煎餃味的炸雞塊,他們似乎對消費者喜好有精準的把握。
1954年5月,7-Eleven 開出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1970 -1990 年間,各個品牌的連鎖便利店開始擴張,7-Eleven連鎖公司創始人鈴木敏文曾把這段時間稱為“便利店文化在日本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之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上班族開始把鄰近的24小時便利店視為'自家的另一個冰箱’。”
但到現在,便利店早已超越了另一個冰箱的概念。
根據網站 nifty 在 2013 年的調查:
從早到晚都有營業
到處都有門店
可以借用洗手間使用
能夠支付公共事業費
食品種類豐富
一般想要的東西便利店都有
可以在 ATM 機取錢
可以使用一體機
能夠收發快遞
可以在便利店買各類門票
以上是日本人最喜歡便利店的十大理由。
從消費行為來看,單純只為了購物進入便利店的顧客只占20%,也就是說高達八成的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同時還抱有其他目的,比如打印、繳費、取錢等等。
以7-11為例,其ATM機平均每天交易次數約為120次。同樣是排隊等待取錢,消費者在便利店展現出的耐心要遠勝于在銀行的表現,大多數顧客都會選擇瀏覽貨架,或是在報刊區翻上幾頁雜志,“站讀文化”也是日本便利店特有的一道風景線。
便利店的Wifi服務也是如此,(日本WIFI全國全面覆蓋,所有地方都有信號)很少有顧客會站在店里什么都不買,只是埋頭使用無線網絡。7-Eleven 甚至利用門店的Seven Spot無線網絡服務在集團內的店鋪間實現對顧客的相互引導。例如,通過7-Eleven門店的 Seven Spot免費贈送顧崇尚·西武的活動入場券,從而將便利店的顧客引導至百貨商場。
日本便利店同時還提供24小時收寄快遞的服務。樂天、亞馬遜等物品都能送到便利店,回家時只要提供身份證明就可以拿貨啦~
24小時送洗衣服服務
在日本,洗衣店的服務時間并不是24小時制的,導致許多上班族下班后也無法前往。而日本便利店提供了24小時的送洗服務:填寫完確認書,將衣物放進專用洗衣袋,寄放在便利店的柜子中后,過了幾天,就能拿到香噴噴洗干凈的衣服啦。
打印復印服務
日本便利店還有一臺打印機和復印機......(簡直哆啦A夢)臨時有文件需要復印打印的話,隨手進一家便利店就可以了。
日本的便利店不時會推出活動提供一些優惠券。免費喝咖啡,來個甜甜圈都是挺有可能的。
而除了這些服務,到處都是的便利店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便利。
不止是便利,還注重品質與細節
一位曾在日本東京 7-Eleven 打工的中國留學生告訴我們:在7-Eleven 工作,首先要學會如何快速的包裝。
在日本便利店購買女性衛生棉、衛生巾等用品,便利店都會提供貼心的包裝服務。店員會用像 The Body Shop 一類的高級紙張像禮物一樣包裝好,既更衛生,也防止尷尬。
即便世界上大多數便利店都會提供易于保存的食品,日本便利店卻熱衷于根據季節變化推出層出不窮的應季食物。比如每年的春季,便利店都會推出品類豐富的櫻花便當、櫻花壽司、櫻花與玫瑰味冰淇淋等。
日本某網站曾羅列出日本便利店在外國游客中人氣超高的五大理由,頭一條就是“高品質的食物”。要知道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在便利店解決掉一餐多少是有點湊合的感覺,但在日本,即便是一碗便利店出售的泡面,也是通過員工自己挨個泡水、試吃,找到了最佳口味的水量,然后貼上一個標簽貼告訴消費者怎么泡。
在競爭激烈的零售行業,為了吸引消費者,各家便利店品牌在食品研發上都卯足了勁。SUNKUS 每周都會推出5-8種新自有甜品。全家也會每周與甜品制造商研究自有的商品研發,每次會議都會討論30多種新商品,而最后能夠商品化的甜品僅為2-3種。
從賣別人家的產品到推出自有品牌
7-Eleven 曾在日本推出知名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限定營銷,開賣 2分鐘內,25臺高達2米、售價183.6萬日元(約 11 萬人民幣)的初號機模型全部銷售一空。
關于為什么日本人看到限定商品就難以自持,日本網友曾在Twitter給出這樣的答案:「特別限定」就像櫻花一樣充滿了世事無常之感,日本又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買到特別限定的產品能令人感受到獨一無二的喜悅。
除了日本人真的很喜歡特別限定產品這個原因之外,不得不承認只有市場足夠成熟商家才敢進行這類營銷,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便利店的自有品牌經營。
日本便利店諸多自有品牌都經營得有聲有色,高品質高品位,完全不像中國“純廉價、質量良莠不齊、低品位”的感覺。羅森旗下的甜品曾以其細膩的口感被授予世界精品大獎 (Monde Selection) 金獎。7-Eleven 自家化妝品牌 ParaDO,被認為是性價比十分不錯的開架化妝品。
與知名品牌合作也是便利店經常采用的策略,比如羅森就與餃子的王將(知名連鎖餐廳)合作推出煎餃味的炸雞塊,與敘敘苑(知名烤肉店)一同推出特色色拉。
從普通便利店到主題便利店
在橫濱山下公園,有一家名字叫 “Happy 羅森”的羅森便利店,以出色的親子服務聞名。店鋪一分為二,前半部分是商品區,有大量的兒童書、玩具和嬰兒食品可供選擇,后一半則作為室內的兒童游樂設施和用餐區。
另一家位于東京Kugahara的羅森門店則主打健康理念,一進門就是合作農場的蔬菜,有專門的貨柜賣營養便當,每個月都會推出新的健康食品。此外,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店內的體脂測量儀(就是你在健身房看到的那種)。店內還設有很大的藥柜,除了店員,還配有 24 小時提供服務的藥劑師。
懂得把握用戶需求
7-Eleven在2001年設立“IY BANK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即現在的 SEVEN 銀行)”的初衷,這并非是外界所強烈質疑的“便利店進軍銀行業”,而是意在讓 7-Eleven 便利店獲得安裝 ATM 的資格。
這么做的原因也很簡單: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許多顧客在接受問卷調查時提出“希望能在便利店里增設 ATM ”。
比起問卷調查,現在他們洞悉用戶需求比過去更快了。
一位全家便利店店長表示,每周他的店里都有100個以上新產品上架,采用POS系統的結賬機器上有數個按鈕,分別對應:男小孩、女小孩、男成人、女成人等等,店員結賬時會將這些性別年齡等特征錄入系統,反映出每個產品在不同時段的銷量以及受歡迎人群。
當然,現在更流行且方便的做法是掃描會員卡獲取詳細的購買細節,研究出包括什么天氣人們喜歡買什么等信息,支持新產品開發和貨品更針對性地擺放。
日本人健康意識都非常強,【日本是世界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連續40多年世界第一。究其原因:(1)安全食用空氣飲用水(日本自來水干凈的可以直飲)。(2)完善發達福利。(3)先進醫療技術與服務。(4)寬容誠信社會,讓人不用人防人,人們心態平和從容安靜(不像中國人一天到晚火急火燎、浮躁、動不動大在出手、一直處不安狀態等)人們心態好自然也少生病。(4)健康生活方式和全民健身。】這家店也推出主打營養低卡路里的盒飯,全家一款低于500卡的非常受歡迎,曾創造過20天內賣出100萬份的銷售業績。在老齡化程度非常高的日本社會,60歲以上人群掌握的資產總額超過了2,000萬億日元(約120萬人民幣)。
對此,便利店越來越多地推出針對老年人的服務。全家便利店和地方政府合作,為老人送便當,老年顧客還可以打電話讓店員把其他生活用品一同送到家里。7-Eleven 的店員會在送貨的同時,附帶去周邊的獨居老人家走訪,確認其是否安康。
今年4月,部分便利店與地方政府簽訂了體檢合作協定,市民可以通過便利店預約體檢,或者在便利店附近配備的體檢車和體檢帳篷完成體檢。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為市場上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對自己有利,但實際上小型零售店經營不善的緣由并不在超市的崛起。”鈴木敏文認為,生產效率低下和“價廉=暢銷”的陳舊經營理念才是商店衰敗的原因。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價值,鈴木敏文所做的第一個努力就是減少采購量的“小額配送”。
日本的便利店平均單店面積在110平米左右,SKU 數在2,500品類左右。在過去,訂貨慣例是從批發商處大批量進貨,直到貨源不夠時再進行下一輪采購。這樣很容易導致“門面極小,卻極力呈現盡可能多商品”的便利店累積大量不良庫存。
但在當時,一天多次的“小額”進貨是任何一家批發商都無法接受的做法,甚至被認為違背“常識”,然而,正是在“常識并非永遠正確”的信念下,鈴木敏文做成了許多現在早已習以為常,在當時卻是開創先河的事情。你可以在下圖中看到 7-Eleven 在零售行業的一些創新。
根據官網最新數據,7-Eleven 全球開設有87,700家門店,中國內陸 2,105家,其中800多家都在廣州;全家在全球有56,059家門店,中國內陸有2,094家,主要集中在上海 (818 家)。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羅森在中國門店500多家,主要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羅森上海地區總經理張晟日前表示,計劃在2016年將這一區域的門店數從現在的180家增加到500家,再在2 - 3年內擴至2,000家。
據報道,日本各便利店將加快在東南亞的開店速度。全家計劃年內將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的店鋪數量擴張近20%,到明年年春超過 1600家;7-11控股計劃2017年在越南開設首家門店,10年內突破3,000家店。
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落后一步的羅森也計劃五年內在菲律開出1500家。
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便利店的國內市場規模超過了15萬億人民幣,(日本人口只有中國12分之1,市場消費容量卻是中國5倍。遠超百貨商場和藥妝店6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僅次于超市(20萬億人民幣)。其中 7-Eleven 的銷售額為4萬億人民幣,全家以近 2 萬億人民幣的銷售額首次超越羅森位列第二,前三名便利店銷售總額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
由此可見,日本便利店無論是從消費者習慣的培養還是自身的規模和實力,都已經形成了一股獨立的力量,并由此形成以便利店體系為核心的消費生態圈——有學者將這種模式稱之為平臺型零售商。
日本的便利店已經形成了壟斷地位,并且借助其壟斷地位形成對上游制造業甚至如金融、票務等高端產業的掌控,它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舉例來說,不僅日本7-11旗下的SEVEN BANK成為日本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就連7-11本身又是巨大的票務代理公司。
相比之下,中國便利店無法形成氣候。盡管這兩年發展迅猛,但其力量還不足以形成對上下游的掌控。這也是中日便利店最大的差異所在:日本便利店玩的是生態、掌握全產業鏈,中國便利店玩的是單店盈利;日本便利店靠增值服務賺錢,中國便利店靠商品輸出賺錢。
另外,消費者的特殊性決定了即便是同樣的便利店業態,其模式也不盡相同。經過長期的培育和市場洗禮,日本消費者對于不同零售業態的有了清晰的定位。比如,吃盒飯快餐應該去便利店,喝酒消遣就去居酒屋,買便宜、臨時的用品就去百元店;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比較隨性,缺乏對專業業態的認知,這也使得中日消費者對待便利店態度迥異。
什么樣的市場決定了什么樣的業態,或者說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企業。任何一個零售業態的誕生其實是消費格式刷者對于生活追求的一種投射。中國零售企業在發力便利店業態時應當注意日本便利店背后的市場驅動力和消費特殊性?,切勿盲目跟風。
對比中國和日本便利店,就會發現一個現象:SKU(庫存量單位)數都在2000-3000個之間,但日本便利店給消費者的直覺是商品要豐富很多。以飲料為例,中國便利店經營碳酸飲料、乳品、茶飲、酒類、果汁以及功能性飲料等幾類,大多都集中在幾個知名品牌。而日本便利店光冷飲就林林總總數十種之多。相比之下,中國便利店單品陳列的面積較大,品項數比較少;而日本便利店則恰恰想法,零食也是如此。
中日便利店在商品豐富度上的差異,其根本原因是供應端的乏力——中國便利店缺乏優質、特色的好商品。而日本消費品制造業發達,有大量的、高品質的商品可供便利店選擇。比如,7-11甚至與無印良品合作,將其商品引入便利店內銷售。
中國便利店供應端的匱乏同樣也是由于便利店經營者的重視不夠。我們在模仿日本便利店時,往往注重其表象的東西,比如門店形象和商品陳列以及日常運營等,但往往對于背后供應鏈缺乏深入研究。
從對便利店的定義上也能看出中日便利店對于商品供應端的重視程度。羅森便利中國區總裁三宅示修曾糾正過一個概念:便利店的專業叫法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業。這個概念背后是羅森便利有22000個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為羅森便利提供豐富的商品。相比之下,國內便利店對于供應端并未給予足夠重視,或者說沒有這個能力整合供應鏈。
日本便利店為何能夠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它整合很多服務,比水電費、打印、票務、ATM等等,但目前中國便利店遇到的問題是,這些服務被互聯網給切走了。
1、 提供頂級高品質產品
2、 提供極致高品質服務
3、 完善發達成熟運營管理模式
4、 豐富成熟全產業鏈
5、 一站全方面服務體驗
6、 方便快捷周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