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的“學茶“之旅,愛恨交織!
畢業后誤打誤撞入行學茶,有幸得一干老師指點學理論,試品鑒,跑茶山尋訪,學茶藝師,考評茶員,一時間進步極快。
然而,太多學派指點涉獵,令風潯不幸的喪失方向標,似乎學了茶,又不懂茶,但又不能說完全不懂。
△風潯
直至榮幸加入李揚老師【第18期-高階品鑒班】課程,開始梳理茶葉體系,組建框架,細分講解每一個部分,風潯才猛然醒悟:“學茶需要搭建框架,且逐級迭代認知”。
為期4天課程,風潯跟從李揚老師從普洱茶最為核心特質——越陳越香,一層層抽絲剝繭,逐步解析茶葉歷史形成,云南主要品種形成,加工工藝對比,品鑒茶葉活性(不同片區茶樣對比,用水測試),及其熟茶發展史、主要風格等。
下文所學部分課堂知識,逐一為各位分享:
1
普洱茶審美:越陳越香是開端
普洱茶素有“可以喝的古董”美譽,即隨時間陳化,越陳越香。
問及“越陳越香”的底層邏輯?茶圈內外,喝茶的都能隨口說出一二,卻不盡相同。列出隨主流一類說法:“越陳越香?就是普洱茶的香氣、湯色、滋味,再者說氣韻,隨著時限變化而越來越好喝”。
詢問深入,幾近無人能回復“越存越好喝的表征“及其背后原理。在李揚老師課堂上,風潯找了到答案:“活性,是判斷普洱茶是否具備存儲價值的核心條件”。
李揚老師說:
「喝一款茶,用心感受口腔中茶葉糖苷類物質的體現,即回甘、生津、清涼感的強弱、體現位置、持續性如何?強,則初步說明這款茶活性很好,反之不好。
隨時間變化,湯質變醇厚(內含物質豐富),喉韻變深,則這款茶具備越陳越香的特質。」
2
普洱茶“起源”:品種進化的密碼
想了解本質是植物的茶葉密碼,必定繞不開其品種進化和生長環境。
開篇,李揚老師以其深入對茶山歷史和人文實地考察,講解茶種誕生(歷史演變),農業規律。一度刷新風潯很多混亂認知:
以往分不清勐海大葉種和勐庫大葉種,誰更勝一籌?李揚老師解釋道:“茶樹品種經過優勝劣汰(含人為馴化)進化,最終留下生長力極強、還便于采摘的勐庫大葉種及其它茶樹種。”
相信很多人跟風潯一般,曾尋訪茶園未必發現茶園中茶樹種植密度,十分影響茶樹生長,即等同條件茶園中,種植密度稀疏,茶葉品質越好,反之品質相對較差。
走進茶園,我們慣性認為:“古樹茶就一定是好茶!“實則,古樹茶普遍內質較好,但不代表所有古樹茶都是好茶。因為,古樹茶的好是由它的茶樹品種,及其生長環境等因素決定的。
3
普洱茶“蛻變”:準確識別加工工藝
李揚老師講工藝時,說過一句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評茶員之前,需先成為一名合格的制茶師”。聽這句話時不禁聯想到,學評茶員時的茶葉教授也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制茶師,那么對你學評茶員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說到“評茶“,自然與”品鑒“二字息息相關。所謂的普洱茶品鑒,品的是原料優質否?工藝標準否?倉儲陳化優良否?
一款茶誕生后,我們迫切想識別口中的感觸,是由何種優質選料及標準工藝鑄就的?為對比不同工藝,我們以正確工藝vs常見“其他”類似低溫長炒、故意不炒熟、殺青后悶黃等工藝發現:
標準工藝確保糖苷類物質良好轉化,持續實現越陳越香特質。而其他類工藝,則提前消耗,或者直接消耗盡糖苷類物質,出現階段性口感佳,隨即口感每況愈下的情況。
自然,普洱茶品鑒浩瀚無垠,以上僅是九牛一毛的一方面思索,具體遇到市場偏好選品,或是倉儲什么環節導致口感有變,則另當別論。
4
普洱茶史話:不得不說的熟茶
國標定義普洱茶時,最后一句提到:“普洱茶又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
自通過控制微生物生長量掌控熟茶有效轉化率,以小堆發酵解決傳統大堆發酵的困惑,實現僅百斤原料即可發酵熟茶。加之,各類名山頭足量原料涌現市場,普洱熟茶得以實現跨度越級,進一步活絡整個消費圈。
曾經,普洱熟茶一度受到質疑:“價格昂貴,像喝苦藥湯子”。風潯帶著沈培和五項因子去審評一款熟茶,認知依舊會通過“香甜潤喉醇滑”六字決去判斷。經過李揚老師指點才知道:
無論普洱生茶、熟茶,都需用心去感受糖苷類物質的體現,即回甘+生津+清涼感強的強弱,來判斷其是否具備越陳越香的潛力。
學完李揚老師此套方法,讓風潯有所思考:“表象上,一昧追求品牌價值、名山頭效應,偏向個人喜好,而非尊重茶品本身的品質特點,這不利于主觀判斷一款茶的特性;內涵上,茶界學派眾多,各有說辭,但無好壞之分,百家爭鳴也不失為是一種大好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