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與千年大運河,在這里交匯;歷史的榮光與現實的奮進,在這里激蕩。
位于長三角“地理中心”的鎮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鎮江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提出,緊抓寧鎮揚“小三角”,全面對接長三角“大三角”,在大格局中求得大發展。
“要搶抓機遇、精心謀劃,主動擁抱、深度對接,注重產業導入,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在長三角一體化、寧鎮揚一體化'大棋局’下實現融合發展。”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說,鎮江將致力打造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長三角重要區域中心城市,滬寧線重要創新創業、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
左右逢源, “一體兩翼”連接東西兩大都市圈
5月14日,句容市發改委舉行S6號線(寧句城際)軌道交通句容段票價制定聽證會。初步方案顯示,從句容站乘坐軌道交通到南京新街口站,全程票價為9元。這個價格,低于南京市溧水城區到新街口的地鐵票價。
融入南京、接力鎮江,是句容發展新定位,也是鎮江推進寧鎮揚一體化戰略的重要舉措。在去年12月5日召開的第四屆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上,鎮江市市長徐曙海就表示,同心同德、精誠合作,共創南京都市圈建設美好未來,共推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共享一體化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
一座城市的振興,一定要融入區域大格局中才能得以實現。地處黃金水道十字路口的鎮江,向左,是南京都市圈;向右,上海都市圈近在咫尺。如何積極融入兩大都市圈求發展?鎮江規劃先行,掛圖作戰。連接市外,連鎮鐵路建成通車,南沿江城際鐵路線下工程基本完成,寧句城際軌道建設穩步推進,揚馬城際鐵路、寧句城際南延等擬建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加快,312國道寧鎮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和儀祿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初現端倪;挖潛市內,“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發展布局正在加快構建,推動著全市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統籌發展。
“一體”即打造中部城市協同發展區,推動現有中心城區“向西”串聯鎮江高新區、韋崗、高資、下蜀、寶華片區,“向南”串聯南徐新城、官塘片區、丹徒新城,并與丹陽主城緊密相連,通過加強老城區更新改造,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研發經濟、創意經濟,加快人口集聚、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首位度。
“東翼”打造產業協同發展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物流等特色產業,加快擴大規模、提高層次、優化結構,積極打造產業融合發展高地,如丹陽圍繞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建設丹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園區,打造對接蘇錫常的“橋頭堡”。
“西翼”打造創新協同發展區,積極探索“生態+創新+產業”模式,重點發展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生態農業,著力打造長三角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園福地。目前句容下蜀正和南京龍潭濱江港城共同建設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核心區、臨港高端先進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化城鎮。
“北線”為沿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轉型發展帶,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優化開發利用岸線結構和布局,推動沿江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江綠廊”。新民洲、高橋等鎮江揚州毗鄰區域正協調聯動,探索鎮揚融合發展經驗。
“中線”為產業創新發展帶,依托G312、G42,打造形成橫貫鎮江中線的產業創新帶、戰略增長極。作為G312產業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的官塘創新社區,已吸引阿里和潤數字產業園、鎮江數據湖產業園、東南大學研究院、西安理工校企聯盟等重磅項目落戶。
“南線”為綠色生態發展帶,主動融入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共建長三角中心區“綠絲帶”,協同打造寧鎮生態廊道,發揮自然稟賦、依托現有基礎,打造面向城市群服務的“菜籃子”“后花園”“休閑地”。
相加相融,
科創“朋友圈”推動產業邁向新高峰
3月30日,春節后鎮江首場外地產業項目推介會,放在了上海,現場26個項目簽約,總投資223 億元。緣何選擇上海?一個引人注目的事實是,上海已連續3年成為鎮江最大的投資來源地。
近年來,鎮江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戰略機遇,不斷強化自身在空間資源、交通區位、綜合成本上的比較優勢,更好地承接長三角“龍頭”上海的科教和產業溢出,積極探索“研發在上海,制造在鎮江”的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實現錯位發展、區域協同、合作共贏,促進雙方合作從“相加”走向“相融”。
鎮江以“飛地”建設為切入點,打造創新合作示范區,促進上海的創新鏈與鎮江的產業鏈深度融合。目前該市和上海交通大學達成深度合作,并依托上海交大科技園的平臺載體建立創新合作示范區,江蘇唯益換熱器有限公司、江蘇迅捷裝具科技有限公司及琦瑞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的4個創新合作項目入駐。
與鎮江企業交易最緊密的兩個城市,一個是上海,另一個則是南京。南京來鎮江的投資項目在數字經濟上表現亮眼,主要包含電子器件的研發制造、互聯網和數字文創等成長性更高、對年輕人吸引力更強的產業。
南京市江寧、溧水和棲霞這3個區與鎮江直接接壤。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南京來鎮的投資項目約70%來自于江寧、溧水和棲霞,約60%落戶在句容市。鎮江充分發揮區位臨近的優勢,接受南京創新資源的強輻射,招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在鎮江設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在鎮江設立技術轉移中心。緊鄰南京仙林大學城的句容市寶華鎮,則積極與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建設創新創業示范園。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城市定位為“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鎮江的城市定位是“創新創業福地,山水花園名城”,兩城市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G312產業創新走廊建設。
擴大科創“朋友圈”。鎮江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鎮江國際研發社區,推動共建聯合創新中心,目前已建成16家,約占全省總數的1/6。同時強化科技合作交流,近年來鎮江與南京大學等30多所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省內外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與中科院產學研合作項目經濟效益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領先。5月底,2021年南京都市圈創新合作大會暨高校院所走進鎮江產學研對接活動將在鎮江舉行,屆時將進行南京都市圈創新券通用通兌合作協議簽約。
深化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十四五”期間,鎮江明確重點發展四大產業集群、八條產業鏈,無論是周邊的南京、揚州,還是稍遠的上海、蘇州,均能在鎮江找到相應的建鏈強鏈、延鏈補鏈項目。該市編制招商地圖,圍繞八條產業鏈制定產業圖譜,涵蓋產業鏈條圖、區域分布圖、重大項目圖、重點企業圖、產品品牌圖以及重點企業、項目、產品、基地、長板、短板等清單。今年一季度,鎮江新簽約內資1億元以上或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產業類項目106個,總投資641.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53.5%。
聯動合作,
居民共享一體化發展成果
長三角三省一市地緣相鄰、文脈相通、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是國際、國內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2020年區域旅游人數占到了全國六成以上。近年來,三省一市文旅主管部門、旅游行業協會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戰略機遇,建立起有效合作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和豐碩成果。
4月22日至24日,第二屆長三角自駕游產業發展大會暨2021中國大運河“馳騁文旅”活動在鎮江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和長三角部分城市自駕俱樂部的自駕游愛好者齊聚西津渡,舉辦“百車千人游鎮江”、百輛房車嘉年華展示并巡游等活動。千名自駕游愛好者根據鎮江精選的4條游玩線路,體驗、游覽鎮江丹陽、句容、丹徒等特色自駕游線路和景點,助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第六屆長三角慢生活旅游峰會暨第四屆長三角慢生活旅游目的地聯盟峰會、長三角民俗文化系列活動、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與安徽宣城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簽訂合作協議,去年以來,長三角文旅融合活動頻頻在鎮江舉行,背后是該市深化長三角公共服務聯動合作的努力。
鎮江建設全市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并對接南京都市圈預約掛號平臺,接入醫療機構46家;鎮江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接入“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網通辦”平臺,滿足職工異地辦事需求;開通南京—句容城際公交,提升寧鎮居民出行的便利度;寧鎮揚三地實現公交一卡通,擴大公交一卡通使用范圍;南京祿口機場在鎮江建立異地候機樓,實現了航班查詢、機票銷售、異地候機服務的無縫對接……一系列便民舉措,讓居民共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果。
今年3月份,在鎮江海事部門推動下,鎮江六圩水上綠色服務區與環保船“京潤環保002”輪簽訂合作協議,由服務區統一安排污水接收船上門接收船舶污染物。此前,該市已經探索構建“船—港—城”一體化綜合治理體系,實現“一零兩全四免費”船舶污染物治理模式全覆蓋。目前鎮江正與長江、大運河沿線城市共同推進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治理,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協同建立長江干流跨市聯防聯控聯治機制。
與此同時,鎮江以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為目標,深化省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高水平舉辦國際低碳(鎮江)大會,深入開展與長三角城市在低碳管理、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生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