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鶴樓成名過程中的“名人效應”
任何樓宇都不會在建成之后馬上名震天下。黃鶴樓的成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崔顥的《黃鶴樓》詩:昔人已乘白云去,茲地唯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是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故崔顥的詩其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據說李白為之擱筆,不得已發出“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較之崔顥,李白的名氣更大,李白的這聲感嘆不僅讓崔顥的《黃鶴樓》詩更快地名揚天下,同時也讓黃鶴樓名揚天下,其效果可謂“此時無詩勝有詩”。
其實,苦于“眼前好景道不得”的李白并沒有放棄對黃鶴樓的關注,他不但寫下了關于黃鶴樓的詩作《望黃鶴樓》、《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而且還有“要與崔顥一比高低、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在這些詩作傳播的過程中,黃鶴樓的名聲也如展翅的黃鶴飛遍九州。
二、黃鶴樓引發詩人題詠的“名樓效應”
歷代文人雅士大都崇尚游歷名山大川、縱情山水名勝,而且每臨勝景便揮發激情、題詠作賦,黃鶴樓自然不會少了他們的關照。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后人以黃鶴樓為題的詩作很多,其作者中不乏著名詩(詞)人,如:賈島、宋之問、岳飛、陸游、范成大、白居易、劉禹錫、王維、毛澤東等。可以說,是黃鶴名樓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和抒發胸襟抱負的靈感,更是黃鶴樓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使人每每想到黃鶴樓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他們的詩賦。
三、名樓與文學作品相得益彰的互動關系
黃鶴樓與唐詩的關系可以擴展到名樓與文學的關系,樓宇以文學作品而得名早已屢見不鮮,天下名樓的文化內涵無不建立在文學名著之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用世情懷把岳陽樓推向名樓之列;王勃的《滕王閣序》描繪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成為夕陽晚景的絕唱......
每一座名樓都如同一位閱盡滄桑的老人,目送大江東去,笑看花謝花開,沐浴秦風漢雨,見證古往今來。唐詩乃至整個文學充其量不過是這些名樓厚重的歷史積淀中的一粒塵沙,我們用不同的視角去解讀名樓文化會得到各種不同的啟迪,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把目光放遠,以史為鑒、展望未來才是名樓存在的最大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