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對他人的閱讀史感興趣?
自從讀了何懷宏的學術自傳文章《一個學術的回顧》后,我就喜歡讀閱讀史的相關文章和書,還寫了一篇自己的閱讀史長文。
那時我還讀了鄒波的《書與畫像》、何兆武的《上學記》和余華的《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等,讓我對閱讀有了更濃厚的興趣。
后來我又讀了范福潮的《書海泛舟記》,這是他在《南方周末》寫同名專欄的文章合集,說的都是自己的書緣、書事,讀罷掩卷沉思,令人回味無窮。
順藤摸瓜,我找到了作者的另一本書《父子大學》,從中學到了不少有用的讀書方法。
而我眼前的這本《一生能讀幾多書》,是東方出版社把《書海泛舟記》和《父子大學》這兩本書以及作者在《上海中學生報》「書林童趣」寫的專欄文章合集出版的。
讀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作者侍奉母親,追思父親的動人片段,還有隨父讀書的回憶,而我們也可以從本書里極具指導性和參考價值的讀書方法里得到一些啟示。
作者在書里列舉了一些有效的讀書方法,比如父親教他如何讀莊子的《秋水》:「一注音,二解字,三句讀,四釋意,五連篇,六涵泳,七辯論,八開講。」
我們都知道經史子集,各有讀法。而比較難讀的《莊子》,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讀法,不過基本的讀法不外乎這八種。
這樣的讀書方法需要花時間和下苦功夫,作者父親也說他當年教書時,教《秋水》一篇,光是注音、解字,就準備了一個禮拜。
現在很少見到有人這樣讀書了。
這種功夫更適合讀古書,尤其是生字較多的古詩文,比如《詩經》。恰好在書里也提到了如何巧讀《詩經》,這個方法更具體,更容易操作:
先從字詞開始,把每篇中的熟詞、成語抄下來,編個詞匯索引;然后把佳句抄下來,編個佳句選。做完這兩件事,你對《詩經》了解得就差不多了。
關于如何讀史,書中說到的參讀法最有用。
比如在讀《左傳》時,可以參讀《國語》和《史記》等諸子書,參讀書目多多益善,只要精力足夠,就盡可能網羅相關書籍來參讀。不用參讀法,讀《左傳》還是費勁的。
因為參讀法可在不同書籍之間勘比,找出其中的關聯,也好梳理脈絡。
記得熊逸在一篇專欄文章里說過梳理脈絡也是極好的讀書方法,因為死磕經典本身是沒用的,只有跳出經典,把它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許多抓破頭皮都想不出答案的問題一下子便輕松解開了。
學易也是如此。如果死磕《周易》就很容易走進死胡同,從《左傳》、《國語》等入手,就知道《周易》時代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和使用它的,遇到問題時就容易想通了。
說到讀詩,不少父母在孩子兩三歲就開始教他背唐詩了,美其名曰「詩教」。
他們認為孩子在別人面前多背了幾首詩,自己很有面子,甚至認為孩子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其實是拔苗助長,弊大于利。
正如作者所說的:「讀詩,不是為了將來寫詩,僅為欣賞。既是欣賞,起碼要等孩子長到大致能讀懂古詩的年紀(小學三四年級),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過早背誦,大量背誦,記得快,忘得也快……」
可憐天下父母心,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明知道這點,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說回讀書。我們總是認為讀書多多益善,只要是經典著作都想找來讀,生怕錯過了什么,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畢竟時間和精力有限,你是不可能讀完全部經典作品的。
這時你不妨讀一讀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對經典有最低限度的了解也是有好處的。
就像你沒時間精讀《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原著,卻可以讀一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一樣,因為集注或導讀性書籍更容易讓人理解一本書。
當然,選書就非常重要了,雖然我們不可能像作者父親范老先生那樣「漢至初唐八百多年,僅選一部《陶靖節集》……民國作家僅選魯迅一人」,這未免苛刻了些。
不過書是永遠讀不完的,畢竟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個人一年或者一輩子能夠讀通讀透幾本經典即可:
你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規劃一個適當的閱讀范圍,選少量經典,由淺及深,循序漸進,一卷一冊,讀熟解透。朱子曰「學者所患,在于輕浮」,像你現在這種心態,縱讀萬卷書,也是過眼煙云,到老只是書蟲而已。
除了讀書方法,梳理提到的寫作技巧同樣值得我們參考。
比如范老先生不提倡寫時文,因為寫應時的文章,無非是仰慕虛名而已,用今天的話說是吸引眼球,賺流量,動不動就以100000+文章為豪。
畢竟「文字要真、要美,抒胸臆,見性情,不媚時俗,有益后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即使一生不留一篇文字,遍讀古今中外佳作,也是樂趣。」
董橋有一段艷文,就是批判寫時事熱點文章的人,他說得更絕:
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回事了。
我認為寫什么不要緊,寫總比什么都不寫強,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有的人閱讀量驚人,一年下來讀了一兩百本書,卻讀完就忘,都是只讀不寫的原因。
當我們每讀完一本書,就動手寫一寫讀書筆記或書評,對一本書的理解一定更加深刻,畢竟讀和寫是分不開的。
如果你寫不了太長的讀書筆記,也可以制定最小輸出計劃,比如父親就要求作者「每天必須寫滿一張才算數」,這是他在少年時被罰作百字文的經歷。
他把十六開紙裁成四條,讀書時見到短文,先數字,百字之內的妙文,便抄下來,在紙條背面注音、解詞、注釋。
比如顏真卿的《與李太保乞米帖》44字,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68字,劉禹錫的《陋室銘》81字,諸葛亮的《誡外甥》88字,莊元臣的《鴝鵒鳥》99字等,都可以抄下來。
而《世說新語》和尺牘也是作者摹寫百字文的范本,這一點仍值得我們學習,也是寫作積累素材的好方法。
在這本書里,作者列出來的書單值得一看。
比如呂叔湘翻譯的《文明與野蠻》,這是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寫的,他把人類文明發展史梳理得非常清晰,史料豐富,又相當有趣,只不過人類學畢竟是冷門學科,關注的人不多,更不用說專業著作了。
我們相對熟悉的《詩經》,余冠英注譯的《詩經選》(選詩106篇)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如果你有興趣通讀全部《詩經》(305篇),建議讀高亨的《詩經今注》。
若學有余力,可以讀陳子展的《詩經直解》,陳書包含對《詩經》全文的翻譯、對名物、詞句的辨析和各篇主旨的考辨,代表了1949年以來《詩經》研究的最高水平。
在神話學領域,可以閱讀袁珂的《古神話選釋》、《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神話傳說詞典》,豆瓣評分都在9分左右。這三本書,基本囊括了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同類別的書可以不用看了。
另外,蔡志忠漫畫系列也值得翻閱,他把古代典籍繪成漫畫,讀起來很有趣。
該系列包括孔、孟、老、莊、列子、孫子、韓非子諸家之說,大學、中庸、論語,史記、六朝怪談、世說新語,唐詩宋詞,聊齋志異、菜根譚等網羅殆盡,其中三聯出版的《蔡志忠古典漫畫》更是讓人愛不釋手。
當然,這本書的精彩內容遠不止這些,只要你認真閱讀,就有不小的收獲。
這種收獲可不僅僅是讓你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還有熱愛閱讀本身,也可能是讓你一輩子受益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