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自己偶爾發的那點生活狀態,別人也許一面點贊一面罵你傻逼。如有一個匿名「踩」的功能,得到的「踩」一定比「贊」多,因為人天生的劣根性無法容忍別人比自己過得光彩,而朋友圈里基本是修飾、加工過的狀態,不管是曬旅游,曬美食,秀恩愛,裝逼的曬書或亮觀點,都像是一場集體的做作。既然這種雙向的虛偽只會消耗注意力,不如果斷地,無限期地關閉。話又說回來,朋友圈本身無所謂對與錯,只怪自己的朋友圈質量還沒有高到靠微信就足以維持和高效交流的程度,我更喜歡線下面對面小范圍的交流。
這個月本打算加入兩個付費社群,年費分別是1200元和2555元,這點年費門檻算很低了,對于真正需要的人而言絕對超值。但是這幾天的考量之后,我決定不去湊這些熱鬧了,因為目前還沒有值得我像信徒一樣去追隨的人,如果僅僅是欣賞而非敬仰我就會有一定的偏見,畢竟當代像王陽明級別的導師幾乎沒有,所以就只能老老實實地取法于古代圣賢。
而我真有必要懂那么多東西嗎?相對于自己讀書寫作,和一群看上去很優秀的人一起,感受「同儕壓力」則可能學到更多。可是,這個「學到更多」會讓自己成長更快嗎?它真是自己人生規劃的一部分,還只是湊熱鬧而已?當然,沒有什么事情非做不可,不去做就不會成功的。如果非本心所愿的,又消耗自己的注意力,就果斷放棄。不要為了能和某某幾個人多交流幾次,就到處炫耀說自己認識很多牛人,這是非常淺薄的。
讀書也一樣存在耗費大量注意力的情況。我明明有一整年的閱讀計劃,并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卻為了結交所謂的「牛人」而選擇了加入某某讀書會,和一群人共讀替代了自己當前的閱讀書目,閱讀和寫書計劃都受到了影響。每一個讀書會,每一個覺得自己是個像樣的讀書人,都像是給自己掛門牌一樣不遺余力地列書單,然后給那一點小眾跟隨者「指明」讀書方向,實則害人不淺。許多想認真讀點書又不知道該讀什么的人很容易跟風,跟一群所謂的神人轉了一圈,發現「他們都說好」的書怎么也讀不完。
讀書會也好不到哪去。我今年應該參加過十次以上的讀書交流會,發現超過了七八個人,相互交流的效率就非常低,除了認識幾個不太熟的書友外一無所獲。除了自己主持的,以后所有的讀書會活動盡量不參加,還不如多踢一場球賽,還可以鍛煉身體。
保羅·格雷厄姆說:「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見潮流的方向呢?」不隨大流,時刻保持清醒,別讓自己跳進一個個消耗有限注意力的大坑,如同旱季非洲草原上的角馬一般,常常盲目地投身于遷徙的大部隊中——不知今夕何夕,不問前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