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對于痛風急性發作的患者,醫生會讓患者服用秋水仙堿這類消炎鎮痛的藥物,在間歇期服用非布司他這類降尿酸的藥物。但是,研究證明,這兩種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先說說秋水仙堿,這種藥主要用于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的治療以及預防。但是,這種藥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患者的肝損害或者出現腹痛、腹瀉、嘔吐、肌肉麻木、身體乏力、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非布司他是一種降尿酸藥,主要用于長期治療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癥。長期服用都會引起肝腎功能的損害,甚至累及多個器官和神經系統。痛風病人本來就存在腎功能的損害,長此以往,雪上加霜,對腎功能的危害將更加嚴重?該怎么辦呢?今天老陳就從中醫的角度來調理痛風病慢性期的患者該怎樣調理?
慢性期痛風患者,多存在肝腎陰虛
西醫把痛風患者分為無癥狀期、痛風性急性關節炎急性發作、間歇期、慢性期等階段,今天,老陳就給大家說說痛風慢性期,慢性期的患者大多都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病史,病情已經從最初的濕熱蘊結型轉變為肝腎陰虛型病人,這一階段除了典型的痛風石外,很多患者會存在肝腎陰虛的狀況。這主要是在痛風的間歇期,患者沒有進行積極的降尿酸治療,導致病情的長期發作,久病及腎,引起尿酸鹽在腎臟的沉積,從而出現腎功能不全、腎結石、痛風性腎病,在中醫學上就被認為是腎虧虛。肝腎為子母的關系,母病及子,則肝臟也會受損出現肝腎陰虛的情況。
痛風屬于肝腎虧虛類型的患者,病程日久,常常累及關節造成關節腫脹畸形,隱隱作疼,晝輕夜重,因為存在肝腎虧虛的情況,所以在臨床上也表現為腰膝酸軟、筋脈拘急、盜汗遺精等癥狀,此類患者多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沉細。
對于肝腎陰虛型的痛風患者,該怎么調理呢?雖然,痛風病歷史悠久,在古代有“痛風””“歷節風”的范疇,但在古代都是按痹癥的調理法則的進行調理的,醫圣張仲景、唐代名醫孫思邈莫不如此。老陳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唐代名醫孫思邈的獨活寄生湯這個方子,看看他是怎么調痛風的。
一個調理痛病的方子也可以調痛風這個方子就叫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湯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書中說:“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意思是這個方子調理痹癥和腰疼、背痛等病,因此上可以理解為獨活寄生湯可以調理痛風,也是治療腰痛、背痛的名方。
獨活寄生湯由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等配伍組成。這樣一個方子是怎樣調理肝腎陰虛型痛風的呢?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方子的成員組成吧。從方子中的扶正與祛邪的藥物分布可以看出,本方立足于扶正祛邪,全方肝腎同調,頗有“正盛邪自退”之深意。
方中重用獨活,具有祛風散寒勝濕,善治腰膝腿足之痛,是為君藥;細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的功效;方中秦艽祛風濕,舒筋絡而利關節;桂心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防風祛一身之風而勝濕,與君藥獨活相及,共奏祛風濕邪之效。
肝腎陰虛型痛風多數病程日久,傷及肝腎,方中配伍桑寄生、杜仲、牛膝正可以補肝腎而強筋骨;方中的當歸、川芎、地黃、芍藥、人參、茯苓、甘草具有和血養血、健脾益氣,的功效,增強補肝腎、益氣血之功。芍藥與甘草相濟,不但能柔肝、養肝,還可以助力通筋活絡。方中甘草還可以止痛。全方從配伍組成看可謂補中有瀉,肝腎同調,實為標本兼治之上方。
老陳用此方辨證加減曾經治療一個60多歲患者,痛風十年,有痛風石三年,痛風石已經影響患者,造成關節屈伸不利,查體尿酸高達690,患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屬于肝腎陰虛型痛風。
考慮到患者濕氣較重,方中加入了澤瀉、萆薢利濕泄濁;又辨證認為患者久病必瘀,瘀久必結,所以方中有加入了活血化瘀之品丹桂,川芎、蜈蚣;患者服用后,癥狀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