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有機”的誤解這么辣眼睛,別跟著跑偏了哦
當你徘徊在超市的蔬菜區精挑細選時,發現貨架上包裝細致的“有機蔬菜”非常吸睛;當你在琳瑯滿目的乳制品區躊躇時,看到各大品牌都貼上了“有機牛奶”的標簽;當你在各類化妝品專柜前眼花繚亂時,“有機化妝品”的出現讓你頓時凌亂在風中。
在這個“有機”產品橫行的年代,你是否了解其背后的有機農業?是不是被一些關于有機農業的誤解辣了眼睛,長期跑偏回不到正路上?今天就讓我們來辟謠一些常見的關于有機農業的誤解,看看你中了幾招?
1 誤解一:丟掉化肥=擁抱有機?沒那么簡單
當我們擺出 “什么是有機農業” 的疑問臉時,往往會收獲一個這樣的答案:“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磁療添加劑的農業。”——不用化肥農藥的確是大多數人對于有機的認識,但這樣的解釋將有機農業的門檻大大降低了。
國內定義:按照中國《有機產品》標準中的定義:有機農業是遵照特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國際定義: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定義: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它遵從適應當地條件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有利于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包括人類在內自然界萬物間的公平與良好的生命質量。
是的,有機農業的核心,就是 環保
從以上國際國內的定義中不難看出:有機農業強調的是持續生產體系的建立,強調的是繼承傳統農業的精華、不斷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結合,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的農業生產體系是不能持續發展下去的,不能稱之為有機農業生產。
2 誤解二:有機農業是新興產業?
很多人將“有機”劃為新興詞匯,畢竟它出現在人們視野里的時間略短暫,但實際上,有機農業早已經歷了“跨世紀”的發展:
起源于環保理念
有機農業于20世紀20年代發源于德國和瑞士,這在當時是對應剛剛起步的石油農業而產生的一種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而不是一種實際的行動。
經實踐而發展
20世紀40-50年代是發達國家石油農業高速發展的年代,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日趨嚴重,因此就有一部分先驅者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實踐。隨著現代石油農業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影響的日益加劇,發達國家紛紛于20世紀60和70年代自發建立有機農場,有機食品市場也初步形成。1972年,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歐洲成立的,它的成立是有機農業運動發展的里程碑。有機農業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各地。
有機農業在中國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提高食品安全性,減少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眾多研究機構、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幫助和參與下,中國各地啟動并組織了生態農業運動,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千個生態農業示范村和數十個生態縣,還研究并推廣了形式多樣的生態農業建設技術,這些都為中國的有機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4年環境保護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有機農業的開端。
綜上所述,有機農業有著非常漫長的發展史,有一套強大的科學體系作為支撐,并非是不成熟的新興行業。而有機認證是根據有機產品標準的要求,對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全過程及其產品可追溯體系的檢查、認證讓食物生產的各個環節得以明明白白地展現在消費者面前。
3 誤解三:有機農業=傳統農業?原來你是這樣的有機農業
由于有機農業與二戰前的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都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大多數人初次接觸有機農業概念時就會自動腦補傳統農業的畫面——
實際上,有機農業有著一套完善的技術原理:
(1)通過系統自身力量(如種植綠肥、活化土壤庫存養分)獲得土壤肥力、培育健康的土壤;
(2)建立盡可能完整的養分循環體系;
(3)使用有機肥和適當的耕作措施,提高土壤長效肥力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機制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4)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機制防治病蟲害的發生;
(5)采用農藝、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蟲草害的發生;
(6)生產高質量的產品。
從有機農業的技術原理中可以看出,有機農業拒絕使用農用化學品,卻將生態學、生物學、生物防治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等現代科學融會貫通。也只有在生物學、生態學等現代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在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需要協調起來的今天,才能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和推廣。
說到底,有機農業是基于最傳統的農業生產精髓,尊重自然循環規律,真正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是人們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而不是復古和倒退。
4誤解四:有機農業只是一陣風,石油農業才是正道?
越來越多的有機產品的出現,說明我國正在掀起有機農業的風潮。但由于有機農業的前期投入及人力成本高,加之短期內的產量不如石油農業,被不少石油農業的擁護者唱衰,認為其只是一陣風潮,農業要得到發展,石油農業仍然是王道。然而,石油農業雖然是“現代化、高產”的象征,但卻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破壞:
化肥使用過量
以中國常規農業生產為例,1996年至2006年間,全國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別為40%和60%。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國內耕地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為460kg/hm2,遠高于肥料正常施用量225 kg/hm2的安全上限。
土壤有機質極具下降
由于長年施用化肥,華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已降到1%左右,全氮含量不到0.1%;在東北三江平原,多年重用輕養, 使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從10%~11.5% 下降到3%~5%。目前我國耕地優等田地和高等田地僅占32.6%,全國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超過2000萬公頃。
化肥農藥的使用帶來多重負面作用
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視:水體富營養化和有機類農藥污染,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的侵蝕,海洋的污染,熱帶雨林的減少,土地的沙漠化……所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們的農業安全,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和健康。
面對著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以保護環境為初衷發展起來的有機農業才是長久之計,維護好生態平衡才能共建美好家園,這也是發展有機農業的真正價值。
與此同時,消除大眾對于有機農業的誤解,同樣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在給予土地以希望的同時,我們能收獲更美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