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秦國創造了許多奇跡,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數的謎團。其中之一就是秦人起源的神秘。秦人的祖先來自哪里?
從史料來看,“秦為西戎”的觀點古來有之。在“春秋三傳”中,稱秦人為“秦者夷也”,或稱秦為“狄秦”,因此,關東六國經常把秦人視為戎族。中國近代研究大師王國維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人的祖先源于戎帝”。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提到“在西戎,西方保西垂”,這也表明秦人來自西方。簡而言之,這個結論也暗示了秦人的野蠻暴力。
直到20世紀30,40年代,一些學者經過考證認為秦人來自東方,而不是西戎!然而,在這種觀點中有一個致命問題,主要靠猜測,而不是歷史記錄或考古證實。簡而言之,盡管有“秦人東出”的想法,卻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直到一批戰國竹簡的出現!
2008年,清華大學收到了一批特殊的捐贈,因為這是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共計2388件,由捐贈者在海外競拍所得。這批竹簡后來被稱為“清華簡”。經過專家研究,可以說是驚喜禮物。
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它們出土的日期、地點和過程,但它們仍然有很大的價值。首先,這批竹簡是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埋葬的,所以它們不受焚書坑儒的影響,最大程度地表現了戰國時期的古代風貌。其次,竹簡上記載的“經·史”書籍,在后世并未被記載,其中有些顛覆了歷史,包括秦人起源之謎。
在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講述了秦人祖先的故事,解釋了秦人遷徙之謎
飛(廉)東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殺飛(廉),西遷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簡而言之,周武王攻打商朝后,他只求助于商朝內部的空虛,所以一戰結束后,他很快就回來了,因為商朝的主力還在那里。后來,“商朝余孽”造反,一個叫飛廉的人參加了三監之亂(紂王的兒子)叛亂。戰敗后,他逃到商盍(運奄氏)境內。所謂運奄氏實際上是嬴姓秦人祖先。當時,從山東到蘇北的嬴姓人想“反周復商”。
由于參與叛亂,不再受周朝統治,秦國人民的祖先被迫西遷。用后世的話說,他們被“謫戍”、“流放”。
它揭開了秦人起源的神秘面紗,秦朝強大到可以統一中國,這和它有什么關系?事實上,這很簡單。秦人由三種文明碰撞并最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大秦文明!
由于秦人的祖先有“反周復商”的思想,他們更加注重繼承人文明。由于長期受周朝統治,自然受到周朝中原文明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秦人的職責是“保西垂”,自然,與像戎人這樣的外國人作戰是不可避免的。根據歷史資料,秦戎之間的戰斗非常殘酷。幾年前,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早期秦貴族的墳墓。墓主人的頭被一支戎箭擊碎。
如果有競爭,自然會有進步,也會受到戎人等外族各方面的影響。后來的學者推測,中國第一支騎兵部隊可能是由秦國最先組建的,因為秦人有馬和實際的作戰需要,所以可能率先組建。在兵馬俑里,秦騎兵的隊形非常成熟。例如要求“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
換句話說,秦人是三種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即殷商文明、周朝文明和外族文明。整個秦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文明高度融合的過程。
傳統史學家認為,與關東六國相比,秦人文明極其落后、野蠻、暴力和封閉,秦統一六國也是文明的倒退。然而,從秦人起源的神秘中,我們可以看到秦人文明上的融合包容,將不同的文明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些學者在研究后感慨,難怪秦能統一中國,因為他們獨特的文明進步。
“清華簡”整理研究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在春節剛過就去世了,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秦統一全國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從文化構成的角度來看。因此,認為秦國落后野蠻的言論是可以被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