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我國智慧的寶典,是群經之首。從《易經》的起源來講,是從“占筮”開始的,這種神奇的占筮功能,可以預知未來,具有極其深奧的哲理。說《易經》難是因為窮極一生恐怕也只是了解點皮毛。
說《易經》大道至簡,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易經思想隨影隨行,一個簡單的道理就能讓人茅塞頓開。從古自今,人們對易經的研究,一直在路上。《易經》早就潛移默化地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易經其實包含四大情緒,首先從我們身邊的喜怒哀思說起,《易經》告訴我們在以下四個方面要注意“節制”。
(一)喜不自勝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們都經歷過大喜、令人亢奮的事情,但往往在大喜時容易忘乎所以,有時會控制不了自己。高興時人就話多,一是想讓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分享快樂,再一個就是想顯示自己。人們經常說“言多必失”,《易經》中的節卦告訴我們,口要有節制。下卦是兌,是喜悅、說話、有口舌之意。易經智慧告訴我們,說話是門藝術,什么該說、不該說,都要有個度。你有喜事興高采烈時,就不能在遭遇痛苦的人面前大肆炫耀,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在任何時候說話都要穩重,恰到好處。
(二)怒不可遏
有喜就有怒,希望人生一帆風順只是美好的愿望。但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時,難免就產生矛盾,有時就話不投機半句多。有的人受不了一點屈,小事斤斤計較,大事劍拔弩張,把周圍的關系搞得很緊張。在怒從心起時,就容易失禮,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易經》中同樣要我們節制怒氣,大怒傷自己身心,也毀掉了朋友間的友情。學易經的人懂得把怒氣從源頭解決掉,就是及時制怒。
(三)哀而不傷
人生就是在悲喜交加中度過一生的。有時的哀痛是刻骨銘心的,人在哀傷時容易失顏,面對人生的挫折,親人朋友的生離死別,真是痛徹心扉,無法排解。《易經》節卦告訴我們在宣泄心底的苦與悲后,需要節制悲傷,畢竟有的事情已不可挽回,徒勞的傷悲只會無休止地摧毀人的意志,別讓頹廢思想左右你的靈魂。日子還要過下去,多想想未來,都看看后輩,給自己打足氣,重新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四)瞻前思后
人從下生起就有思想,嬰兒只是不會表達,他有需求時就知道哭。“思”字在漢語中是多音字,一是讀sī,有動腦筋考慮問題之意;二是讀sāi ,有男人多胡須的樣子。人的思想千奇百怪,思想一刻也靜不下來。情感上的相思、悲傷時的哀思、還有秋思、靜夜思、還經常陷入深思,對親人的思念,不斷第思考問題等等。
人們簡直是思緒萬千,腦神經只有睡覺時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要是失眠做夢,大腦的思緒也不得安寧。人往往思慮過多,就會得不償失。思想越簡單,人過得越幸福。有人可能會說,那不是傻子嗎?
當然我們不能當傻子了,精明人照樣能減少過分的思慮,簡單快樂的生活。比如男女相處戀愛,想法不要太復雜,只要有愛,全身心地為對方付出,別計算代價愛就愛了。有的人做事總是瞻前似后,《易經》告訴人們“思”也要自我節制,大思容易失去愛,過多的想法反而會不利事情的進展。
想要學好易經,需要我們熟記易經的64卦,最簡便的方法是把64卦寫在卡牌之上,隨時翻閱查看,不需要死記硬背,過不了多久,你也會熟練掌握和應用各種卦象了呢!
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