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tài)平和,心理平衡,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
1
有人說,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完全取決于先天的基因。這話太過絕對,完全忽略了后天習慣的巨大威力。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么神通廣大。
一個人的前半生兢兢業(yè)業(yè)培養(yǎng)習慣,后半生踏踏實實在習慣的路上踽踽而行。
事實上,很多人天生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風,后來卻能健康長壽,而很多高大威猛的人,平常沒病沒災,一倒下就再也沒能醒來。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小時候身體柔弱,時常需藥物陪伴,由于良好的心態(tài),以及生活習慣,他獲得了96歲的高壽,驚艷了大眾。
開心過好每一天,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有記者采訪,梁簌溟先生直言不諱地說:“我的養(yǎng)生秘訣就是——性貴淡,氣貴和,惟淡惟和,及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
你看,平淡、平和,是不是很簡單呢?
這與《道德經(jīng)》的精髓不謀而合,大道至簡,順其自然。
又跟《黃帝內經(jīng)》如出一轍:“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其實,“平淡,、平和”這四個字里面,蘊含著極大的人生智慧。
平淡,就是不爭不搶,煩惱自然掉頭遠去;
平和,就是不慌不忙,快樂自然如影隨形。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幸福不離不棄。
平平淡淡才是真,真誠真情真趣味,健康必然實至名歸;
平平和和才是福,福氣福澤福延綿,長壽必然水到渠成。
2
梁簌溟先生少年聰慧過人,尤其喜歡佛學。
19歲的時候。他立下宏圖大志,終生潛心研究佛學。他的素食習慣,從1913年開始的,直到他去世,這一習慣他堅持了75年之久。
年少有為,只因志存高遠。
他的生活習慣,許多知名人士都很贊同。新中國成立后,領袖接見過梁先生,當時給他的評論是:只吃素食,不飲酒;清心寡欲,自長壽。
梁漱溟的日記里,記錄了他的日常生活習慣。比如,家常飯菜,才是最愛。米飯,面條,面包,粥品;各種綠色蔬菜、豆制品、乳制品、雞蛋;飲料一般是牛奶、酸奶和清茶。
有興致的時候,小酌一杯紅酒,自有一番情調。梁老說,四季水果,五谷雜糧,都可以吃一些,根本不會挑挑撿撿。
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最不能虧待的就是自己。吃就吃最好的,穿就穿最貴的,用就用最流行的,美其名曰“充分享受物質文明”。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殊不知,最好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最貴的不一定愉悅自己;最流行的,不一定利于自己。
日本有位科學家,專門研究了梁先生的食譜。綜合起來一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梁老的飲食完全可以說是搭配合理,營養(yǎng)均衡。在他的食譜里,人體所必需的脂肪、糖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豐富全面,應有盡有。
俗話說水有源樹有根,萬事成敗有原因。
只要我們找到了這個“原因”,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不再是問題了。
3
“活到老,學到老,勤運動,愛思考,少吃多餐,是法寶。”這是梁老再一次跟學生們傳經(jīng)。
學習,必須加上實踐,才能發(fā)揮作用。
所謂真?zhèn)饕痪湓挘賯魅f卷書。
根據(jù)自己的身體具體情況,合理實施相應的原則,或許才是養(yǎng)生最好的打開方式。
梁簌溟很喜歡莊子的觀點:善養(yǎng)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后者而鞭之。
什么意思呢?這其實就是“補短板”,哪里虛弱補哪里。五臟六腑“齊頭并進”,達成和諧的統(tǒng)一,健康長壽自然順理成章。
梁漱溟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就喜歡讀書,學習是他的終生習慣。
他不僅善于活學活用,融會貫通;更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多與人交流,多跟人溝通,就不會寂寞。
喜歡讀書,妙語連珠;
勤于思考,鍛煉大腦;
少食多餐,胃腸平安;
熱愛運動,百病不碰。
隨著年齡增長,耄耋之年的梁老反倒越發(fā)精神矍鑠,神采奕奕。
他毫不隱晦,說我健康最大的秘訣,就是運動。不論是太極、站樁、盤坐、氣功,都是他動靜結合,陰陽平衡的“運動”。
由于梁老早年體質瘠弱,多罹災病,他曾經(jīng)寫下八個字,用來慰藉自己:“不求長生,不虛此生”。
也許是他的灑脫、大度、空靈、通透,偏偏就樂享高壽。
淡定從容,笑對人生。
我們來總結一下,梁簌溟大師的4點養(yǎng)生習慣:
心態(tài)平淡平和,自有滿園春色;
學習堅定執(zhí)著,等于保鮮自我;
飲食有節(jié)有度,總是舒適安樂;
保持經(jīng)常運動,生命有趣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