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濾材料
1.1 過濾材料的分類
過濾是指將氣/固分離、液/固分離、氣/液分離、固/固分離、液/液分離、氣/氣分離的過程,過濾根據原理不同可以分為被動式過濾(濾網過濾)和主動式過濾(無濾網),目前家用的過濾器一般選用被動式過濾器,對這一類過濾器而言,過濾材料就是產品的核心部件之一。
過濾材料是指過濾分離所需的介質,目前常見的過濾材料可以分為:粒狀介質、多孔性固體介質、織物形狀介質。
當我們在選擇過濾材料時,需要增加被過濾顆粒與過濾材料的碰撞而提升凈化率,同時還需要降低流體的能量損失而增加透氣率。由于織物形狀介質可選纖維種類較多且加工工藝多樣,因此可以通過調節產品種類和加工系數制造出滿足不同環境和過濾要求的過濾材料,成為目前最為主流的過濾材料,特別是化學纖維類產品。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紡織品的劣勢,紡織品過濾材料因為具有纖維結構,破裂可能性較其他類型的過濾材料較大,因此一旦破裂,纖維結構上污染物就會失去附著力,造成再次污染。下面是部分主流的化纖類過濾材料:
1.2 紡織品過濾材料的加工工藝
紡織類過濾材料的主要加工工藝分為:機織、針織、非織造三類方式。
(1)機織:孔隙率較大,30-40%,且空隙為直通式,因此機織類的過濾材料過濾阻力較小,便于清灰,使用時間一般較長,但是過濾效率一般較低,一般作為表層過濾。
(2)針織:一般是以成圈鉤結法織成布,因此尺寸穩定性較差,空隙非直通式,因此可以通過篩分、沖擊、拘附、擴散、靜電引力等過濾作用阻擋比空隙小的微粒。
(3)非織造:較前兩者的主要差異在于——三維立體的結構(前兩者都是二維結構),因此具有空隙分布均勻、過濾性能好、性價比高的特點,過濾效率高于機織和針織的過濾紡織品。
非織造按照產品生產工藝不同主要分為紡粘、針刺、水刺、化學粘合、熱粘合等方法。這些工藝都能導致紡織品呈現三維立體結構,如針刺工藝、水刺工藝,可以增加纖維面料的層次感。
結合化學纖維在種類和工藝上的多樣性(優于其他過濾材料),以及通過非織造法加工化學纖維產生的纖維三維立體結構(其他加工工藝的纖維呈現二維結構),我們判斷不織布作為過濾材料在被動過濾凈化器上使用的優越性明顯。
2.空氣凈化器
2.1 空氣凈化器的分類
在2010年前,空氣凈化設備主要運用于工業凈化領域;2010年后隨著國外機構對國內PM2.5超標的報告,使得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空氣受到污染的嚴重性,并且開始出現空氣凈化器等類似的過濾性電器。發展到現在,空氣凈化器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并且還出現了類似于全屋過濾的清風系統等過濾系統化工程。
目前在市場主流的空氣凈化器主要有三大類:
(1)被動吸附過濾類(濾網型)
原理:以風機帶動空氣流動,并通過濾網吸附污染顆粒的方式吸附粉塵、甲醛等污染物。
優點:過濾效果好,不產生二次污染。
缺點:需要定期更換濾網,平均置換周期在6-12月,后續成本不低。
(2)主動凈化類(無濾網型)
原理:向空氣中釋放凈化滅菌因子,并通過空氣擴散來達到凈化空氣效果。市場上凈化滅菌因子的技術主要有銀離子技術、負離子技術(如經過高壓分離水分子而產生的帶電離子)、低溫等離子技術、光觸媒技術和凈離子群離子技術等。
優點:無需更換濾網,只需要定期清洗集塵濾網。
缺點:會釋放臭氧,造成二次污染。
(3)雙重凈化類(被動凈化類+主動凈化類)
原理:是物理凈化與靜電凈化的結合。
優點:過濾效率高,且能起到除菌凈化的效果。
缺點:成本高,且需要更換濾網,且可能釋放臭氧,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市場上較為主流的為濾網型空氣過濾器,如“小米”2代、“松下”F-PDF35C-G、“352”X80這幾種銷售量較大的產品皆采用濾網型過濾方式。一方面,對消費者而言,這類產品技術較為成熟,凈化性能優,初始購買的性價比較高,傾向于購買這類產品;另一方面,對于制造商而言,這類產品后續需要更新濾網,使得消費者的忠誠度較高,并帶來穩定的后續收入。
2.2 《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
2015年9月15日,GB/T18801-2015《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公布,明確了影響空氣凈化器凈化效果的四項核心指標,即CADR(潔凈空氣量)、CCM(累計凈化量)、能效等級及噪音標準。
(1)CADR(潔凈空氣量)表示1小時內產生潔凈空氣的體積(m?3;/H),主要衡量空氣凈化器的凈化效率。空氣凈化器的性能好壞,主要由CADR值決定的,CADR值越大,凈化器的凈化效率越高。
(2)CCM(累計凈化量)是指在額定狀態和規定的測試條件下,空氣凈化器的潔凈空氣量衰減至初始化值50%,針對目標污染物累積凈化污染物(顆粒物或甲醛)的總重量,單位為mg。顆粒物CCM用P表示,共分為四級,從低到高分別為P1、P2、P3、P4,對應凈化顆粒物的總重量分別為3000-5000mg、5000-8000mg、8000-12000mg、12000mg以上,最高級為P4。甲醛CCM用F表示,同樣共分為四級,從低到高分別為F1、F2、F3、F4,對應凈化甲醛的總重量分別為300-600mg、600-1000mg、1000-1500mg、1500mg以上,最高級為F4。
(3)能效等級是指對每瓦特小時凈化器凈化的空間大小,對于顆粒物的凈化能效以5(m?3;/Wh)劃分界限,以上為高效級,以下為合格級;對于氣態污染物的凈化能效以1(m?3;/Wh)劃分界限,以上為高效級,以下為合格級。
(4)噪音是指當空氣凈化器達到最大CADR值時,對應產生的聲量。當CADR≤150m?3;/h時,機器噪音應≤55分貝;當150<CADR≤300m?3;/h時,機器噪音應≤61分貝;當300h時,機器噪音應≤66分貝;當CADR>450m?3;/h時,機器噪音應≤70分貝(吸塵器工作的聲音)。
通過上述四項核心指標的確認,提升行業的進入門檻同時,也讓國產與進口的空氣凈化器以同一行業標準為評估指標,避免了國內消費者偏好進口產品;通過行業標準指標,一目了然判斷國產與進口空氣凈化器的優劣勢。
另外根據標準,凈化器的命名方式為:
其中□1表示潔凈空氣量(m?3;/h);□2表示工作原理,用G表示過濾式,D表示電凈化式,F表示復合式,Q表示其他;□3比表示產品的系列代號,由各個公司自行命名。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凈化器的命名方式快速了解產品的基本信息,避免了產品過度宣傳對消費者的誤導。
2.3 空氣凈化器行業現狀
(1)行業規模及增長率
在2015年由于空氣凈化器行業新舊標準的更替,行業出現了較大的波動,行業增速幾乎停滯;而在《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的頒布后,行業內又再次恢復了增長的趨勢。
空氣凈化器的價格的變化呈現上漲態勢,從年份看,2013、2014年的均價保持在2340元、2276元,2016、2017E年的均價大約在2456元、2573元,目前價格的增長主要源于:1)新國標頒布后,不合格企業的淘汰使得行業內平均價格出現上漲;2)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投入增長,偏好高端產品。從短期看,2016W51-2017W02的價格低于2016年年均價格和2017E預測年均價格,這與行業銷售周期性有關,空氣凈化器的銷售旺季集中在秋冬季節,而集中的需求間接推高了產品的價格。而在其他季節則屬于淡季,銷售價格提升空間小。
(2)空氣凈化器中不同類型產品的銷售情況
從過濾重數看,過濾重數為五重及以上的空氣凈化器銷售量最少,而四重及二重的銷售量最大,三重占比也較大。過濾濾網需要同時兼顧累計凈化量和凈化空氣量,即當過濾重數較多時,過濾的阻力提升,能夠凈化的粒子直徑較小,累計凈化量增加,但是單位時間內凈化的空氣量下降。對于空氣凈化器而言,三、四重是較為有效兼顧兩個指標的重數,而二重則是更為經濟的重數。
對于不同的過濾方式的選擇上,仍是以活性炭和HEPA過濾層為主要的過濾材料,而離子、觸媒方式由于技術上仍不夠成熟,可能導致二次污染,如排出臭氧等,水洗方式雖然環保,但目前價格較貴(2017W02價格為2813元,同期活性炭為2142元,HEPA為2286元),因此離子、觸媒、水洗方式的銷售量占比都較少。
(3)銷售量份額前五大的凈化器
根據中怡康的研究數據,如下為前五大凈水器:在同等空氣凈化量指標下,小米的價格更為便宜,這也與小米一貫的價格策略有關。
在詳細分析產品的特性后,我們發現,除霍尼韋爾這款產品帶有甲醛分解催化劑外,其他的產品皆是是物理過濾的方式進行空氣凈化。過濾網的運用中,產品普遍采用三、四重過濾網,而過濾網在結構設計和選材上也比較類似,幾乎都選擇了HEPA濾網作為核心濾層之一。
2.4 行業內競爭的優勢體現
由于凈化器產品的核心在濾料,但是凈化器的生產企業普遍不生產濾料,主要依賴于上游的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因此過濾的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凈化器生產企業手中。在這背景下,凈化器生產企業建立更緊密的用戶關系成為行業競爭優勢的體現。
由于行業內的公司對售后服務的重視不足,而空氣凈化器的企業不僅僅需要把商品銷售出去,更需要顧及到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比如告訴消費者何時更換濾芯、選擇何種濾芯、凈化空氣測試等。根據《消費指南》,超過30%的消費者不會正確使用凈化器產品,主要表現在濾網和濾芯的更換上。監測顯示,大約有34.9%的用戶不知道空氣凈化器濾網需定期更換。而目前產品雖然更為智能化,但是也僅僅體現在自動提醒消費者更換濾芯濾網方面,而缺少后續濾芯的服務和再銷售過程。因此提升消費者對空氣凈化器售后服務的認可度,就能顯著提升產品在行業內的競爭地位。
*本訂閱號旨在交流行業信息與研究經驗,不作商業用途。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訂閱人需自行承擔依據訂閱號發布的任何內容進行投資決策可能產生的一切風險。本訂閱號部分文字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立即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