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說,昨天兒子因為最近一周學習太累太緊張,又發脾氣了,提到了離家出走和自殺,她才感到孩子面臨著許多的壓力。兒子到8月份就10歲了,在我們還以為他是還不懂事的時候,冒出這樣的想法實在讓人震驚。
我始終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即使先天不足,后天也得補上。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畢竟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忽視差異化的教育是父母們最大的失敗。一個小小的身軀,要學這學那,懂這懂那,小小的年齡,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過早地傳遞上孩子的身上,對孩子來說,確實不堪重負。雖然兒子說的是玩笑話,我們也不是很當真,但是他的受壓感受,情緒的反揚是不容忽視的。這更提示我們,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成績的優秀,更重要的還有心理的健康。
對于孩子成長的要求,除了家庭有的希望過高外,學校和社會體制機制也無法讓不同的孩子能夠不同的飛翔。現在的課堂教育常常偏重于死記硬背和語言表達,忽略了動手能力和創新,特別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據男孩天性進行教育的教學技巧。而在學校管理中,因為要保持優良的秩序,又過分壓抑了男生好動、頑皮的天性,為男孩子的運動、創新活動難以提供寬松的環境。幾年前,當兒子上幼兒園時就曾為上不上學而矛盾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每天要背著小手坐在小凳子上安靜坐上幾個小時,拋開科不科學來說,對人性就是一種摧殘。但是,大人要上班,孩子要融入家庭以外的集體,也只有去適應幼兒的教育體系。社會大的環境就是如此,只有適應,無法改變,這雖然是個體的無奈,但如果全社會普遍如此,那就是一種生存的悲喜劇。
我始終強調給孩子游戲和玩的時間,而且游戲和玩必須以他的思想意識為主導。愛人認為,學業輔業這么多,爭分奪秒還不夠呢,哪里有玩的時間?如果放任孩子自己玩,哪還了得?這其實是一個差異化和效率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的休閑方式是喜歡讀書,而另外一個人則是喜歡跳舞,那么對于休閑的理解就會有著不同的要求,你讓喜歡讀書的去跳舞,讓喜歡跳舞的去讀書,都一樣是折磨。兒子喜歡的你不讓他玩,讓他去散步跑步,他就認為沒有玩過。與其讓他無所事事在那里擺弄卡片一小時,還不如讓他玩喜歡的電腦游戲半小時,而其他半小時讓他做些別的。至于電腦游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則是引導和教育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對于學習的效率常常被家長所忽視,家長們有時總是以為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學的內容越多越好,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承受能力。一個彈簧,壓力越大,反彈的作用力越強;但若壓得久了,超負荷了,這彈簧就會成為廢鐵。如果一味的壓迫強制孩子學習,而不注重提高效率的方法,長此下去孩子就會厭學、偷懶,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會大受挫折,進而影響到整個學習人生。不了解孩子的特點,一味地和其他孩子比較來教育孩子,是家長一種無知的表現。
因為家中男孩和女孩整天在一塊,無論學習和日常生活他們自己都有一個比較,而我們在處理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更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類比,經常會說,你看她怎么樣怎么樣;人家能那樣,你怎么又不能等等,時間久了,就可能塑造了不自信、自卑的個性。取別人長補自己短是對的,但更重要的前提是揚自己的長,補自己的短,這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
關于“男孩落后”問題,國際上已有報告強調:“21世紀的基本國民教育,更要關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問題”。對照我們家庭,我則欣喜的是,愛人因為兒子說出驚人的話,主動和我探討關于兒子的教育,似乎對她的教育理念有些松動。其實在對兒子教育的實踐上出現了許多的矛盾和問題,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不一定就是正確,可有一點是,只要大家相互商量著共同促進,應該會有一些好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