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多數中國父親在生活里承擔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角色以及男性的工作性質,相當多的家庭父親對于孩子只是個影子。而母親因為獨自擔負大部分家庭生活,疲倦常常使母親抱怨父親,在孩子幼小的心理漸漸形成父親是可有可無的,甚或是無情無義的,女孩子成年后,會因此從心理上排斥異性;男孩子往往缺少家庭責任意識。
“影子父親”除了主觀上的道德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中國目前低收入導致的無奈的客觀結果。父教缺失的原因之一,是被社會畸形的分配結構剝奪了。教改探索這么些年,許多業屆人士已經疾呼教育改革首先需要健全家長教育。
夫妻之間本能地中傷,潛意識常常是想拉近孩子與自己的距離。可往往適得其反,長期的心理暗示往往使女孩子成年后對家庭產生恐懼,易出現對異性關系方面的放縱或排斥;與單身母親一起長大的男孩子,大多不懂如何處理母親的畸形戀子情節,調諧配偶與母親之間的矛盾。所以單身母親帶大的男孩子,“先天”就存在性別角色的缺陷,婚姻穩定率較低。與單身父親成長的孩子,小時候可能生活得艱難一些,但成年人后相對于與單身母親帶大的孩子,生活的矛盾相對要少些。
父親是以其行為行動來影響孩子的,對孩子健康的性別意識形成至關重要。青春期的男孩子,有一個崇拜模仿到反抗的過程。大多數的父親都能接受兒子的崇拜與模仿,但對于兒子的反抗卻鮮能接受。而這恰恰是男孩子陽剛的健康性別品格形成的必要過程。
孩子的成長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是一趟單行列車,幾乎是不可逆的。生活的“彌補”很難從本質上解決其心理問題,通俗地講最好的結果就是一鍋“夾生飯”。如果孩子在十二歲之前沒有與父母親建立起親密的依戀關系,孩子未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都會受到影響。尤其對于影子爸爸來講,錯過了伴隨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段,將來想彌補是很困難的。因此在家庭中建立起父母與子女等邊三角形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聯盟,相互配合。象天地陰陽一樣,陰盛陽衰和陽盛陰衰,都可能導致孩子性格上出現問題。父母生活里的言傳身教無時不是教育,心理暗示的效果往往比說教更易形成穩定的教育結果。如果單親父母獨自帶孩子,就要擔負起父親與母親兩種角色,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孩子性別意識的培養。可性格的塑造有相當的難度。即便不是專業教育工作者,也須做一番刻苦鉆研。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孩子十二歲之前,要注重與父母關系的等距離,距離以父母之間的距離為參照,盡量避免與父母一方過于親昵,以免形成孩子的戀父情節或戀母情節。導致孩子性心理的畸形發展。
孩子出生后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一個是獨立性,這方面父親具有性別角色上的長處。如果缺少了父教,孩子在責任感,遵紀守法,勇敢頑強等相關的品格上便容易出現缺陷。缺少父教的孩子易形成暴戾與懦弱的極端性格。不僅人類如此,動物界也不例外。在南非,曾經為了控制大象群的數量,人為殺死了許多公象,結果發現小公象失去父親就會很暴戾,追趕著白犀牛猛跑,把它們撞倒后,一腳踩死。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孩子四歲到五歲的時候,容易出現與異性家長趨于親昵的現象,生活里男孩與母親距離過近,長大后性格就比較懦弱,與同性的關系容易緊張,并且容易對異性喪失原則底線;相反如果女孩與母親距離過近,長大后性格就可能過于剛強,而且喜歡與年齡大的或更為成熟的異性交往。父教缺位,很難培養出孩子果敢堅定的等品質,成年后容易遭遇情感問題。并且可能出現認知發展受阻,體格發育障礙等。夫妻關系也常有因此緊張,間接地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夫妻關系緊張是對孩子心理最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給中國無奈的影子父親些建議,即便平日里不能常陪孩子,也須擠出時間來領孩子到野外感受感受大自然或者參與些社會活動。但這些活動不要喧賓奪主,孩子才是這些活動的主角。這種活動是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不能唯父親的個人喜好是從。孩子稍大,領孩子參與社會活動,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禮節,并隆重向親朋介紹自己的孩子。請親朋好友協助對孩子施加積極健康的影響。父教的角色不是可替代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