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傷寒論》心得
桂枝湯證
桂枝15克 芍藥15克 生姜15克 大棗4枚 甘草炙10克
第一條: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第二條:太陽病,或發熱,或不發熱,比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我覺得,外來風寒之邪傷及人體,表現為傷寒還是中風,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邪,而是人的體質。壯實的人也就是正氣十足得人,會的傷寒;虛弱的人,就會得中風。
我覺得,六經辯證是把外感病(這里的外感病,主要是指傷寒)根據人體的正氣情況分成六種類型。
我們把壯實的人分成這么幾等:外邪來襲,表現為麻黃湯證的人最壯;表現為桂枝湯證的人算是第二名;第三名是少陽合陽明;第四名為少陽合太陰。
表現為三陰證的人,就不能算壯實的人了。就是虛人,虛人也表現為三個層次,就是太陰,少陰,厥陰三個層次。
為什么說,得了“麻黃湯證”的人最壯呢?
外來寒邪入侵人體,首先襲擊體表,人體正氣(正氣就是陽氣,寒邪就是陰氣)第一時間奮起反抗,御敵于體表。若正氣稍餒,怎么會在第一時間奮起反抗,御敵于體表呢?何以為證?脈象陰陽俱緊,緊脈,是氣血極度充盛于血管之內的表現,是機體的陽氣鼓舞著氣血的表現,我們切脈,指下切得是有形的“體”,而心里體悟的是這個“體”所表現的“精神”。同時,因為是傷了寒邪,寒性收引,會令脈管拘謹,也就是熱脹冷縮,冷令血管縮,相對血容量增加。從這兩方面,形成了“浮緊脈”。
這是機體“釀汗逐邪”的前奏,但是,寒邪太甚,自身的正氣并不能獨自戰勝寒邪,所以才有了傷寒的癥狀,這個時候就要助陽逐邪。
桂枝甘草聯合辛甘化陽以助機體的陽氣,麻黃杏仁開宣肺氣,開鬼門,為驅邪打開大門。如此,汗出熱退脈靜。
為什么說的了桂枝湯證的人,體質不如麻黃湯證人壯呢?
桂枝湯證的人,脈是緩的,也就是,脈管中的血液不如麻黃證的多,相對來說,癟了些。同時,這個人有“汗出”,出汗也是要傷津的。而麻黃湯證的津液一點也沒有傷。因為身體弱,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御敵于表,而是等到外邪侵襲到肌肉這個層面,才開始御敵。所以原為明確說明“桂枝本為解肌”。戰爭爆發在肌肉這個層面,較之麻黃湯證之在表深了。也就是說,桂枝湯證這個熱要比麻黃湯證那個熱深,麻黃湯證是寒邪閉郁體表,而桂枝湯證是寒邪閉郁肌肉。閉郁體表,汗毛孔肯定是閉住的,所以無汗;閉郁肌肉,汗毛孔開合不受影響,再因為肌肉有熱,熱蒸津液,就是汗啊;這應該是桂枝湯證有汗的緣故。許多人講到桂枝湯證的汗,說是風性開泄,難道說,傷寒就沒有風邪作祟了嗎?
助陽發汗以驅邪是治療傷寒病的大法。
桂枝助陽,生姜 大棗 甘草 溫健脾胃,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通過健脾,達到滋養津液的目的,因為此方證本來就有傷津的表現,白芍,養陰,直接補充津液。
此方不為發汗,因為,汗毛孔本來就是開著的。補陰助陽,使陰陽調和,溫覆一時許,令汗出哲哲,邪去正安。
如果,外邪之入侵,正氣在肌表,在肌肉都沒能夠御敵制勝,邪乘虛而入,直達三焦,在三焦邪于正相交。此時的正氣遠不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這個正氣已經不能自己持續的御敵,一會兒開始御敵,就表現為發熱;一會兒疲憊了,被邪氣打敗,就表現為惡寒。所以,少陽的熱是“寒熱往來”。
原文: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此熱在肌膚,寒在骨髓。
邪于正交爭于表,即太陽病者,就是這樣,發熱與惡寒并見,且熱勢越重惡寒亦越重。此時,用溫熱的藥,助陽發汗,逐去外邪。
原文: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此寒在肌膚,熱在骨髓。
此乃陽郁于內。可見四逆散證。
有邪在內,正氣聚于內部與邪抗爭。之所以身為大寒,乃正氣不及顧外也。助正清其內熱可也。承氣湯之類。
曾聽前輩講一病例,其人身大寒,奄奄一息,找來一老中醫,看后說:“此人沒有三天的活頭了。”沒有治療,拂袖而去。
三天后,病人沒有死,還是那樣,不清也不重,又請一年輕大夫,看后,開一劑藥,盡是硝黃芩連,大苦大寒之品,到老先生出抓藥,老先生一看藥單,說:“不吃藥尚且茍活時日,此一劑藥,必死無疑。”家人說:“死就死吧,別怪活著的人不給他治就行了。”藥煎三大碗,一夜之間全灌了下去,至黎明通身汗出,人可活動,又請大夫診視,開了兩劑藥,竟然可以下床活動。
咦! 寒熱真假,不可不辨。
原文:病常自汗出,此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而;此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而復發其汗,使榮衛和則欲,宜桂枝湯。
這一條講了一個病,這個病的癥狀就是“常自汗出”。就是經常的出汗,出汗也沒有規律,不一定什么時候出汗,和天氣也沒有關系,即使天冷的話,他也說出汗就出汗。
要按現在西醫學來分析這個病,那就是神經功能紊亂了。
中醫卻是認為這是“榮衛不和”,通過治療,回復榮衛的和諧,這個病就好了。
正常的情況下,這個汗要是想出來,一個是充足的水分,一個是充足的熱量;熱量作用在水分上,才能化為汗液從汗毛孔里出來。
但是,這里的出汗,病人并沒有感覺到熱,就出汗了。這是什么原因?
原文解釋道:“此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而”說明,榮氣,也就是化汗的陰血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衛氣。
那么,衛氣和榮氣是什么關系呢?原文又接著解釋道“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這是什么意思呢?這里就要明白榮衛之間的關系,“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同時,這個衛陽有保護營陰以免使其泄漏的作用。
這個病人就是這樣,衛氣虛弱了,不能保護營陰,致使發生泄漏。表現為“時自汗出”。用桂枝甘草 生姜大棗溫陽益衛,白芍斂一斂陰,或者發點汗,再泄一點營陰,溫溫陽,增加一點衛氣,總之,是“營衛和諧”就好了。
這種自汗要和氣虛自汗相鑒別
氣虛的人,少氣懶言,聲音低怯,動則心慌,伴隨著勞傷,自汗日漸嚴重。治療要用黃芪 黨參 等大補元氣的藥,還要用五味子 麻黃根 稻米根等收澀的藥。
而這個自汗,沒有氣虛的表現。
原文:病人藏無他病,而時發熱自汗出不愈者,此衛氣不和,先其實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此病的癥狀是,“時發熱自汗出”時,說明發作有規律;出汗之前,現有發熱,這個發熱 主要是一種自覺癥狀,體溫不一定就高 ;
我們說過,正常的出汗,就是先熱接著出汗;這里的出汗就是先熱后出汗,不正常就在,這種狀態總是有規律出現。
為什么呢?原文說:“此衛氣不和”。上一條是“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也是衛氣出了問題,但是,那個是不熱就出汗,衛氣弱了,無力顧護營陰而發生泄漏,這里呢?是衛氣強了,衛氣又叫衛陽嘛,他是陽熱的,熱加于陰就“發熱汗出”了。通過桂枝湯發發汗,使過多的衛陽釋放一點,是營衛和諧,病就好了。
什么病會出現“先是一陣發燒,然后就出點汗”經常發作呢?
更年期綜合癥!說熱就熱,出點汗就好了。這個方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癥這種癥狀,效果很好。
但是,要注意服藥方法。“先其時發汗”。
原文: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這是個什么名呢?癥狀就是“脈促”,脈促是怎么表現?“脈來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就是脈率超過90次/每秒,并且有沒有規律的漏博,相當于現在快速心律失常的表現。
脈促,是這個病的客觀表現。而主觀表現就是“胸滿”。臨床上,當心率失常影響了心臟的泵血功能時,病人往往就有胸悶得感覺。
這描寫的很像一個心律失常性冠心病的表現。可這不一定是個冠心病。但是,他的發病機理像是個冠心病。
這個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原文說道:“太陽病,下之后”太陽病,邪在表,當以汗解,但是,醫生錯誤的用了下法,平白的耗傷了正氣,人體的正氣無非就是“熱量”和“津液”,也就是,醫生誤用了下法,平白的耗傷了機體的“熱量”和“津液”;太陽病,本來就是寒傷陽,而今陽氣更傷,陽氣無力發揮推動力的作用,就會表現為“寒凝”,津液大傷,表現為“不榮”,寒凝與不榮共同為病,血脈就會不通,冠狀血管也會發生 不通,影響了心肌供血,從而發生了類似冠心病發病機理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律失常,就出現了“脈促胸悶”。治療就是補充血容量,驅除寒邪,溫通血管,回復提高心肌的供血,使心肌細胞的功能恢復正常。而方中桂枝就有驅寒,溫陽,溫通血脈的作用,生姜 大棗 甘草健胃,熱湯飲下,有效地補充血容量,以及相關電解質。 此方乃是桂枝湯去掉白芍而成。白芍滋陰,酸斂,在桂枝湯證中針對“自汗”“營血不足”而設,因為有酸斂的作用,屬于“陰性”的藥物,正好與桂枝之“陽性”相對,不利于血液溫通,而今,雖然有營血不足,但又有雙重的“寒凝”,所以去掉“白芍”以更完全的發揮桂枝溫通的作用。
桂枝能過加速血液循環,而白芍對血液有凝斂作用;桂枝屬陽,白芍屬陰;“一陰一陽。謂之道”,桂枝湯就是調和陰陽的。如果陽偏虛,就加大桂枝的用量,如果陰偏虛,就加大白芍的用量;要明白二者各自所主,協調應用。故而歷代醫家稱之為“方祖”。
桂枝去白芍湯證會出現在現在醫學中的“心臟神經官能癥”“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 ”中,只要辨證為虛寒型,就可以大膽加減應用。
我曾用此方加減治療一例“病毒性心肌炎”,曾在醫院輸液治療達一個月,心悸,乏力癥狀不改善,用此方加黨參 黃芪 半夏 茯苓 陳皮 白術 紅花 等,六付藥就得到明顯改善。十服藥上,病人就能夠工作了。
炙甘草湯證
原文:傷寒,心下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就是身上的陽氣被外界的寒氣損傷后表現的癥候。治療,就是助陽驅寒。助陽驅寒,也可以叫做扶正驅邪。但我覺得,在這里,應該叫做助陽驅寒更形象。
這條原文說的是個什么病呢?首先,原文說道“傷寒”,這是病的誘因,天驟然冷了,沒能夠及時加上衣服,身體被寒凍了一下;35度的熱天,跑到25度的空調屋里,也會被驟然下降的溫度凍一下子;或者本身就是陽虛體質;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發病了。
這個病的表現是什么呢?原文又說道:“心下悸,脈結代”。心下悸是一種自覺癥狀,就是心里不舒服,不安的樣子。脈結代,是本病的客觀癥狀。其實做醫生,就需要找到客觀癥狀。因為,主觀癥狀常常因為病人的表達水平限制,并不能準確的表達疾病的本質。結脈:“脈來緩而時一止,止無定數”就是脈率低于60次/每分鐘,并且有不成規律的漏博。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就是脈跳一下,停一下,很有規律。這種脈象,說明心臟出了很嚴重的病變,類似現在心律失常型冠心病中的病竇綜合癥,傳導阻滯等。嚴重的影響到心臟的泵血功能。
原文似乎就給我們透露了這些關于本病的信息。一些讀書不求甚解者,就套用本方治療治療,只要表現為“脈結代”的心臟疾患。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好的,不知道怎么好的,不好的,也不知道怎么好的;這是不行的。
我們看原方:
炙甘草 生地黃 人參 生姜 大棗 麥冬 阿膠 胡麻 (補陰)
桂枝 清酒 (補陽)
從藥方的用藥比例來看,補陰的藥遠遠大于補陽的藥。說明,病人有明顯的陰虧表現,因為陰虧,脈道不充而幾欲不通,冠狀血管也會是這種狀態,心肌得不到陰血的滋養,也就是運載氧氣的血少了,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病變。再加上寒凝,癥狀就會更加嚴重起來。
所以,在大劑滋陰藥中,加了一點溫陽通脈的藥。時滋而不膩,補而不滯。
所以,炙甘草湯證,是以陰虛為主。但是,必須用一點溫陽藥。“一陰一陽謂之道”也。
所以,在臨床上,不要一見到脈結代,就都用炙甘草湯。必須有陰血虧虛的癥狀表現。
問?此方滋陰之藥,何以不用:“芍藥”,以芍藥有凝斂的特性,不利于“氣血通暢”。前面已經說過,芍藥有使血液靜止的作用。此處,只需要滋陰,不需要陰靜。陰血在身體中,貴在:“通暢”。所以,用了桂枝,清酒。
此方證要與“桂枝去芍藥湯證”鑒別。
生姜 大棗 甘草 (補陰)
桂枝 (補陽)
“炙甘草湯”比“桂枝去芍藥湯”多了生地黃 阿膠 麻仁 麥冬。說明炙甘草湯證較之桂枝去芍藥湯證有明顯的陰虛虧虛表現。
而“桂枝去芍藥湯證”頂多有點失水分,用生姜 大棗 甘草熬水就能改善了。
說簡單一點,一個是失水,一個是貧血。
桂枝加附子湯證
原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這個病看起來挺嚇人的,大汗淋漓,止不住。伴隨著出汗,人發冷,四肢的抽搐,小便少了。如果不及時止汗,就會脫水,電解質紊亂,血壓下降,體溫降低,發生休克。西醫怎么搶救?輸液啊?!補充電解質,見痙補鈣,見尿補鉀。。。。。。可是,恐怕是隨補隨漏。用點阿托品,抑制汗腺分泌,效果會怎么樣呢?
中醫怎么治療這個病呢?原文說道這個癥狀誘因,就是“太陽病,發汗”,太陽病,治療就是該發汗,但是,發汗不得法,或者,病人本身有陽虛。
太陽病的發汗是用藥物“助陽發汗”,汗本身是機體的一部分津液,“汗血同源”嘛。要想把邪氣逐出體外,我們是要賠上一點本錢的,那就是“熱量”與“體液”,
我們的治療方法就是“助陽發汗”,藥里面有助陽的藥,還有湯里面有水,治療中,我們的這點損失已經得到補給,邪去正安。達到“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陰陽和諧健康狀態。
可是,這里呢,這一發汗,出現了新的癥狀。這就要我們知道營衛之間的關系。
本來,衛氣對營陰有個固攝作用,而今,發汗不當,熱量就是衛陽,汗液就是營陰,二者損耗太多,衛陽失去了對營陰的固攝作用,所以,汗漏不止;汗出還是要帶走一部分熱量吧?!衛陽更加不足,于是成了惡性循環,這個時候,恢復衛氣的固攝作用是當務之急。也是治療這個癥狀的根本所在。
桂枝湯更夠助陽益陰,調和陰陽,但是,助陽力量已然不足,再說,桂枝湯這張方子助陽之功發自中焦脾胃,而衛氣發于腎陽,受補于中焦,真要大補衛氣,還需從源頭補起。而附子是補腎陽的良藥。
如此,衛氣得補,汗止住了,又有芍藥 大棗 甘草 滋陰,諸證皆去。
再次聲明:
桂枝湯不是發汗的。因為桂枝湯證病在肌肉,汗毛孔本來就是開著的,為什么是開著的?一個原因是:衛氣不足,不足以閉住汗孔而固攝營陰,所以,他有自汗出嘛?!一個原因是,風性開泄。我覺得這個很牽強,難道麻黃湯正就沒有風邪了?桂枝湯證之所以是病,是因為自身正氣不足,無力逐邪,所以,助陽益陰,還得喝碗熱粥,蓋上被子捂捂。
而麻黃湯呢?他已經夠熱的了,又加了一點桂枝甘草,汗就在汗毛孔里躍躍欲試,但是,這個門就是緊緊閉著,一用上麻黃,門一開,汗就馬上出來了。所以,麻黃湯不用喝粥,蓋被子捂。
傷寒論中的方子,配伍精當,針對一個癥狀,沒一味藥都有每一味藥的作用,一定要仔細分析,臨床才能活用。
這種癥狀臨床還是會見到的。因為現在發燒的病人往往都是激素,安痛定,抗生素,口服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退燒藥,很容易造成這種大汗虛脫的癥狀,雖然現在都輸液,補充了血容量,電解質,但是,西醫沒有“衛陽固攝”這種理論,病人往往在治療熱退后,乏力,面白,動則汗出的虛弱表現,這個時候,西醫大夫又會說病人有別的病,再進一步用儀器檢查,一而再,再而三的得不到中醫這種理論指導的治療而延誤治療,久而久之,由本來功能性疾病變成不可逆轉的器質性病變,如心肌炎,豈不是遺恨終生。在這個時候,用上幾付桂枝加附子湯,就會好了。
病人當然不知道怎么看病,只知道找醫生,而醫生必須給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方案。而不應該排斥中醫。
小柴胡湯證
寒邪于正氣交爭于三焦,三焦的正氣被稱為“少陽”,少陽又稱嫩陽,弱陽,無力持續抗邪。正衰則邪勝,邪乘虛而入,更加傷陽,表現為惡寒,這個惡寒不僅僅病人自覺冷感,而且,體溫不高,表現為陰證(病從三陽變化為三陰,是質變)這個時候要助正抗邪,助正用人參 生姜 大棗 甘草,邪正交爭,致使三焦不暢,柴胡是暢達三焦的藥物,“三焦膀胱者,毫毛腠理其應”,少陽之氣得“人參 生姜 大棗 甘草”之助,抗邪就有力量了,逐邪外出的通道又被柴胡打通,邪就會從三焦出肌肉再出肌表,以出汗的形式排出體外。正的力量比較盛時,正邪交爭而做熱,不僅表現為自覺熱感,體溫也高,這個時候用上柴胡 人參 大棗 生姜 甘草就會輕而易舉的發出汗來。如果是在正衰邪勝表現為惡寒的時候用上此方,病人會表現為由最開始的惡寒體溫不高發展到身熱體溫升高然后做汗,最后,汗出身涼熱退脈靜病愈。這種狀況《傷寒論》原文是有證據的:“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反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從這條原文來看,柴胡湯證用了下法,就挫傷了正氣,就像表現為“惡寒”的時候的正氣,那個時候,是外寒傷了陽氣;這個時候,是下法傷了陽氣;總之,是少陽這個本來就弱小的陽氣更加“餒弱”,用上柴胡湯后,藥物首先是幫助這個陽氣,使之振奮,聚力抗邪,表現為發熱,就是“蒸蒸而振”,最后是正氣打敗邪氣,賠上一點本錢,犧牲一點津液,讓邪氣隨汗排出,“發熱汗出而解”。
因為少陽的正氣叫小陽,弱陽,無力驅邪外出,又不至于讓邪完全陷入三陰。在三焦的邪正交爭就陷入了“敵進我退,敵退我擾”的持久狀態,所以,少陽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治療,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再說,當一些外感病在肌表,在肌肉這個層面時,如果機體的正氣稍有轉機,就會汗出而解,也就是說,不用治療,隨著多歇息,注意飲食等增強抵抗力的措施的有效采取,正氣自旺,病就會自愈。但是,“外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個正氣恢復不了,邪就會進入三焦,邪證之間進入一個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是最關鍵的階段,是三陽病的最后時期,必須抓住時機,積極合理治療,否則,正氣再傷,就進入三陰。如果,三陽病是“功能上的病變”,那么三陰病就是“器質上的病變”。從“功能”到“器質”的病理變化,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一旦發生了這種改變,就是不可逆轉的了。
所以,抓住少陽病,對于臨床很有幫助。特別是做中醫的。
因為,現在很多病,就拿感冒說罷,沒有人直接來找中醫抓幾服藥吃吃,都是圖方便快捷,打一針,吃點藥片,要么就是輸液消炎,真正來找中醫了,表證已經不多,最多的就是“少陽證”,三陰證也不少。
因為邪在少陽,正邪相持,低熱持續不退,正是弱陽與邪相爭,爭而不勝的表現。持續的體熱,會傷陰津,所以,有“咽干”的表現,因為三焦于膽府相通,三焦熱就會令膽熱,膽熱使膽中苦汁不寧,上沖入胃到口,故而“口苦”,肝于膽相表里,膽熱肝就會熱,肝開竅于目,故而“目眩”。所以,這個熱還是需要用涼藥清一清,黃芩是也。半夏,是針對膽熱上攻逆胃作嘔的。
柴胡24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 人參9克 大棗4枚 生姜9克 甘草6克
從原方用量來看,還是以暢三焦為主,扶正為主。。
外來寒邪侵襲機體,正氣奮起抗敵,迎戰于太陽肌表,故而脈浮。浮為陽脈,但“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陽作用在陰上,即成脈象。切脈,切得就是陰陽,切得就是脈管中的血液盈虧,以及推動血液得的動力,還有脈管的緊舒程度;
麻黃湯證,脈浮緊。浮脈:如水漂木,輕按既得,重按稍減;是正氣浮勝于外的表現。說明,正氣奮起抗敵于表,說明正氣在表;正氣在表,在里的正氣就不足,所以,重按稍減。為什么用到甘草,甘草就是補中氣的。正氣,就是陽氣,所以,用了桂枝甘草,辛甘化陽。正氣抗敵于表,因為爭而不勝才有了癥狀,才叫做病;治療就是助正驅邪,桂枝甘草就是助正。
因為是寒邪傷人,寒性收引,故脈管會比較緊張;這個脈管緊張,并不是說血管里的血容量很多,撐漲血管,如果是血容量很多撐漲血管,重按也不會減的。但這里說的是浮緊,緊的緣故主要是“寒”。
我們用了這個藥物幫助著我們自身的正氣與外邪抗爭,叫做“助陽抗寒”,用了藥物之后,如果自身本來的陽氣就基本把寒邪逼到最外邊了,那么,用上藥之后可能會一劑而愈。打個比方,體溫達到38度才能發出汗來,如果在吃藥之前,體溫已經達到36.9度,陽氣就需要0.1度的幫助,而你正好就給了藥物,給了0.1度的幫助,那么就會出現“覆杯而愈”的效果;如果,你的體溫只達到36.7度,需要0.3度的幫助,但你只給了0.1的幫助,那藥物就會因為病重藥輕,不僅不汗出而愈,反而會使體溫更高,給人一種用藥后病情加重的表象,此時,醫生當心知肚明,再給與0.2度的幫助,自然會汗出而愈。
因為寒邪收引,把汗毛孔收引住了,汗閉郁在體表,即使陽氣再盛,豈不是閉戶捉賊。麻黃開鬼門也。說麻黃發汗,還得需要助陽藥相助,要不信,你給病人喝一碗冷麻黃湯,恐怕發不出汗罷。杏仁,降廢氣,與麻黃組成一宣一降,正好模擬了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宣是為了降,降是為了宣,宣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宣肺氣,開腠理的作用。
體痛,乃是寒邪閉阻血脈,不通則通,桂枝溫經通陽,通則痛止。
嘔逆,乃是中氣虛寒所致。中氣,既是在中之正氣,今因外邪入侵,正氣御敵于外,故使中虛做逆。若嘔逆嚴重,可加生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