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易經系辭》通講(十 一)
 
 
       今天在正式講《系辭》第二章之前,先講了邵雍這首《觀物吟》。說是題外話,也不是題外話,因為這和我們今天要講的易卦變化是有聯系的。好了,下面我們正式來學習系辭的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這里的圣人,指的是創設易學、對易學貢獻非常大的上古圣人。在《易經》的歷史中,有“易歷三圣” 之說,首先第一位大圣,就是伏羲氏。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伏羲是作為人文之祖而存在的,他和女媧是兩夫妻。我們在漢代出土的畫像磚里,也能看見伏羲女媧的形像。伏羲是男身,女媧是女身,他們都是人首蛇身。上半截是人,下半截是蛇,兩條蛇尾纏在一起,所以也被稱為“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圖”。伏羲在左邊,手中拿著一個用來畫圓的規,和我們現在的圓規很相像;女媧在右邊,手上拿著一個畫方角形的工具,叫做矩,類似于現在學生用的三角尺直角的那一面。



  

    這幅圖畫很有意義啊!從人物的形體看,人首蛇身,象征著人類文明的初始階段,一半是人一半是野獸嘛。那時是人類從動物性本能在向文明時期過渡的階段,所以伏羲又被稱為人祖,實際是開創人類文明的第一人。伏羲和女媧手持的規和矩,也很有意思。規是用來畫圓的,矩是用來畫方的,所以代表了“天圓地方”之說。伏羲女媧教會人們明白了天圓地方的道理,于是人類社會就有了規矩,有了規矩才會有人類的文化和文明。我們常說的“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就是從這里來的。相傳《易經》的八單卦就是伏羲氏創造出來的。宋代的先天易學出來后,就把乾南坤北的這一套歸結在伏羲身上,稱之為伏羲八卦。不管說法怎樣,總之伏羲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作為易學來說,也是一個源頭。



  

    第二是文王周公,他們父子是周代文化的開創者。在商代末年的時候,周文王是整個商王朝里面最大的諸侯,商紂王感覺威脅很大,就把文王抓起來,囚禁在羑里(現在的河南湯陰),一共關了七年。相傳周文王在監獄里面沒有玩的,就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拿出來進行推演,推出了六十四個重卦,同時對卦辭進行了創作,把六十四卦每個卦代表的意思寫了出來。后來,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則把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爻辭進一步解釋出來,所以后來也有“文王畫卦,周公爻辭”的說法。當然,這些都是傳說。周文王一族往上推到堯舜時代,是發明農耕文化的后稷的子孫。估計《易經》在上古時期,就在這支家族中代代相傳,到了周朝初期,經文王、周公的進一步發揚,才形成了現在所說的《周易》。



  

    第三個圣人當然是孔子。傳說易傳“十翼”都是孔子所歸納總結出來的。當然,經現代人考證,易傳并不是孔子一人完成的,而是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初,經過了眾多易學家的集體工作,留下了多人整理的痕跡。但是,大家都愿意把這個功勞都歸結到孔夫子頭上,這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古人都不愿意在文化上面居功,都愿意把一切功勞歸結于領袖,歸結于圣人。這和我們現代人動不動就打筆墨官司,并為了署名權爭得頭破血流大相逕庭。雖然易傳并不是像后人所認為的那樣,是孔夫子一人所為,但實際上,孔夫子在易學上面的造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史記》里面對孔夫子在易學上的傳承也記述得很詳細,他的易學下傳商瞿,再經六世而傳到漢代的田何手上。這中間的傳承脈絡,司馬遷記錄得很仔細。



  

    易歷三圣,就是易道的完成,是經歷了伏羲、文王、孔子這三圣,他們的道統和法統是代代相承的。孔夫子的學問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可以說是集中華上古文化之大成者,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就是這些古代圣人把《易經》六十四卦畫在那里,每天通過觀察卦象、爻象的變化,來了解天地的運行、萬物的生滅、社會人事變化的運行規律。圣人設卦觀象,但是考慮到后人光是看卦象、爻象是看不出什么明堂的,于是為了讓我們這些愚蠢的后人能夠明白,能夠理解和辨明吉兇,就把每一個卦的內容、意義用語言寫出來。圣人們將語言文字與卦象爻象拴在一起,這就叫做系辭。



  

    我們看手里的《易經》,每一卦下面都有卦辭,卦辭下面又有彖辭、象辭。卦辭就是解釋每個卦的;彖辭是對吉兇的判斷,傳說中,彖是一種野獸,牙口非常厲害,牙齒很硬,把鋼鐵都能夠咬斷,所以,它代表的是一種斬釘截鐵的判斷。象辭是表達這個卦在人文世界中所體現出來的象征意義。同是時,每一爻又有爻辭,爻辭就是解釋一個卦當中具體每爻所處的位置和內涵。爻辭下面還有小象辭,是解釋每一爻的人文內涵。我們翻到每一個卦,都可以看到上面這些相關的內容。總之,系辭就是拴了那么一些語言文字在卦象上面。圣人們給卦、爻系了辭,我們學習起來就方便了。


  

    下面一句“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就需要多說幾句了。我們以前說,只要說到剛柔,就要想到是陰陽二氣。一卦當中,剛指的是陽爻,是代表陽氣的符號;柔是指的陰爻,一陰一陽這么相互作用,剛柔相推就產生了諸多的變化。《易經》一個卦有六爻,六爻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剛柔相推而形成的。打個比方,就像我們人一樣,尤其是夫妻之間,有些人拉拉扯扯一輩子,見面就煩,分開又想,就這么剪不斷、理還亂,這么拉拉扯扯就玩了一輩子,生下一大堆子女了事。這就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狀態。


  

    我們第一章講了“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里的剛柔相推與剛柔相摩實際是一個意思。只不過,剛柔相摩有點相互吸引的意思,剛柔相推又有點互相推動、排斥的意思。總之,整個卦的六爻變化,就是這陰陽二氣在里面攪來攪去,胡攪蠻纏的結果。因為剛柔相推,就會產生許多變化,六十四卦就是由于剛柔相推而變化產生的。同時,每一個卦中,由于剛柔相推相摩,還會產生出新的變化來。


  

    《易經》里講卦爻的變化,用的是錯、綜、復雜來表示。我們現在把“錯綜復雜”當作一個詞來使用,但是在《易經》里面,每個字都代表一種變化的規律。


  

    我們先來談錯卦。什么是錯卦?就是陰陽相錯,陽爻一錯,就變成陰爻。舉例來說,乾卦六爻兩兩相錯以后,就成了坤卦,所以乾坤二卦是互為錯卦。《易經》整個六十四重卦,實際是由三十二對兩兩相錯的卦形成的。為什么會有錯卦的概念呢?我們在判斷一個卦的時候,不僅要看本卦,同時還要看到對立面。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考慮問題,這樣才能考慮得更全面,看問題才能更清楚。


  

    我們看乾卦,知道它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前面我們也講過,“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們要知道,乾坤二卦必須要成對出現的,講到乾就必須講到坤,說到坤也必須要涉及到乾。前面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也是這樣。“易則易知”說的是乾卦,“簡則易從”說的就是坤卦,總之都是成對出現的。這樣兩方面都照顧,就可以把一個卦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看清楚。我們在社會人事當中也是如此。我們做一件事情,有時候做錯了,為什么會錯?就是因為把陰陽搞反了嘛。既然這是錯,那總有對的一面啊,這個錯的對立面就是對。錯卦就是陰陽相錯,我們要做這個“錯”的對立面的事情,那就對了。


  

    下一個概念是綜卦。綜卦,就是上下相綜。剛才我們講的“三十六宮都是春”,這三十六個對宮卦,就是指綜卦。怎么個上下相綜法呢?比如我現在在黑板上畫一個卦,然后把黑板的上下掉過來,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卦的綜卦。那么,乾卦掉轉來還是乾卦,坤卦掉轉來還是坤卦,它自己是自己的綜卦,這就叫單宮卦。除乾坤二卦之外,單宮卦還有離、坎、大過、小過、頤、中孚六個卦是這一類型的,是自我對宮的。加上其它的二十八組對宮卦,總共加起來就是六十四卦。


  

    綜卦是要反映什么問題呢?《易經》每一卦,都是由上下卦或者說是內外卦組成的,或者叫做前后卦。總之,它是由兩個單卦所組成的。我們為啥要倒過來看一個卦呢?中間就涉及到因果流變的問題。我們剛才說,卦氣是由初、二、三、五、六,由下往上生長的,所以在畫卦的時候,我們應該先畫最下面那一爻,再依次向上畫。一個卦是這么形成的,這就有一個先下后上,先內后外,先后后前的因果關系,也可以說是一個時序、一個順序。我們判斷一個事情的時候,比如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罵我們:“從小不學好,三歲看到老”。這從時序上來說,就是順著時間的因果關系來看整個事情。綜卦呢,就是反過來,從現在推回過去,從結果推到原因。一個老年人坐在那里,我們通過他的言談舉止,就可以推測出他年輕時候、甚至是少年時候的狀況。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洞察力,能夠翻來覆去,把人生的順、逆情境都看清楚透徹,那么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就會更本質,在生活中就具有更大的智慧。


  

    錯卦就是橫向地、讓我們看到事情的對立面;綜卦就是縱向地、讓我們倒因為果、倒果為因地觀察一件事情的變化。明白了錯、綜的道理,我們在打出一卦的時候,就不僅要看本卦是如何的,還要看它的錯卦,即反面是如何的;進一步還要通過結果來看原因,從而明白中間發生變化的關竅在哪里。


  

    綜卦在《易經》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序卦傳》上就可以看出,《周易》六十四卦的順序主要就是以綜卦為主的一個系統。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易經》首出乾坤就不說了,這兩卦是自我為綜。自首出乾坤、開天辟地以后的第一個卦,就是接下來的屯卦。屯卦上澤下震,為水雷屯。屯就是屯集的意思。自開天辟地之后,萬物尚未產生,天地之間有一個力量聚集、屯集的過程,這就是屯卦的精神。屯卦倒過來看,它的綜卦就是山水蒙卦。蒙對于人類來說是啟蒙的意思,對自然界來說,蒙和萌相通,是萬物處于萌動的狀態。所以屯卦和蒙卦是互為綜卦的。


  

    按照《周易》的卦序,后面接著的就是需卦和訟卦,這一對同樣是相為綜卦。啟蒙了、萌芽了,就會有需要了,就要待時而需。萬物啟蒙之后,種子發芽生長需要陽光雨露,如果是在園林里面,還需要人工施肥、除草等各種外力。需卦有待時而需的感覺,要等待,不能主動去要求,這就是需卦的根本含義。水天需的綜卦是天水訟。它們相互為綜,有需要就會有爭訟。訟卦,下坎上乾,坎為險,內卦為險當然就要外發而申訴,即所謂“懷險而申”,這是訟卦的根本含義。它它和需卦也正好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再按卦序下去的師、比二卦,依然是互為綜卦的。《周易》的其它各卦也大抵如此。


  

    當然,像既濟卦和未濟卦,這一對既是綜卦又是錯卦,這里面也是有它的道理的。水火既濟,是《周易》卦序中倒數第二個卦,倒數第一個是未濟卦。《易經》六十四卦,是不會給你一個確定的、完滿的結果的,不會給你一個終極答案。它總要留個尾巴,告訴你一切都要繼續輪回。只不過,這一段的輪回只給你講到未濟卦,預示著下一個輪回又將開始。既濟卦和未濟卦,它們就既是綜卦又是錯卦,每一爻都陰陽相錯,倒過來一看,又兩兩相綜;同時在精神內涵上,既濟卦與未濟卦也很有可比性。大家下來不妨結合這兩卦的卦辭、彖辭和象辭來體會一番。我這里就不再多說了。


  

    上面是講了錯卦與綜卦的概念和道理。下面我們就要講“復雜”了,來說說錯卦和綜卦之外的復雜是什么卦。復雜是什么呢?就是一個卦的內部變化,也就是通常說的互卦,也叫交互卦。


  

    我們看乾卦,它是六爻皆陽,那么它內部各爻無論怎么組合,所形成的新卦仍然是乾卦。坤卦六爻皆陰,同樣也不會產生內部的爻變。所以乾坤二卦是沒有交互卦的。那么其它各卦呢?當然就有不同的變化了。易卦的每一卦都有六位,即初、二、三、四、五、上。互卦就是指去掉最下面一爻和最上面一爻,就像評委會打分一樣,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只把中間的部分留出來評羊。交互卦也是同樣,它將二、三、四爻重組為一個新卦的下卦,三、四、五又重組成上卦,那么這個六爻的新卦,就代表本卦的是一種內部的變化。這就是互卦的含義。


  

    比如我們來看離卦,上離下離,為重明之卦。大象辭云:“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意思是說離卦為雙明之象,代表文明之意,大人君子以文明之光繼往開來,照耀世界。如果沒有人類文明,這個世界將陷入一片黑暗,所以離卦有文明發達之象。那么,離卦的交互卦是什么呢?我們不妨來畫一下。看,組成的新卦上兌下巽,為澤風大過卦。這就說明離卦當中,有大過卦的含義。大過卦的彖辭是:“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什么叫做棟橈呢?就是說,這個棟梁之木已經有點彎彎曲曲的了,本末弱也,就是說木質已經有點問題了,有危險了。離卦的內部為什么會有大過的含義呢?其實很簡單,人類文明從古至今不斷地發展,如果稍微不注意,內部就容易產生問題。比如我們看今天的現代文明、現代科技,說老實話,我看已經是高度發達到了“棟橈”的地步了。核工業已經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克隆技術已經打破了人類倫理的接受程度,而人類對大自然的任意攫取和破壞,已經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的速度愈來愈快、各種危機已經四處顯現。當代西方思想界早已開始了對人類文明的反思,現在環保主義、自然主義、動物保護主義流行,他們都提倡過節儉的生活,提倡對自然環境和物種的保護,提醒人們對現代文明中的種種弊病進行反思,從而對自身無休止的欲望加以節制。


  

    在這個問題上面,我們要特別注意。按照我們中華傳統來說,社會人文這套東西可以讓它健康、適度地發展,但必須以不妨礙大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為前提,不能以犧牲環境以及其它物種、其它生命成為我們文明發展的代價。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特別強調“知止” 的觀念。離卦中的雙重文明之象,也要知止,也要適度才行,不然就會變為大過之卦,人類文明的大廈就可能因“棟橈,本末弱”而傾覆。如果有一天,這個地球上面只有人類,其它動植物都沒有了,其它生命都消失了,人可能也就差不多要消滅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中求得和諧與平衡,這樣才是長久的發展之道。


  

   我們剛才講了易卦中錯綜復雜的變化,有些同學可能聽得有些懵了。實際上,如果把這個拉幾節課慢慢來講,可能味道會長一點。剛才課間休息的時候,阿舅說我講的全是干貨,不好消化吸收,我也是確實是加不來水分。有些人講課水分很足,天花亂墜的,讓聽眾聽得也很帶勁,但是真正下來問你聽了些什么,好像也說不清楚。我們剛才講到了邵雍的那首詩,恐怕以前是沒人愿意這么老老實實、打破沙鍋來講的。我這里給大家和盤托出,也是覺得道乃公道、器乃公器,處處留一手也沒什么意思。


  

    我們來看下面一段:“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吉兇者,失得之象也”,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一個卦的吉兇是通過人的得失來進行判斷的。在社會人事當中,得則吉,失則兇,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當然,對每個人來說,對得失的理解又會有差異。同一件事情,對有些人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是有得的,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就可能是兇,是不能碰的,是損失。反之亦然。所以,得失之間必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我們經常說“要放下,是非得失都要放下”,放下就是失去嘛,但是這個失去的,是種種“是非得失”失去了,卻可以得到內心的安寧。心安才是最大的得。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你只能失其小而得其大,舍魚而取熊掌。我們在座的各位,在書院學的都是圣賢之道,那么對得失,就要有一個根本的判斷。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德行上面,放在道心上面。在世間的功名利祿上,不要考慮過多的得失。如果有道心,有德業,那就是根本上的吉。如果失去了道心、失去了德業,就是根本上的兇。我們要站在這個尺度上,才能對世間的吉兇得失有個根本的判斷,不然的話,得失這個問題在具體的事情上來說,就很復雜、很難說清楚,就很容易被世間的是非得失蒙蔽。你被這些東西蒙蔽了,就會兇多吉少。所以在得失之象上,我們要抓到根本。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這里涉及到了兩個概念,一個是悔,一個是吝,這也是易卦的卦辭里面作為判斷的結果之一。吉兇是代表兩頭,一頭是非常好的事情,是吉,另一頭是非常壞的事情,是兇,而吉兇的中間的狀態,就有悔、吝兩種。悔指的是小的不幸,吝指的是困難、困境,這兩者雖然對我們來說不是致命的問題,但是一個人如果成天處在悔吝當中,成天嘰嘰歪歪,磕磕碰碰的,心頭也會不爽,也干不出什么像樣的事業來。對于普通人來說,大吉大利的事情一輩子可能遇不到幾次,大兇大險的事情,一生也遇不到多少,所以更多的時候,都是處在悔吝當中。這種悔吝在日常生活中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很多的煩惱。我們一生當中,充滿了很多后悔的事情,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關于悔吝的感覺,錢鐘書先生在他的名著《圍城》里面有個比喻:婚姻就像是一個金絲鳥籠,在外面的拼命想進去,進去了的又拼命想出來。很多人可能都有這種體會。結了婚的人時間一長就后悔,尤其是遇到了更好的對象時就更后悔了。古人也是如此哦,所以才有“恨不相逢未嫁時”這樣的詩句。一個女子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知心知已的帥哥,那就后悔了,自己已經嫁人了啊,為什么不在沒有嫁的時候就遇到他呢?但是,還沒有結婚的,還沒有鉆到婚姻這個金絲鳥籠的人,感覺又如何呢?書院在座的當中也有鉆石王老五啊,在別人眼中倒是自在瀟灑、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是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不是真的感到自在瀟灑呢?只有自己曉得了。四川民間有種說法是:“早生兒,早享福;早栽秧,早打谷;吃飯有人端茶水,喝酒有人拎酒壺。”人就是這樣,在外在里都有后悔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


  

    以前我很喜歡一個西方的作家,叫米蘭?昆德拉,捷克人。他有本書的名字就很精彩,叫做《生活在別處》。這本書的宗旨就是說,人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在別的地方,別人過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混個小官,當個科長處長也很巴適,至少整天都可以吃香喝辣。但當上科長處長以后,又覺得廳長局長更好呀;當上了廳長局長,覺得市長省長更威風啊,封疆大吏嘛!覺得自己還有余力進入最高層的,便想當宰相,當了宰相很可能就想當皇帝了。當了皇帝還是有想的哦!開國皇帝大多想長生不老,結果不少皇帝就是吃丹藥毒死的;而末代皇帝呢,就像崇禎皇帝要死的時候,抱著長平公主說:“愿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這表明當皇帝的也是煩惱多多,世人沒有不后悔的。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如意者僅一二。”等我們老了后,如果回憶起來,覺得一生中還有一、兩件事情做得可以,那也就很不錯了。如果老是想自己一生好失敗,十之八九都不如意,那就沒意思了。人生本來如此嘛!所以,“悔吝者,憂虞之象也”,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用佛教的說法,人生本來就是煩惱集聚;生而為人,就是有煩惱的。基督教里面說,人生下來就是有原罪的,天生就有煩惱,就有罪過,那是沒有辦法的,我們要認這個賬。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上一節課,我們主要就在講變化,錯綜復雜,變化非常多。《易經》的運用,主要就是在變化上面。為什么圣人要設卦觀象呢?為什么要搞些錯綜復雜的方法,讓易卦變得這么麻煩呢?就是要我們在人生的復雜變局中知進退。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在這個人生的變局當中,要知道什么時候是達、什么時候是窮。如果真正觀察清楚事態的變化規律,是該入世建功立業的時候,就勇于進取承擔;是該你獨善其生的時候,那是欣欣然像陶淵明一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像隱士一樣舒服地去生活。這是在易學上的真功夫,就看我們在學習中能不能靈活運用,能不能知變化、知進退。


  

   這種知變化、知進退的例子,在歷史上也非常多。比如宋初的陳摶,道家稱為陳摶老祖,是很了不得的神仙級人物,也被稱為“華山瞌睡仙”。這個陳摶老祖,在五代末期看到天下大亂,確實是起了打貓兒心腸。當時,他在華山以修煉為名,秘密召集了一批游民,組織成了一支游擊隊在華山上操練,希望天下一旦有變,自己說不定可以問鼎中原。周世宗知道了他的名聲,軟硬兼施把他“請”京城,關到密室里面。這個陳摶也確實了不起,不吃不喝,在密室里睡起大覺來,一睡就是幾十天。皇帝覺得,一個只知道整天睡大覺的人怎么會謀反呢?不像啊!他又穿得那么邋遢,如果這么殺了他,似乎沒有什么道理啊!何況民間還傳說他是個神仙,把神仙殺了恐怕不好啊!于是,只能把他放回華山。不僅放了他,還到處宣傳,說他是華山睡仙,還派了州縣的地方官吏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去給他送米送糧,大概也是要監視他的行為。陳摶雖身在山林,卻一直非常仔細地觀察天下的變局。有一次在華山上遇到過路客,就問局勢有什么變化,那個人說,趙匡胤在陳橋發動了兵變,已經稱王了。陳摶聽了后,馬上曉得真命天子誕生了。因為陳摶一直是在觀察著各方勢力和變局,觀察著此消彼長。趙匡胤一出手,陳摶就知道天下已定,大宋建立以后,他也就安安心心修道去了。


  

    宋朝皇帝對陳摶很客氣,把他請到皇宮里住起,王公大臣們都輪番向他請教。據說他授予趙匡胤兩條計策,其一是“杯酒釋兵權”,只用了一頓好酒,便將天下的兵權收歸皇上;而那些幫趙匡胤打天下的將軍們,也得到頤養天年的善終,使“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悲劇,沒有在大宋朝上演。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著名、非常了不起的啊!其二是陳摶預卜了宋王朝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憂。趙匡胤多次請他解釋,陳摶都以天機不可泄露而推托。后人便附會認為,這是宋王朝步步南遷之讖,體現了宋朝國都從開封遷杭州,直至廣州崖山而最終滅亡的過程。陳摶獻上此二計之后,便向趙匡胤索取華山。趙匡胤也慨然許之,真的把華山封給了陳摶,并敕令永不納糧稅。


  

    我們看這個陳摶,雖然他沒有當成皇帝,但是在文化上卻建樹非凡,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宋代的文化。比如他的先天易學,開創了宋代易學研究的新傳統,不僅影響了邵雍,還影響了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我們當時在講《太極圖說》的時候就說過,周敦頤的《太極圖》是從陳摶老祖的《無極圖》中變化而來的。所以《太極圖說》里面第一句就是“無極而太極”,在整個宋代的學術思想里面影響巨大。陳摶對天下大事都很清楚,也真正做到了知變化、知進退,所以后人評價陳摶是“集兩宋道德于一身”的人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系辭傳上傳:第二章 果真能懂易經的人便可以吉而無不利?
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33部書籍:3 陰陽二爻知天算命——《周易》
初讀之十五:“圣人設卦”的辨析
關于《周易》孔子選擇繼續絮叨,「系辭」下篇第一講 | 醉讀周易
系辭上傳新注 ——注釋:范傳忠
20.《實用周易指南—易傳》——易經囊括了哪四種圣人之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邵阳县| 成武县| 炎陵县| 张家港市| 金门县| 天祝| 广汉市| 龙游县| 平度市| 罗城| 汕尾市| 浮山县| 建平县| 石棉县| 大港区| 新津县| 柞水县| 保德县| 南乐县| 册亨县| 安平县| 奎屯市| 绥中县| 丰顺县| 西吉县| 行唐县| 碌曲县| 苏尼特左旗| 临沭县| 普格县| 沅陵县| 钟山县| 永安市| 福安市| 朔州市| 横山县| 江川县| 炎陵县| 南通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