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幾句,可以說是判斷爻位最基本也是重要的規則:“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這一段是對爻位特點所作的歸納性闡釋,下面我們還是慢慢來學習。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同功,就是指的第二爻與第四爻同居陰位,同有陰柔之功。六爻之位中,一三五是陽位,二四六是陰位。前面我們講“初則難知,上則易知”時,已經對初爻和上爻的特點作了分析,這一段主要是分析二、三、四、五這四個爻位的特點。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它們都是以陰柔、柔順作為基本功能,但是它們所處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處在下卦之中,一個是處在上卦之始。功能雖然一樣,但位置差別很大,感覺完全就是兩碼事。如果能夠得中,比如我處在這間屋子的中間位置,那么我們對周圍的一切動靜都能夠觀察得到;如果不能得中,比如我只是蹲在一個角落里,那么視野就很有限。一個卦的第二爻與第四爻,因為“同功而異位”,所以它對全卦所起的作用、結果就大不一樣,這就是“其善不同”。
第二爻和第四爻到底會產生什么不同的作用和結果呢?就是“二多譽,四多懼”。凡處在第二個爻位的,往往就會有很好事情,有很多贊譽之辭,這就是二多譽。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剛才說了嘛,它處在下卦之中、內卦之中,得中當然就處于很有利的位置了。四多懼,是因為第四爻處在上卦之初,離上卦之中位只有一步之遙。我們原來講過,一個卦的核心,也就是最重要的位置,就是第五爻,也就是上卦之中位,不管是六五也好,還是九五也好,對一個卦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這個爻位。上卦是代表全卦的結果,第五爻又是這個結果之中最中間、最重要的位置,處于結果的中心。大家想一下,第四爻這個位置已經挨近了第五爻,越是在臨近中心的地方,就越應該小心謹慎。“四多懼”正是由于其最接近上卦之中,也就是全卦之核心的緣故。我們看中國歷史的很多經驗,所謂“伴君如伴虎”,你的位子離最高領導越近,你就越是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然的話,很可能就會栽跟頭。除了來自于第五爻的壓力外,同時第四爻還要接受第三爻的步步緊逼,你下面的人還在緊盯著你現在這個位子呢!說白了,如果你是處在宰相的位置,其他各部的部長級人物,也都還把宰相的位子盯著,那么多想坐上你這把宰相交椅的人在算計你,能不多懼嗎?所以處在第四爻這個位置,確確是非常之難受。那么“二多譽,四多懼”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當然這里說“近也”,是說二、四爻位的功用是很接近的。比如乾卦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你這條龍最需要的就是去跟九五爻這個“大人”相見,對不對?那么你處在第四爻的時候,已經最接近九五,正是已經“利見大人”的位子。所以,二、四爻位都處于臣位、柔順之位,被動的感覺是很相近的。只不過因為爻位不一樣,或譽或懼的心理狀態就相差很大了。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處陰柔之位,處柔順之地,處臣下之位時,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就是“柔之為道,不利遠者”。雖然一陰一陽之謂道,但我們說陽主陰從,以陽剛為君主,以陰柔為臣輔,也正是陰陽之道的自然體現。二、四皆處于臣輔柔順之位,自古以來是臣不自立,必須要伴君而立。陰位既是指的臣道,那么為臣之道,就必須緊隨其君主。我們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在各個諸侯國中,哪怕是德高望重、權傾一國的重臣,如果老主子、老領導不幸去世了,也必須要守君臣之道,哪怕是拐彎抹角找一個王族遠親,把他立為新王繼位,這些重臣都不敢自立為王哦!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圓滿你的臣道。不然的話,你有違臣道,作為一個叛逆之徒就會遺臭萬年。所以“為臣之道,不利遠者”,你不可以離君臣之道太遠,更不能把君主晾在一邊,自己孤臣遠行,當一個純粹逍遙于方外的隱士。
我們現在做事,講的是一切成績都歸功于領導,歸功于上級。為臣之道,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出好大的名、立好大的功,讓天下老百姓都贊美你、贊嘆你,而是要輔佐君主、幫助領導去完成最高的目標。
為臣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最重要的不是出頭得到多少功勞,而是默默無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功勞都歸之于君主了,所以沒有過錯,就是為臣之道最大的功績。如果你想要諸事無咎,那就必須是“其用柔中”,也就是以謙卑的心態行中庸之道。我們看易卦六位當中,陰位是二、四、六,全部陰位最好的位置、最得利的位置、最舒服的位置,就是第二爻。因為第二爻能夠“柔中”,其它的四、六爻位都不能得中。所以,在易卦各爻之中,以陰柔之位而得到最高分的,當數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可以說是為臣之道的最高水平。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因為三、五爻位都是陽位,陽位就是君主之位。處陽位之時,就要體現出一種陽剛之氣、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處在陽位“同功”的狀態。至于說它異位,與剛才我們分析陰位是一樣的,第五爻處于上卦之中,第三爻處在下卦之末,所以說它們體現出來就結果也不一樣。“三多兇”,第三爻雖處陽位,有一種陽剛之氣,但是你處在下卦之末,已經走到了下卦的盡頭,其位低賤,如果你翻不到上卦去,就會非常危險。“五多功”,第五爻當然是處于全卦最尊貴的核心地位,其它各爻都是圍繞著第五爻在動,所以,其它各爻所有的功勞當然都要歸功于第五爻。同為陽位,之所以會出現“三多兇,五多功”的結局,就是因為爻位的貴賤不同。當然,這里的貴賤一說,是指三、五爻位在全卦中的具體作用不同而已,所謂貴賤者,實無貴賤,是名貴賤也。
“其柔危,其剛勝耶?”經過上面的一番分析,我們就可以從陰、陽不同的位置上面,來體會我們平常為人處事時應該采取的態度。這個態度就是由自己所處的位置決定的。處在陽位之時,做事就要有這種乾剛獨斷的感覺,就需要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如果是處于陰位,那么做事情的時候就應該小心謹慎,以柔順為主,以無咎為要。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系辭下傳?第十章》
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系辭》下傳的第十章。下傳第八章一開篇,就是“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第九章開篇又是“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第十章還是“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從這幾章來看,都是贊嘆易道的成書,贊嘆《易經》這部書是中國古代圣人對后世的偉大貢獻。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作為易道本身它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規模之宏大,指涉之精微,不可以對它有任何的局限,所以它是“廣大悉備”,詳盡無余。不管是人事還是物理,不管是自然之道,還是社會之道,它都無不具備包容。這里還有一個“三才”的概念。所謂“三才”,我們經常說哪個是天才,哪個是鬼才,哪個是人才。“才”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學古文有個偷懶的辦法,就是把一個字與另一個組合,組成同義復詞,來考察它的意義。比如“才能”這個詞,“才”就是“能”,無才便無能。很多詞都是這樣,把兩個字放到一起,就明白這個字的意思。“天才”就是有天那么大的能力,“地才”就是有地一樣的能力,“人才”就是人中之龍,是在人當中最有才能的,“鬼才”當然就是精靈古怪,匪夷所思,但是能力也很強。這里所說的“三才”,就是傳統文化中經常說的天、地、人這三才。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一般的《易經》注解,認為把天、地、人放到具體的易卦中,是對爻位的理解。比如說在單八卦里面,三根杠杠畫出來的一個卦,一般的注解就說,上爻講的是天道,就是天才;中爻講的是人道,人在天地之間,是人才;下爻是地道,是地才。這是從單卦的角度來說的,但“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就是指一個六爻重卦。重卦是把兩個單卦重到一起,一般來說,單卦不能為用,它只是一個象征體系,整個《易經》要運用起來,必須形成六十四個重卦。所以,按一般的說法,上兩爻稱之為天道,中兩爻講的是人道,下兩爻講的是地道。所以,“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我們看易書上的注解,基本上都是持這個觀點。
但是,這個天、地、人的三才之道,在我們的修學系統中,尤其是從本光法師傳承下來的方山易,對這個說法有非常嚴厲的批評,認為這個說法牽強附會,把天、地、人三才的說法和易卦的六爻扯到一起,是完全錯誤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按天、地、人三才的這個角度來看待易卦,就跟《易經》八卦的基本結構完全相左了。我們以前講過,六爻重卦是以下卦、上卦兩個單卦相重而成,如果按天、地、人三才來命名爻位的話,就完全把易卦的根本結構打破了,就沒辦法來“取象類比”。但是,“取象類比”是《易經》運用的核心和基礎。《易經》之所以跟其他的學術系統不一樣,其取象的基礎就是乾天、坤地、艮山、兌澤等這一系列的單卦。如果你連整個重卦結構都打亂了,那么,《易經》作為一個系統也就不成立了。在《易經》的運用上,是沒有辦法按天、地、人三才的角度來判斷易卦和爻位,只是在《系辭》里面有這么一個說法,所以這個說法受到了方山易的嚴厲批評。同時,我們仔細分析《易經》六十四卦的卦爻就可以看出,每一卦、每一爻都是談社會人事之道,所以方山易認為,《易經》六十四卦是通講社會人事,極少涉及自然之道。一個六爻重卦中,人道是貫穿了從初爻到上爻的,這就是方山易跟其他各家易派區別最大的地方。
下一句,“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易卦的六爻主要是體現易道變化所形成的規律,不同的卦,六爻的陰陽組合都不一樣。社會人事活動變化的規律,主要就表現在六爻的位置上,表現在陰陽不同的組合上。我們前面也講過,“爻也者,天下之動也。”一個卦,如果爻動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這個事情、這個事物處在不同的變化階段上,那就有不同的吉兇悔吝的結果,這就是“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一個卦的每一爻位置都不一樣。從初爻到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后到上爻,都處于各個不同的等級。乾卦的例子最明顯,比如一個人剛開始的學習階段,就是“潛龍勿用”;到了有一點點成績顯現出來,就是“見龍在田”;為了更上層樓,就要非常小心、謹慎,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階段;接著到了上卦更高一層,“或躍在淵”,要么進一步往行,要么就掉下來;過了這一階段,達到事業的頂峰,達到九五“飛龍在天”;最后“亢龍有悔”,高處不勝寒,又進入新的輪回。從這個例子上看,六爻之位體現的就是不同的等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位置。
把易卦六爻落實到社會人事上,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就體現個人的不同變化階段;從社會結構來說,就體現出社會結構的不同等級。到這里有人就會問了,佛教里面講萬法平等、眾生平等,《易經》說“爻有等,故曰物”,是不是就不要平等了呢?
其實,佛教所講的平等,是不平等中顯平等。每一個人的人格、精神本體是平等的,但是你處在社會不同的位置,天生又是不平等的。你出生在上流社會的家庭里,耳濡目染接受的教育就不一樣;出生在平頭老百姓家里,耳濡目染的又不一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一生下來就不可能平等。但是,這個社會性的不平等,并不妨礙你作為人類一分子在人格上、精神上的平等。誰都有生老病死,誰都有喜怒哀樂,在這些人性的基本層面上,肯定都是平等。
大自然里也是萬法平等、眾生平等,但眾生平等體現在哪里呢?就體現在物競天擇上面。處于食物鏈高端的動物,還是要以食物鏈低端的動物為食。老虎、豹子跟梅花鹿、羚羊、兔子這些相比,雖然一個處于食物鏈的上端,一個處于食物鏈的下端,但在老天爺面前,它們還是平等的。我最喜歡看“動物世界”節目,經常會受到很多啟發。為什么一只華南虎會引起那么大的轟動,全世界都集中眼光在盯著你?是因為老虎這個物種,處于亞洲食物鏈的最頂端,如果食物鏈最頂端的物種還健在,說明這個食物鏈整個是完整的,是可以有效運轉的。為什么呢?因為最頂端的物種要存在,必須是以整個食物鏈作為能量基礎,它本身也控制著整個食物鏈的平衡情況。前段時間看報道,說陜西的一個山里面野豬成群,破壞莊稼,農民拿這些橫沖直撞的家伙一點辦法都沒有,引起了到底該不該開放打獵狩獵的討論。但古代就沒有這種問題,為什么?它的食物鏈是平衡的嘛,老虎豹子這些猛獸,對食草動物就有一個制衡作用,同時食草動物的數量,也會制約食肉動物的繁殖。所以,雖然看似有一個等級在,但這里面也體現出一種互相制約,所以又是循環的,總體來說是平等的。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古人說“天下不可一日無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天下一日無主,很麻煩,到處都會冒起包來,誰都想做天下之主,天下就會大亂,“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生靈涂炭,老百姓就遭秧了。所以一個社會,作為最高的領導者,即使他平庸一點、水平差一點,但只要在正位上坐著,還在行使著他的權力,這個社會相對來說都比沒有這個平庸的頭領要安定得多、穩定得多。為什么?因為這個結構是完整的,位子沒有空缺。所以等級是一個結構的感覺,是整體的需要,而不是一個貴賤的感覺。在學易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 “爻位”,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就體現在這個“爻有等”里面,就體現在它的差別、等級里面。
“物相雜,故曰文”,萬事萬物的表象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事物,實際上也有著非常復雜的象,可以說是大小平等。比如地球,遠遠地看就是一個圓球,非常簡單,但實際上一分析,七大洲五大洋,山川草木動物等等,復雜得不得了。我們看一粒米很小很簡單,但仔細去分析,卻一點也不簡單。我們分析一下,一粒米的營養成分中,來源于光合作用的是多少?來自于泥土的又是多少?這一粒米是誰種的?是哪里產的?吃到肚子里怎樣變成養份的?有多少養份補充大腦?多少養份補充血液?多少養份補充骨頭?等等。這樣仔細一分析起來,可以說是無窮無盡。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都有無窮無盡的復雜性。所以,你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描述它、表達它,怎么辦?只有用文字、語言、文辭把它引申出來,這就是文化。人類文化很有意思,文化的作用是什么?說白了就是把大千世界、自然與社會的種種復雜、種種無序的事物進行有序化、規矩化、條理化,讓我們在某一個尺度之下,在某一個范疇之內能夠認識和把握。
我們的文化描述了一個事物,它未必就是我們描述的那個樣子。我們所描述的事物,只是在某一個范疇之內,在某一個特定的條件之下,把無窮無盡的大自然、無窮無盡的社會、無窮無盡的生命本身,進行了一個有序化、概念化、秩序化,讓我們覺得在這個世界生活,不那么充滿了不可知性、不那么不可確定。“物相雜,故曰文”,文化的作用實際上就是這么回事,你要體道而行,就要把文化這個東西透過去才行。
“文不當,故吉兇生焉。”前面我們說文化,實際上是對紛繁復雜、無秩無盡世界的條理化、有序化,但是“文不當”,就是對世界的秩序化、條理化表達得不恰當,處理得不恰當,那么就是“吉兇生焉”,就會產生吉兇禍福等種種結果、種種變化。
我們看現代的社會文化,的確具有一定的傾向性,一旦形成了,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就會很不一樣。現在的網絡文化,對全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好大!對人類將來是吉是兇、是禍是福,說實話沒人看得清楚。還有,對老百姓要如何引導?對社會輿論該如何導向?對社會上層該如何監督?這些一旦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作為一個社會文化工作者,目前在社會上好像并不受重視,處于邊緣化,感覺現在這個社會上哪個有錢、有權,就腰板挺直,形象光輝。實際上,一個企業家、一個單位領導,如果事情做不好,也僅僅就是影響一群員工而已,但如果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工作者,在文化上面,你的看法、觀點、意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就非常大。當然,現在的文化現狀不容樂觀。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人對社會上最令人不滿的行業做了個排序,在這個排行榜上,像教育、媒體、醫療這些本應該充滿人文關懷、最具有影響力的行業,居于成為反面教材,成為最令人不滿的排行榜的前三甲!
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這就是“文不當”啊!這種情形會導致很不好的結果產生。“文不當,吉兇生焉”,不管是學校教育也好,社會講學也好,媒體上寫文章也好,凡是跟社會文化沾邊的行業,作為一個有眼光的政府,都應該予以高度重視,文化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系辭下傳?第十一章》
這一章講易道的興起和所處的時代。易道興起于商、周兩個朝代的交替之時,當商朝處于窮途末路的境況之下,周朝正逐漸興起,最終周代取代了商代。《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拘禁之時推演出來的,六十四卦的卦爻之辭,也是在同一時期先后形成。所以,《易經》在周文王的家族世系中秘密傳承,到周朝取代商朝之后,才漸漸為世所知,并且用來指導一個朝代的興起,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得以圍繞著這個核心形成,并傳之千古。
周文王和殷紂王,一個是周代興起的代表人物,一個是商代衰落的代表人物,他們作為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成雙成對出現的人物,確實也體現出易道一陰一陽的特點。周文王所代表的是光明的一面,商紂王則體現為陰暗的一面;一個以德行流芳千古,一個以殘暴、荒淫遺臭萬年。正是這一正一反的兩個人物,代表了商周之際那個時代的特色,中國文化幾千年,對此都有定評。
但是,現在人的思想、行為也很奇怪。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報道,是關于在央視“百家講壇”講《三字經》的錢文忠先生。說錢先生在接受采訪時為商紂王翻案,說兩千多年以來,天下最大的冤案,就是被冠之以暴君之名的是商紂王。商紂王是歷史最悠久的冤案,然后重新給商紂王定位,說他是一個文武雙全、功勛卓著的君主。為什么呢?他也列舉了一些原因,比如在開疆拓土方面,商紂王做出了貢獻,使國土變得更大了。另外,在改革社會方面,比如貴族中的比干、箕子這些人,商紂王把他們干掉,弄他們下課,然后提拔了一些新人。當然,在《封神榜》小說里面,這些所謂的新人,都是一些狐妖獸怪,是一些極盡奸佞險惡之徒。這個事情在網上鬧得很大,本來錢文忠教授講得很不錯的,名聲也是很好的,但就因為這個事情大家朝他扔磚頭。結果錢教授坐不住了,在博客上辟謠,說這根本不是他的觀點,是某家報紙打電話采訪他,然后斷章取義,把他的原話歪曲理解,編出來的這么一篇報道。非常不幸的是,編出這篇報道的這家報紙,正是波師兄在媒體打工時的老東家。
現在很多事情確實說不清楚,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不斷拿名人來說事,嘩眾取寵;而有一些所謂的學者和教授的言行,有時候也讓人非常寒心。今天早上,我們還說起北大的一個教授、一個很出名的法律和心理機構的領導,居然公開說到北京上訪告狀的群眾,99% 都是精神病,有偏執狂。這個事情也鬧得轟轟烈烈,我不想評價,只是心里很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正在讀中學,以后要考大學。北大作為中國學子心目中的最高學府,尤其是在人文方面是有著最優秀的傳統的。當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時候,多么了不起!那是整個中國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但是,現在的北大教授居然是這個樣子、說這種話!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將來跟這樣的教授學習,會學成什么樣子?現在的教育很危險了。
上面扯遠了點,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下面一句“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當時周文王處于憂患、危難之中,系辭之中自然有很多憂患之辭、危難之辭,如果現在誰要寫系辭,上面說的社會上這些讓人憂慮的事情,可能也會寫到系辭里面去。之所以用了那么多憂患之辭、危難之辭,不外乎就是提醒人們要防患于未然,對社會危機要有一個預見,以此對社會人事的變化保持警惕性,爭取能夠改變時局,改變社會狀況,使未來的社會能夠長治久安。“危者使平”,說那么多危險的話,就是為了使社會安定下來、太平起來;“易者使傾”,如果我們把一個事情看得太簡單、太容易,忽視了社會危機,沒有真正的憂患意識,那么就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結果可能會有滅頂之災。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易道涵括廣大,天地、自然、社會、人事無所不容納于其中。就像佛教里的布袋和尚一樣,“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見十方,如實觀自在。”布袋和尚把乾坤如意袋一打開,啥東西都能裝在里面,把袋子一收,啥子東西都找不到了。易道就有這種感覺,“其道甚大,百物不廢”,啥子東西都裝在里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這一句非常重要,也是易道的精要所在。真正的學易之人,尤其是對易道真正貫通了的人,對吉兇之事,往往都是一笑置之,并不放在心上。吉者隨它吉,兇者隨它兇。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如果吉兇都已經凸現了的話,已成定局,已是結果,就非人力能轉化了,面對這個結果,隨便怎么掙扎都是沒有用的。所以《中庸》上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位而行,面對已成定局的結果,就像《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是你的命,所以你要安。對于一個真正的學易君子,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既然對吉兇悔吝這些結果無所謂,學易又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下面這句“其要無咎”,根本的是為了自己無咎,行為沒有過錯。至于我的行為能帶來什么結果?只要行為沒有錯,結果也不會錯到哪里去。如果一天到晚都盯著結果,瞄著一個好的結果去做,可能往往是天不遂人愿,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要把吉兇悔吝的結果交給老天爺,只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無咎,沒有過錯,就能心安理得。說白了,學易之要,還在于“安心”二字。這可是一個極高的境界啊!孔夫子說:“假我以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已。”他老人家對自己學易的要求也就是“無大過”,實際上就是“無咎”兩個字。
但是,一個人又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無咎”,一點錯誤都不犯呢?要達到“無咎”的境界,就要“懼以終始”,從頭到尾都要提高警惕,一點都馬虎不得。我反復說過,《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最重要的一爻就是乾卦九三爻,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要做到這個樣子才能無咎,沒有過錯。“此之謂易之道也”,你能夠做到無咎,就合乎于大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