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學者認為,氣功可以培補元氣。元氣是什么?我們在文章開頭已作了交代。元氣是原氣、真氣,是先天稟賦,為腎、命門之氣,根于命門,出之于腎,藏于丹田下氣海,為人身氣之動源,人體諸氣之根。清代名醫徐大椿《命門元氣論》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真火之宅,一陽居二陰之間,熏育之主,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靈樞·刺節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這都說明,元氣源于腎陰(腎精),由腎精等生化而來,是行于人體周身的正氣。氣功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兩部分。根據臨床觀察,只要練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對先天精與后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于精的病理范疇,通過練功,這些病理現象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改善,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固秘,脾陽得滋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于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沛,臨床表現為食欲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況得到改善等,這也是氣功對水谷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此外,先天之精藏于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腎精仰賴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榮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欲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元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即是“練功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滿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的機轉。練功元氣充溢后,則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良好的生理活動又利于水谷精微的攝取以補養腎精。這種良性互動則有益于陰液的保護,自然也有益于維護機體健康(陰陽趨衡)。
那么,氣功有動氣功和靜氣功兩類,練了都能益精么?是的。動氣功的優勢還在于使血流量加大,除了去惰性陰分(身體廢物)外,還可以沖開微循環系統以養陰。靜氣功則是一種最重要的內養功,對益陰保陽延長壽命具有深遠意義。佛家、道家都以靜氣功養生為主,許多著名的佛家、道家養生者壽命都很長,就是以靜氣功養益陰氣的結果。像佛家的“禪功”,道家的“內丹功”,都是極其重要的靜氣功。尤其是道家的內丹氣功,是“周天”功法,其運氣過程有煉己、調藥、產藥、采藥、封爐、煉藥等,又稱“河車搬運”,并分為大、小周天運氣法。小周天包括任督交通及坎離交泰(子午周天),為道家內丹術的精髓。即以意念指揮內氣,步驟為從下丹田經下鵲橋(后陰、谷道),從尾閭(lu)上夾脊關,過玉枕至頭頂,出目過上鵲橋(兩眉間、印堂),循任脈從口唇正中沿胸腹下行,經上、中、下三丹田后,又復周天。原理為督脈為陽海,任脈為陰海,任督通則百脈具通。大周天指乾坤交媾,第一過程為小周天取坎填離,第二過程為運小周天后,后天八卦由離、坎二卦經過以乾、坤二卦分別位南北的先天八卦。此時的卯酉周天(坎離二卦已移居卯酉二位置)即稱乾坤交媾,為大周天。近代氣功大周天又有在任督小周天基礎上加十二經周天的功法,目前較為甚行,貫穿于鶴翔樁、大雁功等之中,總的目的是以“意念引氣”促進氣血的流通。《周易參同契》提出了煉丹的火候(爐火)原則,把人體比做一個煉丹熔爐煉“內丹”,即把《周易》乾坤二卦當作鼎爐,喻為人體,坎離二卦當作藥物喻為人的精氣,進行煉己。煉丹之初即為采藥,坎離交泰,聚精氣于丹田,為內丹第一步。“進陽火”則是吸氣升督脈,為內丹第二步。而“退陰符”則為呼氣降任脈,為內丹第三步。三步完成任督貫通,則運氣一周天(小周天)。有的學者結合煉丹認為,人的元氣是人體能量的運行,其運行特點是“坎離易位”。“坎離易位”是指元氣在子時和午時開始運轉方向剛好相反,而且伴隨著“場”的轉換。“采藥”是喻人身能量流的產生,“進火”是喻人身能量流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后,就會產生質的變化和“場”的轉換。“進陽火候”及“退陰符候”又喻為進火到了一定的數量,人身的能量流也會產生質的變化和“場”的轉換。《周易參同契》煉“內丹”按照生物鐘于子午之間或晦望之際“采藥”;子時、冬季、月晦時期“進陽火”,而于午時、夏季、月望時“退陰符”。后世提出寅卯辰三個時辰(早晨4~8時)陽氣初生(在年春季),宜作動功以助陽氣之升發;申酉戌三個時辰(黃昏4~8點)為陰氣生長之時(在年秋季),應作靜功以助陽氣內斂、陰氣之生長,使氣功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總之,道家極為重視性命雙修,所謂“性”即神(心)也,所謂“命”即精(身、陰精)也,具體又以上竅屬性,下竅屬命,離火為性,坎水為命,性命相依,上下相貫。道家主張守上下竅即所謂守性命,如上守祖竅(腦宮),下守氣海(命宮)并打通督升、任降,氣運大小周天,成為道家靜氣功的主體,也是助陽益陰之大法。道家就是中國的佛,所以“禪功”具有道家靜氣功的一切特點,其調息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呼吸空氣,實際是介于胎息與龜息之間,定力愈深,則愈近龜息的狀態,甚至心臟也停止跳動,只是生理組織仍是活著的人。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自行形成了一個小宇宙,以其體內的“氣”或“能”的運行,自給自足,不必再從體外吸取氧氣來供給體能的消耗。因此,“禪功”就是煉丹法。沈陽有個尼姑圓寂后,心臟成丹(“身上無處不結丹”,氣化物經火成丹,佛家稱舍利),足以證明此結論。尤其雙盤本身,不僅是對身體的一種全方位調整,而且是一種修行方法,因為那種姿勢就決定了那樣的修行境界。
由靜氣功我們知道,養生修煉以養陰精為要,多為低氧氣化(有的為無氧氣化),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節能以藏養陰精。張景岳《類經》卷二十八中介紹了一種調氣法,實為閉氣功法,這是一種良好的低氧氣化氣功,其法如下:“當設密室閉戶,安床暖席,偃臥瞑目。先習閉氣,以鼻吸氣,漸漸腹滿。及閉之久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呼即盡。氣定復如前閉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漸熟漸多,但能閉至七八十息以上,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矣。至于純熟,當其氣閉之時,鼻中惟有短氣一寸余,所閉之氣,在中如火,蒸潤肺宮,一縱則身如委蛇,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狀。蓋一氣流通表里上下徹澤故也。其所閉之氣漸消,則恍然復歸。此道以多為貴,以久為功,但能于日夜間行得一兩度,久久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健身輕,百病消滅矣。”彭祖在總結自己長壽秘訣時也道:“但知房中,閉氣(指閉氣于胸膈中),節其私(思)慮,適飲食,則得道也。”《神仙傳》載彭祖殷末(為避禍而隱退)已767歲而不衰老 ,《龍威秘書一集》具體描述為:“少好恬靜,常閉氣納息,從平旦至日中乃危坐拭目摩搦(nuo)身體,舐(shi)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二百四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這一養生結果,實為“閉氣”之功也。閉氣功實即道家的胎息功,總的原則是掌握呼吸的緩、柔、深、長,主要以腹式呼吸進行,“閉氣不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曰增息,如此神具,五臟安”(《養性延命錄》)。質言之,胎息功實際上是指閉氣加意守的功法,目的在于打開更多的通道。胎息功的最高境界決不是消極靜閉,而是在閉氣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意念活動,使意念帶動氣化,所謂“氣從有胎中息”、“神行即氣行”、“神氣相往”(《道藏·洞真部》載《胎息經》),以調動人體的潛能,進行積極的內呼吸為目的。胎息功可以充分促進人體的同化及異化作用,充分吸收清氣,以補充內體不足,并去除多余濁物以掌握住其中訣竅,故得胎息者可以達到“辟谷”及“食氣”的神奇境界,也是低氧氣化的最高境界。
關于導引術中的吞津功,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保腎精之法。津液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體陰液的精華。唾為腎之液,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腎為唾”,即唾為口津,為腎精所化。又因脾開竅于口,腎脾經脈皆上注于舌,故唾液為先后二天之真津,被視為人體甘露玉泉,金漿玉醴(li),尤為精華中之精華。由于唾為腎精所化,因此古代導引家認為多唾或久唾可耗傷腎精,主張咽而不吐,以滋五臟,潤百脈,養腎精。吞津咽液是氣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曰:“所有來自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故日返本還原。久餌之,令深根固蒂也。”故咽氣津者,名天池之水,資精氣血,蕩滌五臟,先溉元海,一名離宮之水,一名玉泄,一名神水。明朝初期養生學家冷謙在《修齡要批》引用的《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妙訣》:“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更是一種高級的咽氣津法,此法除了有咽津功用外,還有胎息功夫。 其修煉方法為:“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滿口津生,連連咽下,汩(gu)然有聲。隨于鼻中吸清氣一口,以意會及心目,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凡咽時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汩然有聲咽之。……或七或九……或二十四口,要行既行,要止既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期……行之一年,水絕感冒痞積……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chou),長生可望,如親房事,于欲泄未泄之際,亦能以此提呼咽吸,運而使之歸于元海,把牢春訊,不放龍飛,甚有益處。”這十六字訣產生于宋元期間,它以非常精練、明白的語言,摒棄了道家養生理論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強調道家養生法中以咽津養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淺出地說明了“水火相見”的真實意義。另有一些吞津功法更為簡明、精準、扼要,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載曰:“食玉家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家者,口中唾也。雞鳴、平旦、日中、日晡(bu)、黃昏、夜半時,一日一夕。凡七漱玉家食之,每食輒滿口咽之,延年。”再如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論吞津煉精法曰:“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玉泉,口中唾也,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滿口而吞之,輒琢齒二七過,如此者三乃過,名煉精。”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亦曰:“真人曰:常習不唾地。蓋口中津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面目有光。”等等。據說丹家修煉到一定層次,功態中的積唾似蜜甜。故民間喻口水為“唾蜜”,實腎液、腎精之化也。
古代養生家的還精補腦,也是一種上乘的保腎陰(精)方法。根據中醫精髓同源理論,精髓皆源于腎,如《內經》曰:“腎藏精”,“腎生骨髓”,“諸髓者皆屬于腦”,說明腎精與腦髓密切相關。還精補腦是指交合中少泄或不泄,即原則是“弱人強出”,“百動而不一泄”,讓精還返補腦(實際為不傷腦)以不傷腎陰及腦。據現代文獻記載,附睪能吸收逆反的精子及精液,“還精”是指在性高潮到了之前即進行控制,使精液在未到達射精管之前即返流,這樣才有重吸收的可能。陰陽合和本是雙方皆可受益的事,女方受益是肯定的,因為精液中含有大量的有益物質。而女子玉液更可滋養男方,尤其在女方求偶期(子宮內膜增生分泌期,即排卵期)進行交合,則男方更能獲益。所以,孫思邈的養性理論就是房中補益,如曰:“真人曰……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并在《千金方·養性·房中補益》篇中給出了固精術:“凡欲施瀉者,當閉口張目,閉氣握固,兩手左右上下縮鼻取氣,又縮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lu),急以左手中兩指抑屏翳穴,常吐氣并琢齒千遍,則精上補腦使人長生。”亦即:“但數交而慎密者,諸病皆愈,年壽日益”,“能百接而不施瀉者,長生矣”。進而強調:“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泄。”在性與腎陰的保護方面,彭祖也指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即人不能去過“委棄妻子,獨處山澤”的“斷絕人理”的孤單生活。對于強行禁欲,則“有強郁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對于老年人房事,則應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次數宜少,且頻率不宜高。彭祖認為“交接之道”得當,自然有益于雙方的身心健康。他提出兩性交媾要“從容安徐,以和為貴”,“深接小搖,以致其氣”。男女方應把握時機,積極配合,力爭同時達到性高潮。“交接時,多含舌液及唾”,則可以降逆氣,治消渴,增強腸胃功能,使人肌膚光澤,容顏美麗。還特別告誡切莫放縱情欲,尤其反對奸妓淫娼,指出“奸淫所以使人不壽者,非是鬼神所為也”,而是與縱欲無度、過于耗竭陰精等有關。同時主張“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千裹,不如獨眠。”認為不與妻子問寢,避免性交過頻,可以勝過吃補藥,這就是后世所謂“獨睡丸”的出典所在。彭祖此論,尤其對年老體弱者來說,確系金玉良言,很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