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論文寫作技巧(二):史學論文的謀篇布局(構思)
當材料基本上收集齊全以后,就進入謀篇布局階段。謀篇布局也叫章法,我國傳統講寫文章有四法:章法、股法、句法、字法。章法就是一篇文章的整體安排,股法就是段落安排,句法、字法就是遣詞造句的方法,現在叫語法。四法中章法最重要。謀篇布局,即構思,也就是預先的構想或設計,古人在畫竹子之前,胸中關于竹子的形狀、姿式早就設計好了,故提起筆來就能一氣呵成,這就是所謂胸有成竹。寫文章也是如此。
構思分成幾個步驟:
第一步:提煉觀點。首先是每條材料都要提煉一個小觀點(這條材料反映一個什么問題),然后將若干個小論點,綜合成一個分論點。這是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觀點的提煉是不容易的,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從常見的資料中發現不尋常的價值。
第二步,升華主題。前面第一步是將若干個小論點綜合成一個個分論點,這一步就是將若干個分論點綜合成一個總論點,這就是主題。主題就是這篇文章要表達什么樣的中心思想。例如,《論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的關系》主要就是揭示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之間的關系,從分論點中綜合出一個總論點,也就是中心思想,即逢迎、依附、仰攀。具體說就是逢迎官員,依附官府,仰攀皇帝。《“左儒右賈”辨》的中心思想(主題)是闡明徽商“右賈不左儒”、“右賈更右儒”。
當然,主題的升華是不容易的。如何從分論點綜合成一個總論點,是要經過冥思苦想的,主題的升華也就是認識的深化,這要有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步,謀劃結構。當小論點、分論點、總論點(中心思想)都明確以后,就進入第三步謀劃結構階段,這是十分重要的階段。謀劃結構就是考慮文章的組織結構,即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將多個分論點組織起來,集中體現總論點。一篇好的論文為什么好,好在哪里,除了論點創新,材料充實外,從結構上說就是思路清楚,布局合理,結構緊湊。
所謂思路清楚,就是作者思想的頭緒和脈絡要清楚,就象高大的樹木,主干(中心思想)突出,枝干(分論點)分明,不能象灌木叢,橫七豎八,分不清主干、枝干,看上去一窩糟,理不出頭緒來,不知道作者通篇文章要表達什么。
所謂布局合理,就是各個部分所要論述的內容安排得很合理,既不交叉,也不重復。就象一座花園,哪里壘假山,哪里挖水池,哪里蓋亭閣,哪里辟花圃,都獨具匠心。
所謂結構緊湊,就是文章的各個部分內在聯系非常緊密,毫不松散。結構和思路相為表里,文章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現。
謀劃結構,就是要考慮這篇文章要闡述某個中心思想,要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材料怎么安排。
文章的結構如何布局?要依據四條原則:1)以問題的內部聯系為基礎。2)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3)適應不同的文體特點。4)適應讀者需要。
文章的結構沒有固定的格式,一般來說,記敘文有所謂“縱式結構”、“橫式結構”、“縱橫結合結構”。議論文有所謂“總分式”(主從式)、“并列式”、“遞進式”等等結構。
例如,1990.3.7.《團結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大革命時期領導權問題的再分析》(作者 蘇東海),文章的結構分為三部分:
(一)認識領導權有一個過程,分析這個過程不能離開實踐。
(二)實現領導權有一個過程,分析這個過程不能離開條件。
(三)保持領導權有一個過程,分析這個過程不能離開力量的較量。
作者把大革命時期的領導權問題分為對領導權問題的認識,如何實現領導權和如何保證領導權三個方面。同時把這三個方面分別同革命“實踐”,實現領導權的“條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雙方的“較量”聯系起來考察,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確實很新,而且這三個方面安排的順序:認識領導權、實現領導權、保持領導三個步驟,恰好反映了大革命時期領導權問題發展的客觀歷史過程——對這個“權”的問題,首先是“認識”,其次是“實現”,再次是“保持”,這顯然是一個遞進式的結構。
再看,南炳文《從“三言”看明代的奴仆》(《歷史研究》85.6)文章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一)“三言”反映了明代奴仆的廣泛存在
(二)明代奴仆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
(三)明代奴仆的反抗斗爭
(四)明代奴仆問題的復雜性
(五)和明代奴仆有關的幾個問題
這是一種并列式的結構,也非常清楚,布局也很合理,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楚。
胡如雷《論唐太宗》(《中國史研究》82.2)
全文結構分為三個部分:
(一)唐太宗的特點
(二)產生李世民這一歷史人物的條件
(三)唐太宗的局限性
這篇文章角度很新,它不是全面評價唐太宗的歷史功績,因為這方面已經人所共知了,而是換一個角度,從分析唐太宗的特點入手,探討產生李世民這一歷史人物的客觀條件,主觀條件,再分析他的局限性,任何歷史人物都有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就唐太宗而言,這種階級局限和歷史局限表現在什么地方呢?本文做了回答,這種結構也可視為遞進式結構,先論其特點,再進一步回答這種特點何以產生,再進一步回答唐太宗的局限性,一層遞進一層,一層深入一層。
第四步驟:確定提綱。結構只是大的框架,當結構謀劃的好以后,還要進一步細化,這就是確定詳細提綱。大凡初寫文章的同學大多不愿擬提綱,經常是確定題目以后,提筆就寫,這樣往往不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就是邏輯混亂,裹雜不清。除非是文章高手,他可能不擬提綱,一氣呵成,但他提綱雖然沒有寫在稿紙上,卻寫在他的頭腦里,我們沒有這種本領,還是要老老實實地擬提綱。
確定提綱對寫好一篇論文極其重要,其重要性表現在兩點:
1)便于寫作。提綱相當于蓋房子的設計圖,蓋一幢高層建筑,有了設計圖,蓋起來就方便了,哪個地方應是樓梯,哪個地方是辦公室,哪個地方是會議室,哪個地方是衛生間,圖紙上一目了然,按圖紙施工即可。同樣有了提綱,全文分幾個部分,清清楚楚,決不會把第三部分的內容寫到第二部分,在每個部分中也不會把第四層次寫到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寫到第三層次。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篇論文一二萬字,決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而要延續多少天才能寫好。當每次擱筆下次再提筆撰寫時,如果沒有提綱,思路往往會中斷,而有了提綱,思路就不會中斷,便于我們繼續寫作。
2)避免失誤,尤其是可以避免重大失誤。我們知道,要想審查一篇幾千字甚至幾萬字的文章,指出它的不足,是比較費時,也是比較困難的。而審查幾百字的提綱就比較容易了,可以說是一目了然。我們對某個問題的認識,總是經過一個由粗疏到精細,由朦朧到明朗的過程,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所以我們的提綱擬出后,還要修改、完善,而修改提綱就比較方便,我們可以認真地推敲,反復地修改,重大的不足可以很快發現并加以彌補。
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提綱,要養成寫文章之前,先擬提綱的好習慣。
提綱一般有兩種形式:
1)單句式提綱:將提綱用單句概括出來,一行一行排列出來,全文的結構,層次也就顯現出來。很多人都以這種方式草擬提綱。這種提綱的優點是一目了然,也便于修改,缺點是文字過于簡略,只有自己清楚,而且時間長了,對某句所反映的內容容易忘記。
2)摘要式提綱:將每一部分,每一層次的內容摘要地反映出來。其優點是能了解每段的基本觀點,缺點是比較費時,全文的脈絡也不是一目了然。
我主張擬出單句式提綱。
試以《略論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為例,提綱如下:
一、御史巡按制度的草創
雙重監察體制
1、洪武朝,按察司擔負著地方監察的主要任務
2、不時派員(公侯、大臣)出巡
3、御史出巡不普遍,不定時
二、御史巡按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1、永樂元年,御史巡按成定制
2、御史巡按制度逐漸完善
①御史選派
②巡按職責
③范圍、時限
④出巡規定
3、御史巡按的作用
①舉廉黜貪、鋤強戡暴,有利于澄清地方吏治
②恤民隱、達下情,興利除弊
③釋疑獄、平冤獄,有助于整飭封建法制
三、御史巡按制度的敗壞
1、弘治以后,巡按御史獲得對布、按官的考察舉劾大權
2、巡按御史侵奪軍權、行政權
3、巡按御史權力擴大,產生嚴重弊端
①考察不實,舉劾不公,加速了地方吏治的腐敗
②巡按御史貪贓枉法,騷擾地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
③巡按御史恣意凌辱地方官,使其不得展布,導致地方政事荒怠
四、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的特點及敗壞原因
特點:1、巡按御史任職時限固定
2、巡按御史的監察職能較前擴大
3、御史巡按制度嚴密
4、雙重監察體制
敗壞原因:
直接原因:巡按御史權力的不斷擴張
根本原因:封建專利制度腐敗的必然結果
再以《論徽商與封建政治勢力的關系》為例:
一、表現
1、逢迎官員:
①交友聯誼
②聯姻攀附
③行媚巴結
④躋身仕林
2、依附官府:
①捐資報效
②支持政府
3、仰攀皇帝:
①承辦南巡差務
②捐助皇室大典
二、原因
1、尋找政治保護傘
2、為獲壟斷經營特權
3、為擴大影響,提高聲望,有利競爭
三、影響
1、耗資巨大,難以向產業發展
2、與封建政治勢力結合,加強了對生產者、消費者的剝削
四、余論:錢勢之交反映了商人階層社會地位的低下
擬定提綱的過程,也是我們的認識逐漸明朗、逐漸深化的過程,所以提綱并非是一次成功的,要有一個修改、完善的過程。
同時在擬定提綱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資料的不足,這是很正常的,必須補充收集資料。例如,我在寫《略論明代的御史巡按制度》一文時,覺得應分析這一制度的特點。所謂特點,總是相對于其他朝代而言所具有的獨特的東西,因此必須與其他朝代(尤其是與漢唐兩個大統一朝代)相比較,那么漢唐監察制度具體內容如何,當初在收集材料時沒有考慮到,這就必須補充收集這方面的資料,否則,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的特點就難以寫出來,這樣又花了不少時間去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五步:排比資料。詳細提綱確定后,就應排比資料。將手中的資料按部分、層次排比歸類,使得每一個論點都有史料支撐。排比好的資料應做上記號,以免錯亂。論證同一觀點的資料如果有好幾條,就應進行精選,將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保留,一般的材料則加以剔除。當這一工作完成后,就可進入下一階段,正式撰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