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鄉情
“花開花落,燕去燕來”,算起來我離開故鄉已有三十多年了,隨著年齡的增加,我那思念故鄉的情思也愈來愈濃了。
小時最愛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這首詩里隱含著濃郁的鄉情,猶如愛情一樣,鄉情也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我們隨口能吟出不少“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每當我聽到歌曲:“天邊飄過故鄉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別在四處漂泊……”在耳邊響起,我的眼淚常會不由自主的悄悄滑落。離開故鄉已三十多年,本以為匆忙中淡忘了那份鄉情,可是當熟悉的詩歌,音樂打開我思念的閘門,感情的潮水就再也無法控制,噴涌而出.還有《北國之春》這首歌,也把鄉情寫得那么美。鄉情本沒有地域的隔閡,“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獨木橋自橫”;“棣棠蔥蔥、朝霧茫茫,水車屋可寧靜” 等等,歌聲所營造的意境,不知不覺成了心情的背景。
在美的音樂召喚下,我的心忽然柔情繾綣,在繁忙之余想起記憶深處的小河、炊煙、牧童,勤勞的牛……。故鄉有所戀的地方,無非是院子里那紛飛的桂花。夜幕下,煤油燈下縫衣的母親,和看書的我,那兒是我生命最初的地方。曾經爬過的樹,曾經在小河里玩水,曾經坐在牛背上,從橋上走過,與同學鬧著玩,互相把彼此的書包藏起來。那時我的父親、母親是農民,可見生活是清貧的,可是他們永遠是我生命中為我遮擋風雨的大樹。婆婆把一些人情世故,生命哲學通過講故事,一點一滴滲進懵懂的思想,讓我矇朧中有愛的意識,還懂得對生活懷著感恩的心,這些如同老屋上的瓦一樣,整齊排列在我的記憶深處。.
故鄉承載了我童年太多的記憶,如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曾多次托多情的春風捎去我的問候,向滴落的春雨傾訴對你綿長的思戀。如今雖身在縣城,不管是在為了事業,為了生存而輾轉的忙忙碌碌歲月,還是現在退休在家養尊處優的時候,那一轉身就能觸動的縷縷鄉情何曾忘懷?今年的清明節將近,當我們祭奠祖先,緬懷故人時,更多是懷念故鄉,緬懷故人,想念家鄉的親人。就是這個時候,驚聞老家的一位叔叔病故,我不顧一天因祭奠奔波的勞累,立即驅車奔回老家,給那位乘鶴西去的叔叔送去一份哀思,緬懷他過去對我們的關愛。當我雙膝跪在叔叔的靈柩前,用濃濃的鄉音呼喊叔叔時,這種場面讓鄉親們動容,也讓我的血液沸騰,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一生的辛酸,更道盡了濃濃鄉愁親情的偉大。
如今回到老家,身邊的景物依然“春風不改舊時波”,真讓我又悲又喜。喜的是通往老家的那條彎彎曲曲、坎坷不平的公路向人們道盡它的滄桑后,變成了一條寬敞平整的水泥大道。它也記憶了歲月的變遷和發展,演繹著鄉村人們生活的進步。門前的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水泥橋,人們再也不為漲水季節兩岸來往不便而犯愁了。滿畈的油菜花金光燦燦,桃花、杏花、梨花等競相開放,在粉墻黛瓦的古建筑的映襯下,色彩斑斕,如詩如畫。看到這些景物,我恍如步入唐詩宋詞的意境,古代田園詩的許多名句在這里找到了現實的寫照,“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山轉水復凝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鄉情也豐富起來。這是我的出生地,鄉親們依然那樣淳樸善良,全村子的人都來給叔叔送行。叔叔生前是個喜愛熱鬧的人,死后給他出殯的隊伍龐大,鑼鼓嗩吶齊奏,鞭炮轟鳴,我想他也應該含笑九泉了吧。
從老家回到縣城,炒幾樣家鄉的小菜,拿出家鄉釀的米酒,將家鄉的親人一一想過,把鄉情和米酒一飲而盡.